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轮转换角度谈“谁”的篇章功能*

2011-08-15 00:46李春芳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特指会话例句

李春芳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从话轮转换角度谈“谁”的篇章功能*

李春芳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受人物关系和场景的限制,在具体语篇中疑问词“谁”的疑问程度高、疑问信息含量大,可以强制话轮转换的实施。在会话中疑问词“谁”通过表称代、限定和充当固定用法使话轮得以顺利流转,从而实现其篇章功能。

谁;话轮;话轮转换;篇章功能

现代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话语的基本单位是韵律单位(intonation unit),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或话轮(turn)。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和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1](P22)。话语分析的突破口是话轮转换,它能产生有意义的话语,换言之,无论说话人以怎样的话语开始谈话,听者的回答不会脱离谈话的语境,而且和前述话语紧密关联。话轮转换在语篇中常常有形式标记,它的转换经常出现在会话的“转换关联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缩写为TRP)上,即一个话轮可以识别的终止位置,也就是一个话轮构成单位(turn construbtional unit)中受话人认为可以发生话轮转换的位置,如句子或分句的结尾处。

徐杰、张林林[2](P71)把疑问程度予以量化,分为四级,主要考察疑问句类型与疑问程度的关系,其中特指疑问句的疑问程度参数为100%,可知疑问标记“谁”的疑问强度极高,有强制话论转换的功能。也就是说,发话人在不明白或没有听清楚某事物的情况下进行发问,毫无倾向性,纯粹依赖疑问对象在答案中提供的信息来填补问句中提到的信息空缺。“谁”的篇章功能主要通过语境或话轮来体现,下面我们就从话轮转换的角度来探讨“谁”的篇章功能。

一 表称代

吕叔湘[3](P281-281)指出特指问句是“对于事情的某一部分有疑问”,它“除疑问语气词外,还要用疑问指称词来指示疑问点所在”。也就是说,每个特指疑问句都有一个“疑问点”,它以相应的陈述句作为前提条件,但该陈述句是一个信息不充分(insufficient)的句子,即它的某个成分所指称的个体或所表述的内容不明确[4](P77)。

疑问代词“谁”,用在此类特指疑问句中,首先表示疑问点所在,询问具体的个人和一些人,直接引起受话人的注意。由于“预设句表达的内容和疑问点的选取”[5](P40)不同,“谁”字特指疑问句的表现形式和指代含义也不一样。如:

(1)查理:玛瑞克先生,谁发明的这个诽谤性的外号:“黄色染料”?

玛瑞克:(不安地看格林渥一眼)那,就那么叫起来了。(《哗变》)

例(1)中的“谁”放在句首,带有强烈的疑问信息,表示称代,作句子的语法主语,是句子的焦点信息(focus)。该句中存在一个前提条件:有人发明这个诽谤性的外号“黄色染料”,这一预设的目的是想探明“是谁发明了这一诽谤性外号”,因而在激烈的法庭辩论中,外号“黄色染料”的发明者自然就成了双方律师关注的中心问题。律师查理用“谁”字发问,既凸显焦点信息,又告诉听众该“疑问点”是自己所谈话题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该话题能够得到进一步指认。这样他既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击中被告的要害,使其惶恐不安。

(2)茶客甲: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好像听说过!反正犯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茶馆》)

例(2)中的“谁”用在“是”动词后作表语,符合“NP是谁”[6](P39)句式表达结构,其前提预设“有 NP这么一个人”。从主位信息结构来看,“谭嗣同”是主位,但他已经成为前提条件的部分内容,虽处于句首位置,属于“旧信息”。“是”和“谁”一起构成述位部分,疑问点跟信息焦点重合,“谁”虽处句末位置,依旧成了句中要探知的新信息。该例句是描述性的问句,一群茶客聚集在茶馆喝茶、聊天,“谭嗣同”是他们所谈论的话题,发问者想让其他人就这个话题提供更多的信息,加以说明和描写,很显然句中的“谁”,起到强制话轮转化的作用。

(3)松二爷:黄爷!黄爷!

黄胖子:(揉揉眼睛)谁呀?

松二爷:我!松二!您过来,给说句好话!(《茶馆》)

例(3)中的问句是由“谁”构成的独词句,话轮中凸显了疑问代词表示的焦点信息,省略了已知信息,疑问语气强烈、急促,迫使受话人立即给予答复。在当时的语境下受话人回答简洁、清楚。句中的受话人在谈话中均遵守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简短回答完毕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邢福义[7](P73)认为:特指是非疑问句是指句中用了特指求代的疑问代词,句末用“呢“构成的句子。在特指是非问句中“谁”可以用特指求代的疑问代词,起到强制转化话轮的作用。

(4)——:“里面有谁不行了吗?”

——:“老太太病了。”(海波《铁床》)

(5)你们该实事求是呀,你们难道有谁拒绝改造了吗?(杨绛《丙午丁未纪事》)

句子中的“有谁”相当于“有什么人”,发话人想从受话人处寻求答案。有时可以把“有谁”的“有”隐去,让“谁”成为全句的主语,同样也是在寻找答案。如:

(6)(有)谁要看书吗?可以借书啊!(赵大年《最危险的时候》)

“有谁”后边一般续上动词性成分,在承上提问的情况下,后续的动词成分可以隐去,但“有”字前面必须加上“还”。

(7)妈妈:谁欺侮了你?

孩子:张小三和李小四。

妈妈:还有谁吗?

孩子:还有赵小五。(转引自《邢福义,1987》)

上例中发话人以“谁”发问,求疑点明确,受话人不得不地接过话轮,给出答案。接着原发话人采用省略结构“还有谁”,迫使受话人再次接过话题。由此可见在特指是非问句中,“谁”有强制话轮转换的功能。

二 表限定

“谁”的疑问限定词或属格是“谁的”。二者用法大致相同,均可以构成特指问句,带有较强的疑问指数,在会话过程中促使话轮转化自动生成。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8)奥利弗:奥利弗,要知道法学院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

詹妮弗:你要他说什么?你的性生活怎样?

奥利弗:詹妮,你站在谁(的)一边?(《爱情故事》)

例(8)用疑问限定词(interrog.Det)+NP构成特指问句,发话人急于让受话人明确表明立场,同时带有责备的口气。通常汉语中“谁的+NP”等于“谁+NP”。汉语是一种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句子中添加“究竟”、“到底”等副词来加强“谁”的疑问语势,而且这些修饰语不需要后置,可以放在疑问词之前。

(9)乔:小心些,不要再洒出来了。

俄:洒出来?到底是谁弄洒的?

乔:是你。

俄:我?!

(10)康六:到底给谁呢?

刘麻子: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茶馆》)

(11)——:昨晚家里究竟谁来了?

——:噢,我记不起来了。

上面例句分别用程度副词“到底/究竟+谁”做强化语,强调说话人思想情感上的困惑,表达了迫切想知道事实真相的心理,有时兼有责备和不满。例句(9)、(10)就疑问焦点,直接答复,强制话轮转换。例(11)中虽然对方没作具体解释,由于疑问信息必须得到填补,也作出反应,尽管回答得支支吾吾,还是实现了话轮的转变。

三 固定搭配

汉语中有很多“谁”字构成的固定短语,又叫习用语。如:“谁知道”、“谁料”、“谁说”、“谁想”、“谁叫你”等等。请看下面的例句:

(12)我知道,乖,可谁知道买得着面买不着呢!就是粮店可巧有面,谁知道咱们有钱没有呢?(《茶馆》)

(13)谁知道十五钟以后,表姐第三次来电话,我有点生气了。(《围城》)

(14)顾八奶奶:(长叹一声)谁知他怎样了?这两天就没见着他的影子……(《日出》)

(15)陈白露:(突然声色俱厉地)站住?都进来?

谁叫你们都进来?你们吃什么长大的?(《日出》)

(16)李石清:谁说没有正经人,潘经理不就是个正经人么!你看他办学校,开工厂,办救济院,这不是好人做的事?(《日出》)

(17)方鸿渐吓得跳起来道:“谁讲我是哲学家和诗人?我更不会喝酒,简直滴酒不饮。”(《围城》)

(18)褚慎明到了欧洲,用尽心思,写信到柏格森寓处约期拜访,谁料原信退回,他从此对直觉主义痛心疾首。(《围城》)

(19)辛楣道:“孩子们真可怕,他们嘴里全说得出。刘小姐表面上很平静快乐,谁想到她会哭,真是各有各的苦处,唉!”(《围城》)

例(12)可以理解为“乖,我也不知道能否买得着面。就是粮店正好有面没有人保证我们一定有钱呀!”。句中的“谁知道”用于反诘,含有“不知道”的意思,同时加强否定语气。例(13)中的“谁知”和例子(12)用法相近似,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顾八奶奶对小情人的担心、爱怜、无可奈何的心理,句中“谁”表示反问,不要求回答。例(13)中的“谁知道”、例(18)中的“谁料”、例(16)的“谁说”、例(17)“谁讲”、例(19)“谁想”,都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等于“不料”、“未曾想到”,意思同“天知道”、“鬼知道”意思相近。例(15)中的“谁叫你(们)”,既表达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又增强了否定意味。表达了陈白露对那群土匪式的人物,私闯房间搜索小东西行为的愤慨之情。上面习用语中的“谁”,其意义实质上就等同于“我不”或“我没”。说话人通过疑问的方式表示出强烈的否定、责难或不满的心情,主观色彩浓厚,感情倾向明显,对话论轮转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强。

综合上面分析来看,在话轮处理方面,疑问句中疑问指向的不同、疑问信息含量的高低、疑问程度的强弱,都可以导致话轮发生变化。在具体语境中受人物关系和场景的限制,“谁”的疑问程度高、疑问信息含量大时都可以强制话轮转换的实施;在会话中疑问词“谁”通过表称代、限定和使用固定用法使话轮得以顺利流转来实现其篇章功能。

[1]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2).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A].吕叔湘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Vander Wouden Ton.Negative contexts:Collocation,polarity and multiple negation[M].London:Routeledge Press,1997.

[5][6]王灿龙.“谁是 NP”与“NP 是谁”的句式语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2).

[7]邢福义.现代汉语的特指是非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H030

A

1008-4681(2011)04-0088-02

2011-05-20

李春芳(1969-),女,江苏徐州人,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外语教学。

(责任编校:陈婷)

猜你喜欢
特指会话例句
汉语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与信息结构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创客
White 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