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勃,徐流
“不穀”语义新证
胡勃,徐流
“不穀”作为王侯的一个称呼,表示自谦,这是合乎商周礼制与当时具体情况的。“毂”是车毂,是众辐所凑之处,“不毂”表示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穀”、“毂”同音通假,因此,“不穀”用以表示君王不能得到群臣万民的拥戴、无能治国或无恩于民,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不穀;毂;谦称;孤独不幸;无恩于民
夏渌在《孤、寡人、不穀新诠》(1983)中,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古人在饮食上的差异,得出 “不穀”即“不穀食”的结论,从而认为“‘不穀’作为王侯的自称,并不是什么谦虚,和孤、寡人一样,同样是表示自己与众不同,至高无上”。文术发也认为,“不穀”也非古代侯王得谦称,认为“不穀”即“丕穀”,是“大善”、“至善”之义,侯王以之自谓是极端自尊之称[1]。不过,笔者认为夏氏和文氏的说法是值得质疑的。
夏氏分析“不穀”的特点是把阶级分析的方法用以分析古人饮食上的差异,从而得出其结论。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只是夏氏的一种推测,在先秦文献中找不到“穀食”和“不穀食”的记载,因此,“不穀”即“不穀食”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夏氏的观点很难服人。
再看文氏的观点,其说解基于对《老子》“人之所恶,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和“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是以王侯自称孤、寡、不穀”的误解,而认为“老子是借‘孤、寡、不穀’的贬义来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辩护,并不是为了探求侯王称‘孤、寡、不穀’的缘由”。其实,老子此语另有别义。《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古人谦称“孤”、“寡”即取义于此,意指自己茕独无告,以求对方哀怜,是一种委婉的表达。与此相同的有《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战国策·齐策》:“哀鳏寡,恤孤独。”纵观古代“孤、寡”两字,均表孤单不幸。因此,我们把它们归纳为“用孤独不幸的词作为谦称”。再者,依据文氏观点,“不穀”即“丕穀”,理解为“大善”、“至善”之义,诸如《诗经·小雅·小弁》“民莫不穀,我独于罹”,《诗经·小雅·蓼莪》“民莫不穀,我独何害”等句,又该作何解释。显然,文氏的观点过于绝对化。
针对诸如夏氏的观点,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信应举[2]提出质疑,认为其观点是一种曲解、附会,并以大量书证语料为依据,认为还是承认其为谦词可靠;元鸿仁[3]也撰文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通过对“不穀”含义的分析和对侯王何以用异言自谦问题的探讨,也认为不穀是谦称;蒋兆鹄[4]也认为不能以古注作为唯一依据,经过对“不穀”作为自我称谓在特定语言环境的具体运用考察和结合当时的社会观念、制度与习俗,他认为“不穀”是一个谦词。还有张文熊[5]从谦称的基本规律及人们历来对“寡人、不穀”所做的解释进行考察,还是认为“不穀”应该是一个谦称。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人们一向是把恭谦作为美德的,即便是本性凶残骄横的人,表面上也要装出恭谦的样子。同时,古代侯王,虽然“君权神授”,贵为国家之主,但在祭天、告庙、吊丧、问疾、宴饮、朝贺、谢罪、直言己过、求教于人等政治活动中,必须遵守常礼,在自称的时候则仍需要表示委婉谦虚。所以王侯自谦称“不穀”,是“不却庶众之举”,是一种修辞用语,是王侯的处世法则,并不是不能理解的。相反,若王侯用“独一无二”、“至高无上”来自称,倒是难以令人理解了,达不到与臣民对话中修辞委婉语的表达要求。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冬,王使来告难曰‘不穀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汜,敢告叔父。’”这是周襄王以天子的身份向同姓诸侯告难,请求援助,需要表示谦虚及对对方的尊重,故称“不穀”,并自谓“不德”。《传》文接着又说,“天子凶服降名,礼也。”《注》:“凶服,素服;降名,称不穀。”意思是天子穿的政策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党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除此之外便没有其它的利益可寻。我们的一切计划和行动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党的政策制定后,还要拿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和执行。如果群众中存在意见,不拥护我们的政策,我们要及时加以调整。其次,刘少奇还强调要注意维护群众的经济利益。经济上的利益对于工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忽视工人在经济上的要求。在革命行动中,经济问题,工人在所必争。刘少奇一直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刘少奇的一生中,他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中时刻秉承着一切做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三)对人民群众负责是刘少奇群众观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2]1128刘少奇系统地阐释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他多次强调一切要向人民负责,这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他说:“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对人民负责,就要在客观上使人民因为我们的服务而获得益处。”[1]349共产党人对待群众工作要采取严肃的、认真的态度,而不应该采取轻率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凡是党所提出的任务、政策、方针都要有利于人民。如果我们制定了错误的政策,伤害了人民,那我们必须马上进行自我批评,并迅速地改正过来。
刘少奇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还体现在要处理好向人民群众负责与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一致性问题上。首先要认识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这两者是等同的、一致的,绝对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刘少奇多次指出,只有对人民群众负责才是对党负责,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所在的领导机关所下达的工作内容存在不利于人民群众的情况时,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建议领导机关加以改正。他指出,只要我们的事业有利于人民,我们都必须努力去做。只要我们的行动不利于人民,我们就必须反对,因为这也是不利于我们党的行动。同时,刘少奇还指出,我们党还要讲究统一与纪律,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致使党的纪律与统一遭到破坏。共产党员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这种忠诚的、恳切的自我批评的精神以及维护党的统一的精神也就是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四)向人民群众学习也是刘少奇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刘少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共产党人要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正确领导,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必须要做一个有知识、有经验和有预见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和经验是从具体的实践中得来的,是最实际、最真实、最丰富的,存在于他们当中的创造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如果不向人民群众学习,而只是主观臆造出一套东西或生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来启发群众、指导群众,那肯定是无用的,是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先向群众学习。
刘少奇对党内所存在的有事不同群众商量、不愿意倾听群众的意见,不认真思考群众的反应,甚至有些人自以为是的错误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我们想要做好群众工作,不要总想着要站在群众之上,要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只有虔诚地向群众请教、学习,把存在于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加以理性思考才能化为系统的、更有深度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正确地、更好地领导群众行动。只有向群众学习,我们才能从群众中获得巨大的知识和能量;我们的方针和政策才能正确的予以制定和执行;广大党员的创造性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向人民群众学习,也是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我们周围的重要保证。
(一)有利于提高党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至关重要,提高党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党的各项政策、方针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正确地处理好领导者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刘少奇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虚心的向群众学习,为了向群众学习,我们党员时刻都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不脱离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才能不断地提高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克服党内的腐败现象,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中国共产党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持群众路线,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腐败现象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有所滋生,严重危害了党的队伍的纯
H131
A
1673-1999(2011)12-0117-02
胡勃(1985-),男,湖北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徐流(1953-),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词汇学、训诂学研究。
20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