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认知解读

2011-08-15 00:45房晶
关键词:源域动用隐喻

房晶

(陕西理工学院外语系,陕西汉中,723000)

作为词类转换方式的一种,名词动用是指一个名词在词形保持不变(时、体、态的变化除外)的情况下转用为动词。名词转用为动词,语义会发生“增值”,使语言凝练生动、词约义丰,富于表现力,易于受话人理解的同时能让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对于名词动用现象,传统研究多集中于语义和语法层面。伴随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一些认知理论被用于阐释名词动用现象,已有研究表明名词动用过程蕴含着内在的认知取向。[1]认知视域下的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普通的修辞手段,而被广泛地认为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因此概念隐喻认知机制能为名词动用现象提供充分的认知理据。通过分析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言实例,本研究将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对名词动用现象进行认知解读。

一、概念隐喻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正如莱考夫(G.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所指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人类思维和行动所依赖的普通概念系统从根本上具有隐喻的性质。[2]这样的隐喻被莱考夫等称为“概念隐喻”,如“THE MIND IS A MACHINE”(心智是机器),“MACHINE”被称为源域,“MIND”为目标域。概念隐喻是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两域之间存在的概念相似性(类似或相像的特征)是映射发生的基础,例如“ARGUMENT IS WAR”(辩论是战争)是从“战争”源域映射到“辩论”目标域,人们借助战争来理解辩论过程中唇枪舌剑般地激烈交锋。在这一隐喻映射过程中,“战争”的知识结构部分地映现于“辩论”域中,被映现的部分就是“战争”域与“辩论”域的关联点。简言之,概念隐喻是一种借助源域经验来理解目标域经验的认知模式,能使人们用具体、熟悉的概念去感知抽象或复杂的概念,源域概念为目标域概念的理解提供心理可及和认知参照点。[3]

人类的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们不仅以隐喻化的方式认识现实世界,而且以隐喻化的方式进行交流。[4]例如,“The teacher asks her students to parrot a meaningless word.”(老师让学生机械地重复一句毫无意义的话)“Parrot”(鹦鹉)经反复训练后,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说话。句中在学生的举动和鹦鹉的行为之间找到了概念相似点,形象地比喻学生“不加思考地机械重复”的行为。言者运用隐喻思维把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读者则可基于自己的经验,并借助特定的认知语境对其进行解读。由于名词动用经历了一个隐喻思维过程,相关语言表达易为读者所理解,这是因为在已有知识(源域)的基础上去认识新事体(目标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

二、名词动用的隐喻认知理据

名词因指称现实和概念世界中的事体而具有某种意象;作为语言信息在人记忆中的储存形式,意象图式在概念世界和经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进而为隐喻思维的发生提供可能。动词突显世界的存在、运动与联系,描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状态。英语名词动用过程中的语义“增值”(即名转动后,“源名词”衍生了动词义,而转换生成的“目标动词”也保留了源名词意象图式的滞留义),不仅增加了源名词所不具有的过程和状态意义,而且往往能够激活读者记忆中源名词的意象图式,而作为已有知识的意象图式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名词动用表达的理解。名词动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快速唤起读者记忆中某类名词所特有的动作意象,使源名词在其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状态、动作、手段等多种动词义,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认知修辞效果。[5]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映射既是词汇意义范畴的跨越,也是认知域的跨越,人们对源名词域的理解会自动投射到目标动词域的概念上去。换言之,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映射是借助源名词的意象图式对目标动词所描述的过程和状态进行认知识解的过程,是意象图式所在的源名词域与目标动词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言者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使两域之间具有了概念相似性。在充当谓语描述事物的过程和状态时,由名词转换生成的动词会激发读者记忆中源名词的意象图式;而在理解句义时,读者往往会把源名词的意象与动词充当谓语所描述的过程进行类比(认知视域下的类比是隐喻思维方式的一种,即在两种不同的事物间创造出相似性,从而使这两种事物发生联系),而类比的过程正是基于两词义概念相似性由源名词义向目标动词义的映射,隐喻思维过程由此产生。

三、基于语言实例的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认知解读

英语广泛存在的动物名词动用现象正是隐喻思维过程的典型体现。在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中,各种动物的行为习性千差万别。为突显所描述的过程和状态,常见动物的特有行为习性经常被借以形象地类比人或其他事物发出的动作,很多动物名词由此被转用为动词。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修辞表达,或取源名词所指“意象”和目标动词所描述“动作过程”之间的“形似”,或取其“神似”,或两者兼而有之,形象逼真,生动有趣。例如:

(1)The landlord leeched off what peasants had./地主像蚂蝗一样榨干了农民的所有。“Leech”(蚂蝗)常以吸盘叮咬在人的皮肤上吸血。“leech”的动用之所以能成为可能是因为言者在蚂蝗的“嗜血”本性和地主的“凶狠、贪婪的行为”之间找到了概念相似点——“地主如同蚂蝗吸血一般压榨、盘剥农民”,而农民所拥有的食不果腹的“粮食”则跟“血液”一样珍贵。“Leech”一词的动用使整句话表达形象生动,把地主贪婪的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再如,“Many star-chasers leeched onto the pop singer”./许多追星族死缠那位红歌星。蚂蝗一旦吸附在人的身上,就会“紧叮住不放”。基于其“吸附”本性,在转用为动词时,喻指“纠缠不休”。

(2)These young people beaver away at school./这些年轻人在学校里用功苦读。作为动物界的“建筑师”,“beaver”(河狸)总是“孜孜不倦”地用树枝等垒成堤坝,改造自己栖息环境。河狸的这一“勤劳”天性与人类“勤奋、努力”行为之间存在的概念相似性使“beaver”的动用成为可能,喻指人“像河狸一样忙于某事或勤奋工作”,隐喻思维产生。

(3)The real estate agent foxed Tom into selling his house./房产中介诱骗她卖掉她的房子。“Fox”(狐狸)是一种生性狡猾、诡计多端的动物,是“狡猾”和“诡计”的象征。转用为动词后,Fox“狡猾”的特征得以保留,并体现在新动词义“欺骗”之中,类比房产中介“像狐狸一样狡猾地行骗”。由此动用而派生出的“outfox”一词则喻指“比……更狡猾”,如“She can easily outfox him.”/她能轻易瞒过他。

(4)John peacocked about his ancestry./约翰炫耀他的血统。为吸引雌孔雀,雄“peacock”(孔雀)会展开它那色泽艳丽的尾屏,“炫耀”自己的美丽。在(4)例中,源名词“peacock”的“炫耀”天性作为源域被投射到人的身上,孔雀的“求偶开屏,炫耀美丽”的意象有助于读者理解该名词动用时所描述的行为过程,即“卖弄、炫耀”,表达凝练而贴切。

(5)Jack always clams up when we ask about his family./我们问起杰克的家庭时,他总是沉默不语。“Clam”(蛤蜊)在遇到外界的刺激后,其两片贝壳就会马上紧闭。在(5)例中,名词“clam”的动用会引发由源名词激活的“蛤蜊贝壳紧闭”的意象到描述“人嘴巴闭紧,缄默不言”的动词义的隐喻映射过程,进而突显杰克“沉默不语”的样子,即“像蛤蜊一样嘴唇紧闭,一言不发”。

(6)The train snailed up the steep grade./火车蜗牛一般地慢慢爬上陡坡。“Snail”(蜗牛)以爬行速度慢而著称,是“缓慢”的象征。在(6)例中转用为动词时,蜗牛“缓慢”的意象会被激活,夸张地隐喻突显火车如同蜗牛一般“缓慢”地前行,所基于的概念相似点是火车和蜗牛都前行速度“缓慢”。

综上所述,英语动物名词动用是一种隐喻思维过程的体现,体现了隐喻思维的简化与凝练:以已知映射未知,以简单映射复杂,以熟悉映射生疏,以具体映射抽象,让人类能够用语言重新构造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并且可以用更加经济的方式认知现实世界和进行交流。与其它隐喻思维过程一样,动物名词动用是用动物的活动或行为来构建和类比人类的经验或其他抽象过程,表达直接、形象。这也反映出,很多名词动用过程体现了隐喻的“意动”过程,因为“重获语言的隐喻功能不是简单地使用‘像’什么之类的修辞方式,而在于使语言陈述从概念化即名词化倾向返回‘动词状态’”。[6]在名词动用过程中,源名词的本义因受到语境的约束会在理解中产生语义“异常”或冲突,转换生成的动词义就开始突显,使语义理解回归“正常”。这种引起句义从“异常”到“正常”的过程是出现语义冲突继而产生新词义的隐喻化过程,是“语义异常、语义破格”。[8]源名词义在逻辑上和语境中的“异常”正是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因此,名词动用既是隐喻化的思维过程,也是语义嬗变的隐喻化过程。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2]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张明杰.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82-183.

[4]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 张明杰.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转喻认知理据[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63-65.

[6] 张明杰.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阐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0):38-39.

[7] 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New York:Routledge,1997.

[8]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4-22.

猜你喜欢
源域动用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健康诊断及应急点火仪的研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