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芳,蒋福明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论“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黄梅芳,蒋福明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村改居”社区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中的过渡类型,其文化形态表现出独特性。和谐文化是“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科学性、主体性、渗透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夯实思想底蕴,创新文化形式,从而促进居民个性发展,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
“村改居”社区;文化;基本原则
“村改居”社区是指集中在城乡交融区,包括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新改造的“城边村”等由村转社区的地区,其居民主要是农转非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口。“村改居”社区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中的过渡类型,总体表现出“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点,相应的,其文化形态表现出独特性。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完善城区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1]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并进一步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因此,和谐文化理所当然成为建设“村改居”社区的思想基础,在进行“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时,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等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实践理性,与科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性质及形态,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制约和调控着广大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城市“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肩负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巩固主流文化地位,抵制各种落后文化的侵蚀等重任。它有赖于城市社区工作者按照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对社区成员施加有系统、有组织、有目的的影响,从而使居民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受教育,社区居民形成道德自觉,不断剖析与反思对不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文化积淀,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社区居民内心达到和谐,优化其人格结构,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城市社区居民,注重思想性,引导城市社区居民,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信仰。社区工作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浓郁的思想底蕴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实践平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辐射作用,从而增强城市社区和谐文化的思想性。
“村改居”社区居民是城市社区中的主体,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所遵循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应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即以社区居民为本的原则。创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和谐文化本质上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理解和尊重社区居民的价值选择,从而促进每一位居民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重点在挖掘居民的主体性力量,尊重居民的个性,保护居民的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促进社区居民的内在创造力尽可能地释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在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创造和建设中,社区居民是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城市社区和谐文化要以为居民服务为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文化需要,一方面要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把促进居民全面发展,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挖掘社区居民的集体智慧,并将居民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始终贯穿的目标,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水平,为社区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力量。
目前,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开展的,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必须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协调共进,和谐文化建设应遵循这个规律;另一方面,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各国的交往不断扩大,因而各种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中向前发展。在“村改居”社区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同时并存,因此在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的相互冲突、渗透、融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社区和谐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渗透性原则要求在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注重城市社区和谐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的渗透融合,注重城市社区和谐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渗透融合。在发展城市社区和谐文化的同时,吸收各种其它类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丰富城市社区和谐文化的内容。
文化的发展既有现实性又有历史性、继承性,“村改居”社区和谐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现实角度来看,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基于以上两个因素,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城市社区和谐文化作为思想观念的产物,必然与城市社区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同时在外区域文化的影响下,吸收各种有益成分,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开放性是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具有多种特征,从受众群体上看,具有广泛性、差异性;从传播方式来看,具有互动性;从社会需求来看,具有多样性。以上特性深刻影响了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要求它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从而切实增强城市社区和谐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江泽民曾一再强调:“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这里的创新就是指开放前提下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日益增强,要求也日趋多样化,文化消费将会呈现一种自主选择性。这些情况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社区和谐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城市社区和谐文化一定要注重开放性,使其在开放中涌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开放性是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外在要求。我国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城市社区和谐文化的发展是内在的动力与外力推动的共同结果。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必须首先承继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虚心向其他民族学习,善于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的先进文化成果,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地特色的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利用和谐文化引导人、熏陶人、教育人、涵养人,不断增强城市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自觉抵制低俗、庸俗文化的能力,增强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从而获得居民对城市社区和谐文化的普遍认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村改居”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应遵循实践性原则。
首先,在实践中,能协调发展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生态文化四个方面,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生态文化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文化因素;制度文化是社区居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精神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与道德水平,其核心就是社区精神;而行为文化则是以上三种文化的外现,同时又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我国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成效也较明显,而对其他方面的重视不够,因此,在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文化设施及小区环境的建设,也要注重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精神的培养,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协调发展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等。
其次,在实践中,可以实现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合理利用并配置资源,使社区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城市社区发展相互协调。在社区和谐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保护社区的设施及自然环境,提高设施利用率,建设绿色生态社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尽可能地实现当代人的发展,又不能影响后代人的利益。从长远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社区既要有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要有对社区未来发展空间的开拓。如果不把合理地使用社区资源、保护社区环境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的话,社区难以持续科学地发展,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也难以进行。
再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城市社区和谐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3]创新是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和特有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社区和谐文化才能不断迸发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第一,社区和谐文化的创新必须与时代的特征相适应,要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文化的发展观念和意识,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环境的思想观念,从而发展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增强社区文化的竞争力。第二,社区和谐文化的产品要不断创新。文化的创新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文化产品来表现的。在当今社会生活方式、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社区的文化产品要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居民的需求。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造出更多能反映时代要求、体现中国风格和人民心声的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让社区居民获得娱乐享受并陶冶情操。第三,要实现社区和谐文化体制的创新。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有助于调动社区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8.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1).
G249.20
A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研究”(2010YBA20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研究”(10C1156)
黄梅芳(1971-),女,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