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国防军工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 磊
对国防军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进行调查分析,强调通过培育国防军工精神,提高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发展教育三方面来引导国防军工专业大学生调整择业期望,树立正确的择业取向,积极就业。
国防军工专业;择业倾向;对策
笔者对2011届国防军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倾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发出调查问卷245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其中男生192份,女生43份,各占81%和19%。少数民族毕业生6人,占总数的2.6%。来自城镇家庭的毕业生74人,占总数的31.4%,其中有29人参加过2次及其以上的高考,占城镇家庭总数的39.1%。来自农村家庭的毕业生有161人,占68.6% ,其中有81人参加过2次及其以上的高考,占农村家庭总数的50.3%。其中来自城镇家庭的女生11人,占女生总数的25.6%,而有74.4%的女生来自农村家庭。专业涉及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信息对抗、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化学与含能材料四个国防军工专业。在235个调查者中,毕业离校前有192人已经找得到工作,占总数的81.7%,未找到工作 (含正在参加事业单位或者选调生考试)共53人,占总数的18.3%。
(一)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关于毕业去向,明确表示愿在国防军工行业求职的有99人,占总数的42%,报考研究生提高学历进入国防军工系统的科研单位或进入高校从事与国防军工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5%。考研就业两手准备的毕业生,其所选择的就业单位不局限于国防军工系统的占15%。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的占12%。个别暂时不就业的学生(主要认为当年没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打算第二年通过考研的方式再就业)占3%,自主创业的占1%,选择出国的占2%。
(二)就业定位偏高
问卷结果显示,对薪酬考虑(试用期后的工资),期望薪酬在1000-2000元之间的仅占18%,2001-3000元之间的占47%,3001-4000元之间的占15%,4001以上的占20%。 就业区域选择为,43%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到如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21%愿意选择到中部大中城市,23%愿意到西部大中城市,仅有13%愿意到西部三线地区或其他相对艰苦的地区就业。关于“到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意愿调查,仅有14%乐于接受,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暂时可以接受的占60%,26%的毕业生表示宁可不就业也不接受。在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51%的学生愿意到待遇好,有保障的国有大中型军工集团,18%的学生愿意到政府机关,17%愿意到民营、私营企业,14%选择了其他单位。
(三)就业标准多元化
在对所选择职业的原因分析中,有26%的学生认为“国防军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好”,21%看重的是“行业的工资福利待遇”,18%认为 “与自己的专业对口”,5%认为“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21%的学生关注的时“所选职业具有稳定性”。关于进入企业的期待,13%的学生希望能在军工企业获得良好的专业技术,12%希望能在国防军工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希望能增强团队合作技巧的约占12%,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占12%,能扩大人际关系范围的占10%,获得良好的薪酬福利占10%,能享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占9%,能获得行业前沿知识信息的有9%,能拥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有9%,能获得到海外工作的机会占3%。由此可看出,国防军工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择业标准正在从传统的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在择业时,更多关注行业的发展前景,性质,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发展。
(四)就业准备和保障
在对“择业观”的调查分析中,希望“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占14%,而67%的毕业生希望“先就业,后择业”,却有18% 的学生愿意“不就业,继续深造”,1%的学生表示“自主创业”国防军工专业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择业的流动意识增强。改变了过去在择业过程中安于现状的思想,但是一定程度上,又给处于三线和偏远的国防军工企业带来了人才流失问题。就业信心方面,仅有17%认为“就业容易”,83%的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存在一定的难度”。关于毕业生自身实际情况就业信心,17%认为自己可以就业,73%认为可以,但是存在一定困难,10%认为自身有可能无法就业。由此可见,该专业毕业生对就业的信心不足。求职中自我认知方面,认为学习成绩占13%,专业技能占36%,实习经历占21%,考试证书或者技能认证占30%。关于最欠缺的素质,13%的学生认为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欠缺,7%的学生认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不够,60%的学生认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欠缺。17%的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扎实,3%的认为是其他能力。在就业行为方面,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关于行业单位了解情况,9%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57%的认为“一般了解”,34%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对未来的职业情况的关注度,7%的学生表明“非常了解”40%的认为“一般了解”而有53%却表示“不太了解”。对就业的信息的收集渠道,65%来自学校招生就业中心的就业信息和高校校园招聘会,20%认为来自求职网站,10%来自社会招聘会,5%的来自于教师和家长。求职花费预算方面,45%的学生选择在1000元以下,36%预计在1000-2000元,19%的学生计划在2000元以上。
(五)就业指导
关于学校就业指导,认为“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8%,认为“一般,有一定的作用”的占53%,认为“作用不大”占27%,认为“说不清楚”的占12%。关于就业指导需求,28%的学生希望获得应聘技巧指导,渴望得到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占48%,希望求职心理辅导占9%,想获得职业规划辅导占9%,有6%的学生选择其它。
(一)重视国防军工精神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国防军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热爱国防事业,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不怕苦、勇于奉献、知难而上、敢于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品质,形成能经受考验的良好职业价值观。作为国防军工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坚持以“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以国防科技战线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进而培养国防军工专业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荣耀感和国防情感。
在发挥国防军工先进文化积极引领学生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热爱国防,献身国防”是每个国防军工专业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开设“国防论坛”“名家讲坛”,邀请国防军工行业的老一辈院士、将军讲述个人成长经历,讲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辉煌成绩,讲述国防科技领域的前沿信息等,让学生在正确认识我国国防军工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国防军工行业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增强学生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意识和主动性,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为国防事业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同时通过走进国防一线、军事基地、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防军工单位,进而引导学生“愿意去”国防军工单位、能在国防军工单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二)夯实基础,增强国防军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国防军工行业人才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防军工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显示出对更多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作为国防军工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意识的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融入4年大学学习中。重点加强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对现实的感知力,提高自身的适应力、应变力和就业力。
国防军工专业的高校一方面应加强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得解决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思考,进而不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在国防军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以“导师制”为载体,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科技活动指导和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在科技活动和项目实践中树立更为牢固的专业思想,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做好对国防军工专业的就业指导
国防军工专业的高校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就业指导队伍,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将国防军工专业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与就业心理辅导相结合,做到有计划,分阶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拓展自我和发展自我,逐渐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择业观,不断增强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耀感。
一是正确定位,培育国防军工专业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在职业发展教育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的发展合理定位,处理好择业与理想,择业与就业,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防事业与自我发展的关系。突出择业心理指导,引导国防军工专业学生克服择业中所出现的紧张、焦虑、自卑、依赖、攀比、功利、虚荣、冷漠、自负等负面情绪,增强就业自信心,走出就业的心理困惑,培育在就业过程中的阳光心态。
二是实现就业指导课程化与信息化,培养毕业生正确的职业观。将对国防军工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行为、就业技能、入职前的指导内容实施课程化。在课程中,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防军工行业的就业市场,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兴趣。其次,优化就业指导的内容,突出国防军工文化,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而增强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再次加强就业实践情景教学,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求职技巧训练,提高国防军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积极搭建国防军工专业毕业生供需信息的网络平台,既广泛收集军工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渠道的信息,又将国防军工专业毕业生资源信息公布在校园网及国防军工人才资源库的网络上,方便国防军工单位查询,帮助学生降低就业成本,实现学生的有效就业。
三是推进校友工作,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防军工人才培养模式。国防军工院校应积极做好校友工作,建立校友信息库,实行定期的回访,加强对毕业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防军工行业服务。建立就业为导向的国防军工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以国防军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加强与国防企业的联系,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深入国防军工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课程的调整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国防军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同时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就业指导能力,有意识培养国防军工专业学生主动的就业意识。同时积极探索,加强与国防军工单位的合作办学,构建“订单+联合”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防军工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及早确定了就业方向,增强学习和择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1]蒋阳飞.和谐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2]高晓琴.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3]高玉峰,贺字典,朱宝昌.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2).
[4]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8).
[5]铁佳星.国防科技院校适应国防科技工业需求的人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G641
A
1673-1999(2011)22-0168-03
王磊(1974-),女,四川双流人,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国防科技学院讲师。
2011-09-06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研究项目(10sxxg08);西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研究项目(09sx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