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中国教育问题
何 明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是这种抽象性只是哲学的感性直观即外观。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把现实作为自己研究的视域,从实践出发去了解人以及人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现在面临许多问题,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解决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问题;反思
教育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支柱,是衡量一个国家未来竞争力的主要指标。纵观历史,教育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1]。因此,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市场化
将市场竞争引入教育机构必将导致社会不公平,高等教育产业化加剧了社会不公,甚至引发社会不安定[2]。教育市场化提供的服务虽好,但其额外成本却不容忽视。教育产业化导致西方金钱至上等一些列不良观念扭曲教育本来的属性和特征,导致了教育异化。一部分人无力承受高额学费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
(二)学校行政化
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化管理使学校失去了应有的自主管理,学校本身的行政化导致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使教学科研成为行政的附属。受传统官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师生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权力至上的学校行政化。而真正的学校应该是用教育的召唤力量去感染人,用科研成果去为大众服务。
(三)学生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知识的价值层面被淡化,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价值导向[3]。也许,谋取理想的职业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存需要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去实现每个人的价值和自由,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乃至人类真正解放。
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虽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强国的梦想。唯有理想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万物之源的人的心灵、意识、精神、智慧和创造力的问题[4]。
(一)政府加强教育监管
教育市场化本身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吸收更多、更好的资源为教育服务,但是教育毕竟不同于其他的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商业组织通过竞争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商业组织则以盈利为目的,他们办教育的目的同样也是如此。这种以短期利益为驱动的商业化行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5]。因此,政府必须对商业组织、民间教育组织等不同性质的教育教育机构采取必要的监管,以便解决在教育市场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学校去行政化
学校去行政化,必须先得从教育管理者的思想入手,使管理者看到教育市场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更为主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的主管部门必须得向教育机构放权,使学校能够自主安排教育的各项活动。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达到我们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创造更大辉煌,更多的杰出人才才能在中国出现。
(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培养出对家庭、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其次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期是其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所以要求他们必须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不仅要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学会奉献,学会创造。这些素质都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学习中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做一个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6]。
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物质世界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正确的精神世界则是我们人生的正确航向。我们不反对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物质生活,但坚决反对将个人利益无限扩张,甚至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国家利益之上。我们提倡将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统一起来,使个人的利益符合国家的利益。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哲学反思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有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和社会发展理论,另一方面,对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针对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相互分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认识和把握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一)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
1.加快实现教育公平。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是一般人的教育。它的最终价值目标是通过使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接受教育,摆脱被剥削、受奴役的非人境地,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点,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寻求一条通往公平、正义的教育之路。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深刻解读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通过政府、社会、包括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去改革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转变学生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旨在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为了资本家更多的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作用也日益凸显。中国能否消除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能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行,关键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8]。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研究能够促使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寓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当中。
3.切实加强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哲学,培养人的自由个性和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在批判近代思辨哲学和直观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相结合,高度重视人的主体精神[9]。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这个全民性的活动中,不仅要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同时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发挥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正好与我们提倡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相契合,有利于我们构建学习型社会。
(二)中国教育问题的当代启示
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即教育目的的扭曲。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看来,作为人类改造自身的教育本来应该是为了一切人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的实践活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冲击,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本来就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致使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目的的异化。对此,必须从思想上重新认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认清教育的实质,彻底祛除功利教育的危害。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把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同时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积极倡导学生要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培养一批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人才,这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要改变单纯就教育论教育,孤立地从认识论或价值论角度研究马克思的教育哲学思想的状况[10]。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以实践为基础,追寻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体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与价值导向的统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深刻领会马克思的教育哲学思想的价值追求和内在规律及其本质诉求,使主体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11]。
[1]李浩吾.新教育大纲[M].上海:南强书局,1930.
[2]张栗原.教育哲学讲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
[3]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6.
[4]刁培萼,丁沅.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
[6]舒志定.教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7]H.A.奥兹门,S.M.克莱威尔.教育的哲学基础[M].石中英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8]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9]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0]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漆明春.理论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G520
A
1673-1999(2011)22-0154-02
何明(1985-)男,甘肃平凉人,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