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两岸关系

2011-08-15 00:49
关键词:台湾地区族群两岸关系

郭 玲

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两岸关系

郭 玲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是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当代大学生需要全面了解和认识台湾。大学教育应当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地看待两岸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台湾历史;两岸关系

一、两岸大学生心里疏远的原因

台湾在地理上处于边陲之地,虽然中国很早就把台湾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但由于历史的影响,台湾对大陆的认知已经极为混乱,这种认知反过来又会加重大陆对台湾的不满。台湾与大陆之间隔着台湾海峡,古代交通的不发达以及对边陲之地的轻视使得中国政府对台湾这个地方的约束不如对大陆地区的约束那么严格,台湾人民也不如大陆地区的人民那么有国家意识,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对他们来说显得那么遥远。这种历史的记忆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终结而终结。清政府腐败无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把台湾割给了日本。这时候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体会到的是丧国之痛与对祖国的怨恨,台湾成为清政府软弱外交的牺牲品。当时的台湾军民不满清政府的做法,也不原意甘心情愿地被日本统治,他们冒死成立台湾民主国,这成为台独的滥觞。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台湾人民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万人空巷迎接祖国来的部队。这说明经过50年的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眷恋并没有改变,台湾人民对于自己是中国人的认知并没有改变。与台湾人民的期望不同的是,部分国民党的军政官员到了台湾以后把在大陆形成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恶习也带了过去,让台湾人民感到特别失望,原来对祖国的向往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祖国对大陆的厌恶,甚至有些人重新怀念日本统治时期,认为大陆的统治者连日本人都不如,从而形成对大陆的反叛意识。

另外,由于国共两党曾经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在战争思维支配下,双方对对方的宣传基本都是负面的,台湾更是刻意地把大陆妖魔化。一位台湾的编辑在1997年来到大陆时大吃一惊,她说在她的记忆中,大陆人民是一直都在啃树皮、吃野草,而现在她看到的是大陆的发达不次于任何国家。见多识广的编辑对大陆的了解都如此之少,可以想象普通民众对大陆的认识当是多么的贫乏甚至错误了。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两岸关系

由于历史的认知、近代的现实、不当的政策,使得海峡两岸的人民对对方的看法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偏颇的看法在大学生中也存在。大陆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台湾理应回归祖国,但台湾人却不一定这样去想问题。大学生年轻、热情,关心国家大事,向往参政议政。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可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两岸关系。

(一)展示台湾历史的全貌

不少大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台湾人民之所以不愿意回归祖国,是由于一部分台湾人太坏,干扰祖国的统一大业,或者是由于美国、日本的挑唆使得台湾不能够回归祖国。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并不多。

根据《尚书·禹贡》记载,中国曾经分为九州。九州中的扬州管辖的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记载,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日本学者尾崎秀真认为《尚书》中的“岛夷”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岛夷”是台湾的第一个名称。从那以后,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10个,把那个地方称为“台湾”也就是近三百年的事情。中国虽然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在两汉时期以及三国时期都出现了两岸的交流,但总体看来,中国的古代统治者对台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在台湾本土正式设立台湾府。1884年6月清朝派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于是日本在台湾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蒋介石逃亡台湾,由此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历史上,台湾这种边陲之地一直得不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台湾地区的这种游离状态使得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感情比较淡薄,而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现实又使得台湾人民在淡薄之外增加了一层怨恨。相比之下,大陆的学生并没有对台湾的这种状态感同身受,他们对台湾的历史一知半解,片面夸大了外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忽略了台湾人民内心的感受,忽略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是通过教学中展示台湾全貌可以传达给学生的。

(二)了解台湾人民的心理

通过展示台湾的历史,全面剖析台湾人民的心理,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两岸关系的一个必要步骤。命运多舛的台湾人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两岸统一到底是怎样的看法与态度?可以说,台湾对大陆的认知是多元的,也是混乱的。这种多元的状态来自于古代与大陆疏离的记忆,来自于日本统治时期对大陆的描述,也来自于蒋介石到台湾以后对大陆的丑化。古代的台湾与大陆往来不多,天高皇帝远,不是很有国家意识。大陆对于他们来说是神秘和遥远的。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第一次有了国家意识。为了抗议政府割让台湾,反抗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一部分进步人士组织起来建立台湾民主国。虽然很快失败了,但这是台湾第一次以国家的身份出现,成为台独的滥觞。可以看出,台独最初的出现是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日据时期,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是通过日本的教科书,特别是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时期,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有部分人甚至形成了皇民化认同。台湾对国家的认知逐渐变得混乱。日本战败以后,蒋介石开始统治台湾,台湾接触到的从大陆来的中国人就是那些极度腐败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形象,让他们倍感失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际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而蒋介石却教育他们说“中华民国是中国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这更加重了他们思想的混乱。所以,在台湾地区人们的认识是多元的,有人希望独立,有人希望统一,有人希望回到日本统治时期。但是,客观地说,希望统一与希望独立的人员并不是很多,而主张维持现状的人很多。

(三)加强沟通和交流

相互不了解是两岸人民误会增多的主要原因,沟通的缺失是误会的根源。在蒋介石当政时期,奉行“汉贼不两立,敌我不并存”的思想,两岸人民的交流非常有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理论后,蒋经国实行了政治革新,两岸人民的交流日益增多。两岸民众同文同种,既有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手足之情,更有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与合作需求。两岸各项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的扩大,有利于加强两岸合作、形成合力,有利于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共谋其利,有利于夯实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达致更加繁荣光明的前景。

首先,应该加强两岸学生之间的交流。大陆与台湾之间可以相互派遣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实地观察,考察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比如对于台湾地区的族群问题,很多大陆学生不很了解,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地区是一个族群结构多元而复杂的社会,早在汉人大规模移入以前,台湾地区就存在9个原住民族,虽然他们有各自明显的族群界限,但他们与汉人不同,他们是一个独立的族群。汉人因为祖籍地的方言差异,形成了闽南人与客家人,他们三者共同被称为本省人。台湾光复以后,来到台湾的大陆人被称为外省人,他们又形成了一个新兴族群。在台湾地区汉人与原住民、闽南人与客家人、本省人与外省人,为了争取权利与资源进行着明争暗斗。大陆人很难理解台湾的这种族群矛盾。通过派遣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会,才能理解真正的台湾。

其次,可用视频展示台湾的政治面貌。视频具有直观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前难以找到的资料基本上都能容易地在互联网上找到。比如我们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非常好的节目《海峡两岸》,常常邀请台湾当地的专家谈论时政、探讨两岸关系。这套节目因为专业性、客观性与高水准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类似的一系列视频,让学生对台湾的政治有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

第三,应该增加课堂讨论专题。课堂讨论可以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中可以用辩论法、分组教学法等。教师选择一个或几个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对祖国统一前景进行展望,如何看待两岸关系等。可以加入一些时政问题,比如马英九与蔡英文“对华关系”的辩论等,适时纠正错误的观念,引导大学生理性地看待两岸关系。

[1]毛传清,殷昌友.日本与国共及海峡两岸关系[M].武汉出版社,2001.

[2]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

[3]王茹.台湾民间的“省籍-族群”和解运动[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G641

A

1673-1999(2011)03-0200-02

郭玲,硕士,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法学院教师。

2010-11-11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族群两岸关系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以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为参照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湾地区拟修订车辆容许耗用能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