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研究的三重维度

2011-08-15 00:45:22王学荣
关键词:总体性主客体生产力

王学荣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研究的三重维度

王学荣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各种因素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是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以恩格斯的“合力论”为理论基点,以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为逻辑支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新的理论视域,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进行总体性研究,对其进行全新透视,这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研究;三重维度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不仅仅是客体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人”自身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域下,跨越式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内在关系日益凸显,笔者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与科学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逐渐萌生了研究的兴趣。在此提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研究的三重维度”,以恩格斯的“合力论”为理论基点,以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为逻辑支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新的理论视域,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性进行哲学透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研究的理论基点:恩格斯的“合力论”

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及其根源等问题,这些年来学术界对此已有较为广泛而具体的研究和讨论,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问题做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解和阐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有学者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理解,认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指后发展国家在通过技术引进加速追赶领先国家的时候,大力培养技术创新能力、扶持技术创新行为,最终达到或接近领先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学者从科技革命的层面来认识,认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以科技革命为原动力,是后发展国家利用人类社会发生重大科技进步的机遇实现的;也有学者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的视角来阐释,认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非线性发展的产物;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后发展效应,认为由于现代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使得后发展国家的生产力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它可以而且应该借鉴领先国家的发展经验,缩短甚至跳过初级工业化阶段,较快甚至直接过渡到较高的工业化阶段。

很明显,上述种种阐释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及实质,对于研究和讨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某些具体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然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问题终究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理解所能概括得了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笔者认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同样也遵循恩格斯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社会“合力”作用的机制。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是由种种因素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是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当然也不能作单一的阐释,而应当从总体上予以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把握的理论基点。

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研究的逻辑支点: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

那么应该如何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呢?笔者认为,辩证法的主客体统一论乃是研究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的逻辑支点。因此,我们应该以恩格斯的“合力论”为理论基点,以辩证法的主客体统一论为逻辑支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新的理论视域,来共同把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性问题。尽管以前已经有学者从某些侧面涉及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性,例如:经济领域的学者从均衡性和非均衡性角度论述过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的总体性,发展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则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协调的角度论讨过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性,但凡此种种都没有能够从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的哲学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在此力图结合学术界有关讨论的情况,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为分析问题的逻辑支点,提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把握”这一命题,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性进行哲学维度的透视,以就教于学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客体发展的同时,尤其突出主体自身的发展。伊曼努尔·康德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认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你要这样行动,永远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绝不只是用作手段。”[2]伊曼努尔·康德认为,“人的目的”贯穿在人的一切其他目的中,其他目的都可以成为单纯的手段,惟有“人性本身”、“人格”不能再成为单纯的手段,它是实现自己的终极目的。可见,仅仅从发展的均衡性与非均衡性的角度,或仅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协调等层面来探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都只涉及到了发展的客体方面,都只是从发展客体的整体性角度来考虑的,并未涉及到发展的主体,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说到底还是“人”自身的发展,因此,还必须强调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主客体统一论乃是研究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的逻辑支点,这样才能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有一个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理解,这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恰好也是相通的。可见,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的逻辑支点,科学发展观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视域,二者辩证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三、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并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有机统一。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但它所特别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说到底还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本身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目的是以人的发展来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实际上,“为了谁”和“依靠谁”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切为了人”与“一切依靠人”,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胡锦涛同志也说过,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讨论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说到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也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上说,我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既是“物”的发展,说到底更是“人”自身的发展,是“人”与“物”的和谐发展,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在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两制”并存的今天,“发展”固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的主题。不同的是,社会主义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秉承的“发展观”不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且对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极力避免两极分化,努力追求共同富裕;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GDP增长,而是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不是单纯刺激人的物质欲望,而是全面提升人的需求层次。总而言之,我们所追求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既是“物”的发展,更是“人”自身的发展,是“人”与“物”发展的和谐与统一。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2]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7.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F014

A

王学荣(198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社会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总体性主客体生产力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浅析“物我本相因”
大观(2017年2期)2017-04-07 16:08:02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科技资讯(2015年19期)2015-10-09 20:38:57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