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岁暮”中的生命之光

2011-08-15 00:49
关键词:迟暮杜甫生命

廖 怡

杜甫“岁暮”中的生命之光

廖 怡

杜甫有151首诗歌中出现了“暮”字。由“暮”字所组成的意象深刻的反映了杜甫敏锐的时间观念和清醒的生命意识。强烈的迟暮之忧成为了杜甫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对岁暮的焦灼又让他的诗歌始终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苍凉。然而杜甫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又让我们从暮色看到了一丝希望。

暮;杜甫;意象;时间;生命意识

一、渴望生命的安顿

陆机的《文赋》在论述创作动机时说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1]20客观物象与作家的主观精神会如此契合交融,自古以来则有之。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暮色四合,鸟兽归巢,最容易触发人们的怀远思归的情绪。黄昏的来临也标志着夜晚的来临。如果说白昼象征着生命、活动,那么黑夜则象征着静止、死亡,而黄昏恰恰就处于这个转折点上。《诗经.王风》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开启了黄昏怀人的深沉与惆怅。而杜甫恰有一首《日暮》与此遥相呼应:“羊牛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裹,何须花烬繁。”风月一联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家园,而末联灯下白头、繁花落尽又进一步感叹自己的衰老,尤为悲凉。中国诗人的黄昏感受,实在是生命缺憾中的一种痛苦情结,是对和谐安宁之生活的一种永恒的祈求[2]127。

杜甫诗歌中多次出现“日暮”、“暮云”、“暮江”“暮蝉”这些暮色深沉的意象,意味着生气了无,走向结束。而杜甫愁眼看景,暮色的浓郁与他的漂泊流离结合起来更添悲凉。

漂泊在外让杜甫非常思念故土的亲人、朋友。思念亲人:“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得舍弟消息》)暮春时节,漂泊在外,寂寞孤独之感、伤时不遇之感也浮现出来。家书难续、亲人难见那种忧愁真是怆然而涕下。《遣兴》:“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对亲人无限思念,想着自己年老体衰,不知道能不能有见面的机会,甚觉悲凉。黄昏时分,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正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同时也是一天中最富生命意识的时刻。暮色中本该温馨团聚,却因为种种原因落空而产生的焦灼和无助如影随形。而诗人亲人离散,知己零落,兵戈满地,山水阻隔,徒添悲情。漂泊、寒苦、屈辱如影相随,怀念故土,渴望回乡,成为生命的最大慰藉和庇护[3]。

在好朋友严武去世时,诗人看到的景物全都染上一层暮色,甚至是三峡。诗中写道:“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哭严仆射归榇》)“暮”在这里已经不仅指时间上的晚和生命的垂暮,而是代表诗人的一种心境。《杜位宅守岁》一诗中,杜位是杜甫的从弟,而杜位又是李林甫的女婿。经过了李林甫主持的那次乌龙科举后,这样的关系更让杜甫感到尴尬。在除夕之夜,杜甫寄居在从弟家中,想着自己年过不惑而前途渺茫,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明朝四十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甫对于年纪的敏感也正说明了他清醒的生命意识,不是盲目度日,而是志存高远。“烂醉”只是掩饰伤痛的一个借口。

杜甫处于长期的漂泊之中,人命如蚁的惊惧及无法把握命运的忧恐让他身心俱疲。杜甫渴望有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家园。即使在相对安定的寓蜀时期,那种安定也不能代替故园的归属感。

二、感叹生命流逝功业未成

(一)诗中多次出现“暮年”“迟暮”感叹功业未成

时间的不间断性、瞬逝性和不可逆性,让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短暂。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一点而已。中国人的美感心态是一种审美人类学,是价值论与生存论,关注的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内在生命的超越与永恒[4]53。

暮年标志着生命进入倒计时时刻,暮年更是让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因为功业未立焦虑和惆怅。而暮年也正和一天中的黄昏时刻相当。生命的凋零和一天时间流逝进入黑夜,同属于一个总结和思考的时刻。暮年是苍凉的,因为年华老去,岁月不多,暮年又是平和的,因为已经看过人生风浪,看透世间纷扰。对于杜甫,暮年是落寞,是失落,是伤感,是对自己生命的尖锐审视。

杜甫有8首写暮年的诗歌,其中《水宿遣兴奉呈群公》写道:“归路非关北,行舟却向西。暮年漂泊恨,今夕乱离啼。”短短几字就把自己暮年漂泊的惆怅和身处离乱的时代结合起来,家国之乱加上自己命运多舛,惆怅的情绪将杜甫牢牢封住。对暮年的悲叹:“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听杨氏歌》)已经进入暮年,虽有报国忧世之心,但也只化为一种无奈:“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西阁曝日》)暮年的杜甫多病多愁,:“久客幸脱免,暮年惭激昂。萧条向水陆,汩没随鱼商。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入衡州》)本想为国分忧,但无奈身老病多,只能把这股忧愁深埋心间。

杜甫诗中写道“迟暮”的诗有16首,这在唐诗中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迟暮与至老功业未成一样可悲。黄昏景象被置于现实政治理想、建立丰功伟业的语义背景中,凸显了壮志未酬的焦虑以及积极入世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5]。杜甫的迟暮之感与屈原的迟暮之感又有不同。屈原一生纵然晚年被放逐,但尚有常伴君王侧的时期。而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即使为官也是职位卑微,稍有不是,便被罢免。生不逢时、多年漂泊、白首无成的身世之忧更加剧了杜甫的迟暮伤感。杜甫的迟暮情怀开启了中晚唐诗歌失路悲歌的一风潮。

10年的漂泊生活在杜甫的生命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和伤痕。时光流逝,岁月催人老:“北风黄叶下,南浦白头吟。十载江湖客,茫茫迟暮心。”(《凭冯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在给自己的朋友高适的诗中也写到:“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奉寄高常侍》)流露出深深的迟暮之悲。此时杜甫寓蜀,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人生的已过了一大半。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常年的郁郁不得志,让杜甫产生了一种想远离魏阙,想将自己投身宗教以逃避现实生活的情绪:“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但是,杜甫对国家始终有一种放不下的情怀,骨子里的儒家思想终于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生命价值的不可实现,突出了生命厚度的单薄和生命力度的脆弱。老境骤至、蹉跎岁月的迟暮之伤,加重了他伤怀的浓度。

(二)多次出现“岁暮”感叹时间流逝

一年将尽,寒风萧萧,这时的诗人或是黯然神伤,或是寂寞苦楚,或是感叹一年一事无成,或是哀怨时乖命蹇。岁暮成为诗人审视自我的时刻,清醒,所以更加尖刻。儒家所赋予的给杜甫的责任感,更让杜甫在岁暮时分,最易感怀而长叹。他漂泊在外,除了感叹时光流逝,还感叹自己年老无依的悲凉,触景伤情,心如刀割:“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逢早梅相忆见寄》)岁暮年老,与家人、朋友相隔,也许见一面都是非常的不容易:“岁暮穷阴耿未已,人生会面难再得。”(《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当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有限与生活的无奈时,总要把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悲叹、生命不常的忧患转向广袤的自然。于是诗人在自然与生命的对应中,赋予黄昏意象以一种深沉厚重的生命色彩,企图超越这生命的必然[5]。而《白凫行》更是以鸟自喻感叹年老生活的不易:“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化为白凫似老翁。故畦遗穗已荡尽,天寒岁暮波涛中。鳞介腥膻素不食,终日忍饥西复东。鲁门鶢鶋亦蹭蹬,闻道如今犹避风。”“自伤迟暮漂流也。黄童化为老叟,此黄鹄白凫之喻也。遗穗荡尽,陆无粮矣。腥膻不食,水又饥矣。此自蜀至楚之喻。鶢鶋避风,伤北归亦无安身之地也。”[6]

杜甫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觉尤为敏感:“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除架》)秋虫犹在,暮雀已离,有倏忽聚散之悲,寒事已落,人生亦然,有始盛终衰之概[6]615。而感觉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暂时的,脆弱多病的一定会先凋零:“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巴城添泪眼,今夜复清光。”(《薄游》)就算是繁花似锦,也终会无情凋零:“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花底》)

时光短暂,岁暮更增离忧,面对种种不平的社会现实,杜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日苦短昨日休,岁云暮矣增离忧。霜凋碧树待锦树。万壑东逝无停留。荒戍之城石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这种因时间感知而引起的内伤与心病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隐性悲剧内涵[4]54。

三、暮色中的生命之光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日将暮矣,但是求索之心仍然没有停歇。一个人的生命意识既有生存欲望,也有更深层次的生命价值追求。杜甫身上浓郁的儒家情怀,高尚的人格和对现实与自我的清醒认识,都使他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

杜甫不但用“暮”字酝酿了一种战乱时的零落和悲惨景象,也用“暮”字透露出一丝微光。朝与暮的句式突出了一种焦急,一种紧迫,也更体现了杜甫的爱国心切,为民担忧的迫切。在《三吏》《三别》中只有《潼关吏》一首没有出现“暮”字,其他五首都出现了“暮”字。虽然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但在《新安吏》中,他描写“中男”被征的痛苦之后,有一段劝勉的话:“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而在《新婚别》中也有一段借新妇之口劝勉的话:“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垂老别》则是以老人自我宽解的方式表示了这种劝勉[7]125。杜甫一方面对征战的无度表示强烈的愤慨,对人民怀有极大地同情,但是他又心系国家安危,鼓励人们为保卫家园而战。对于他自己也是如此,一方面感觉自己年老体衰,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又保持一颗忠心为国的心。这与他奉儒守官的儒家思想非常紧密。在悲壮的时间之深谷中渐渐升起的,是那拥有生命之自觉意识,勇敢迎向无限与永恒的诗心[2]220。

杜甫始终没有对国家完全失望,他仍在热切期盼有能人志士能拯救萎靡不振的朝廷,仍然对国家安定保持积极态度。广德元年,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烟尘鼓角,蒙上用兵。当此流血不已,请缨无人,安忍惜死不救哉。故虽寂寞之中,而壮心忽觉惊起,可见公济世之念,至老犹存也[6]1068。

自己虽远离魏阙,但心仍在朝中:“摇落巫山暮,寒江东北流。烟尘多战鼓,风浪少行舟。鹅费羲之墨,貂馀季子裘。长怀报明主,卧病复高秋。”(《摇落》)不但要求自己这样,杜甫也对身边的人这样要求,去世的前一年还劝裴虬、苏涣说:“至君尧舜付君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遣兴呈苏涣侍御》)“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送李卿晔》)垂暮巴西,自怜地僻,伤春江上,唯待时清,盖身虽废弃而心犹恋阙也[6]1069。

“暮”指的是太阳西下之时,反之,此时黑暗尚未笼罩大地,暮色中仍有一丝光线,而这光线也仿佛代表着一种希望。杜甫困守长安10年,安史之乱后在颠沛流离中送走后半生。眼见的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和困苦不堪的人民。生命中的色彩多半是暗淡的,但是民胞物与、关心民瘼的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他无时无刻都在审视生命,探求生命价值,希望在人生将尽的时候,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时间的无情流逝让杜甫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清醒和残酷的认识,更加重了他对家园的渴望和对生命安顿的无限期盼。迟暮不遇和暮年多病让杜甫深为自己和国家忧虑不堪。尽管暮色苍苍年华老去,挺立在杜甫灵魂中的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国家与人民的一往深情。

[1]陆机.张少康集解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张娟.杜甫之“夜”——论杜甫的“伤夜”情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1).

[4]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5]孙宗胜.黄昏意象与古代文人的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J].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1999(3).

[6]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罗宗强.唐诗小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I109.3

A

1673-1999(2011)22-0096-03

廖怡(1986-),女,四川绵竹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09-26

猜你喜欢
迟暮杜甫生命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李军英
傍晚
抒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