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舟 梅晓云 张卫华 吴颢昕 姜 惟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众所周知,中基课程是新生入学后首先开讲的中医专业基础课,担负着启蒙、奠基的重任。然而,这门首当其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着教师难讲授、学生难接受的两难现象。这一由来已久的情形,长期困扰着中基教学,影响着中医人才的培养。在当前振兴中医的形势下,认真寻求两难现象的深层原因,积极探索化解两难现象的现实对策,对于实现中基教学的优质奠基有着重要的价值。
当具有着现代意识、现代文化、现代思维方式的学生坐进教室,首次听讲中医;当中基教师向学生正式开讲中基教材的阴阳、五行、脏腑……此时此刻,教学双方往往会同时陷入困境:讲者充满感情而听者无动于衷;讲者反复强调而听者难以认同;讲者层层启发而听者不得要领……
此外,教师面对学生们“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和人的勇怯有关系。那么胆囊切除后人岂不是容易被吓死?”、“三焦究竟为何物?”“心、脑谁主神明?”诸如此类的发问,如何为学生们“解惑”,同样令人棘手。
中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这种两难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值得分析:
首先,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博大精深的医理,不仅内蕴着丰富的古代哲理,而且从来都是依赖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理来表达、传承的。正是由于医理、文理、哲理这三理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最终形成了这一独特的中医文化现象。
然而,由于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的衰落,中医学的文化环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学生学习中医,某种程度上,却是在和历史艰难对话。他们需要面对古今时空的巨大跨越,文化背景的迥然不同。现代文化环境中生长的学生,古文基础往往薄弱,对古代文理似通非通,对古代哲理亦是一知半解,因而当他们面对古代文理,哲理支撑的中医医理时,艰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感觉就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头上。历史上“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的得心应手,已经成为奢望;“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情怀报负,也已稀如凤毛麟角。
其次,面对中基课程,学生们还将深切感受到现代思维与中医思维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医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而现代思维重实证、尚逻辑、讲差别。中医诊病以间接、综合推导为主,以直接观察分析为辅;而现代思维以直接观察分析为主,以间接推导为辅。又因为中医思维原理在中基课程中的涉面之广,几乎使它成为医理、文理、哲理这三理的理中之理。如今的中基教学需要学生由现代思维迅速转换成中医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已经成了初学中医的拦路之虎。
再者,回顾中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医传承曾经主要依赖父传子、师带徒这类传统模式;其启蒙教材,曾是各种形式的《药性赋》、《汤头歌诀》。如今进入现代社会,各种私学模式已经演变成为现代教育模式,中基教材也逐渐成了中医学生的主要启蒙教材。但是,今日中基所启之蒙已非古时所启之蒙。如今的学生中医情感明显淡薄,文化根基明显薄弱,思维方式明显不同。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果继续沿用单纯学术启蒙的老路,已明显失之单薄,而且必将不断加剧中基课程教、学两难的困境。
严峻的现实,正在呼唤教学思路的调整。即由单纯的学术启蒙转变为包含有中医学术、情感、文化、思维等方面的综合启蒙。开展这种综合启蒙,需要中基教学在阐明医理的同时,注重对医理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背景的展示、医理中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的揭示,以及医理所遵循的中医基本思维原理的提示。
启蒙是奠基的先导。中基教学在中医学术、情感、文化、思维等方面的顺利启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使他们更有可能逐步走上认同中医、热爱中医、潜心于中医、自觉运用中医思维方式,领悟、内化中医学理、真正掌握中医精髓的成才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对于学术启蒙,这些方面的启蒙其立意更为高远,故而也才有资格称为优质奠基。
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对于学生古代文理、哲理方面的补课,需要较长的时间,难以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我们能拓宽教学思路,积极探索,对于克服两难现象,争取优质奠基,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落实到教学实践,根据中基同仁的探索和经验,个人认为可在以下四个结合上多下功夫。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余秋雨曾说:“所谓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中基学科固然有工具性,但它更具人文性。倘若抽掉中基里包含的人文精神,只在基本概念、理论演绎中兜圈子,中基教育就会失去灵魂。
中基教学应该营造更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提供有利身心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在讲授“精气血津液”章节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道教养生家提出的人身“三宝”论,且可借用油灯为喻,即人身所藏之精如油,人身之气如火,人身之神则如光亮。油量足则火盛,火盛则亮度大,反之,则油干火熄而光灭。当然,如果贪欲不止,则精竭气散而神亡。又如:在讲到根据相克规律制定抑木扶土治法时,张续富[1]等曾引用《红楼梦》中宝黛的一段对话:黛玉抱病在床,宝钗前往探视:“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通过认真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制定治法的深刻内涵。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领会整体观的深刻内涵,进而学会和谐包容而克服心浮气躁,方能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而内化升华。
2.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中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除了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更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这些能力,是指与中基认知活动有关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联想能力等思维能力,从而逐渐提高学生们的中医思维品质。教者应尽量使提出的问题既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综合性。比如:在讲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节中,分析肝脾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时,我们所创设的问题是:脾不统血可不可以继发肝不藏血?这个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医间接综合推导的思维特点,并锻炼了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
中医是道器合一,以道驭器的学问。学习中医,需要学生既会用“实”,又善“务虚”,形上形下灵活转换,从整体上动态地把握,领悟事物间多因素的复杂联系。
3.书面内容与情景创设相结合
虽然中基是一门启蒙、奠基课程,教师主要以教材内容的讲解为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积极创设情景,增加典型病例。当然,由于此时学生尚处于中医殿堂的门口,所举案例理应浅显易懂,讲解重心则应放在病因分析、医理剖析上。如果涉及方、药内容,可以点到为止。那么,对于临床病案的选编,既可以来源于自己体会到的临床实践,也可以来源于历代医家、当代专家学者的成功案例。例如:在绪论中讲解辨证论治的时候,可以例举蒲辅周治疗乙脑的著名病案,这样更能折射出中医辨证论治绽放出的耀眼光芒。
门诊现场的情景模拟,理、法、方、药的交叉讲授,能够有效地避免知识灌输中的枯燥乏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犹如清泉润澈身心。情景创设得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递进、层垒中医各科知识,内化、升华中医理论素养。
4.角色理性和中医情感相结合
由于所处环境和角色效应等影响因素,中基教师通常忠实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按照中基理论的知识点进行讲授。而作为学生,通常也是在被动心态下接受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学术观点。这样一来,不知不觉中就容易忽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有鉴于此,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地通过现实生活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建立对中医的情感,从而感染熏陶、启发教育学生。例如:在介绍经络“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序”时,可以适当介绍子午流注节律:子时由胆经值班、丑时寅时则分别由肝经、肺经值班,然后再让学生复习藏象章节中肝、肺、胆的各自功能。由此就能自然而然的讨论“熬夜”习惯对脏腑、经络的危害,进而引导他们理解“人卧则血归于肝”的基础理论内容。如此溶理于情,学以致用,学生兴趣盎然,反响热烈。不少学生因而主动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孔子云:“事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基教学中的诸多难题,例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逐步发现“枯燥”背后的学术乐趣,变“乏味”为津津有味;如何引导他们直面“艰涩”,知难而进……这些问题既没有现成答案,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能依靠我们的长期实践和探索。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中基教学虽然任重道远,我们仍将朝着顺利启蒙和优质奠基的目标互相切磋、集思广益、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1] 张续富,等.合理运用病案教学法,提高中医教学效果.江苏中医药,2009,4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