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古道上的七盘岭和七盘岭诗

2011-08-15 00:43孙启祥
关键词:宁强县利州鸡头

孙启祥

(宁强县人大常委会,陕西宁强724400)

川陕古道上的七盘岭和七盘岭诗

孙启祥

(宁强县人大常委会,陕西宁强724400)

川陕古道上有4座山岭名七盘岭,自北向南依次为褒城七盘岭、嘉陵江东岸七盘岭(唐宋时)、广元东北七盘岭(明清以后)和武连七盘岭。自古至今,多有人将几个七盘岭特别是将唐宋时嘉陵江东岸与明清时广元东北七盘岭混淆,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人张邦伸对唐宋时嘉陵江东岸五盘岭又名七盘岭的误驳和《唐诗鉴赏辞典》误释褒城七盘岭为广元七盘岭,因而有必要进行分辨。历代关于七盘岭的诗,或抒情,或壮怀,或咏物,或纪事,或豪放,或深沉,或一地一咏,或两地合咏,精品迭出,各有所重,色彩斑斓。

蜀道;七盘岭;五盘岭;七盘关;鸡头关;七盘岭诗

被诗人描述为“难于上青天”的古代自秦入蜀之路,曲折连绵、险峻崎岖。在此道上,有多座山岭被称为七盘岭。而对这几座七盘岭,远有清人张邦伸对唐宋时五盘岭亦名七盘岭的误驳,近有《唐诗鉴赏辞典》误释褒城七盘岭为广元七盘岭,更有长期以来人们对秦蜀交界处唐宋时七盘岭与明清以后七盘岭的混淆,故有必要从史地记载和诗歌描述入手,结合实地踏考,对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几个七盘岭的地望

依据现有资料,古代由秦入蜀的主干道上,共有4座山岭名为七盘岭,自北而南依次为:褒城七盘岭、嘉陵江东岸七盘岭、广元东北七盘岭、武连七盘岭。

褒城七盘岭位于隋唐和北宋褒城县(治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打钟寺)以北褒斜道南端,亦称七盘坡、七盘路,在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中都有记载。不过,七盘岭地名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初唐诗人沈佺期入蜀过褒城,有《夜宿七盘岭》诗;中唐诗人元稹奉使东川,赠褒城县令黄某诗中有“迤逦七盘路,陂陀数丈城”句。《舆地纪胜·利州路·兴元府》中“七盘坡,在褒城县北二十里”和《方舆胜览·利州东路·兴元府》中“七盘路在褒城北二十里”所指即此。七盘岭距褒城县的里程,在明清著述中有了变化。明何景明《雍大记》、嘉靖《汉中府志》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皆谓七盘岭在褒城县北十三里,而清严如熤《汉南续修府志》和道光《褒城县志》则谓七盘岭在褒城县北十里。为何七盘岭至褒城县的路程由宋代记载的二十里变成了明清的十三里或十里,是因为南宋嘉泰后褒城县的治所由北宋前的位置北迁,地当今陕西勉县东北褒城镇;而新址与旧址之间的路程,按《汉南续修府志》的记载为十里;至于十三里与十里之别,应系道路的变化或后世方志为求精准使然。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谓“遂登七盘岭,每盘斗折而上,渐入天际,下临江水数百丈,令人掉栗不已”①,“此地视凤岭仅及其半,然乘高南望,梁州沃野,川原旷然,褒水近萦,汉江远抱。连日行鼠穴中,忽如负青天睹白日,心目洞豁”②,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七盘岭道路之险和风景之美。

嘉陵江东岸七盘岭位于今四川广元市北、陕西宁强县西嘉陵江东岸,又名五盘岭,是唐宋人过往秦蜀陆路必经之地。《方舆胜览·利州东路·利州》谓:“五盘岭属利州,亦名七盘岭”③,并转引盛唐诗人杜甫的《五盘》诗和岑参的《早上五盘岭》诗。广元东北七盘岭位于今四川广元市东北、陕西宁强县西南川陕交界地带的四川境内,即现在的七盘关,是明清以后蜀道著名关隘。《舆程记》曰:“(宁羌州黄坝)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交界处”④,即指此地。清方象瑛《使蜀日记》:“七盘岭,岭最高陡,凡七折,四面危峰峭石,下视皆百尺深涧,人伛而行,前后顶趾相触。……绝顶四望,全蜀山川历历在面南,另辟一境,是为秦蜀分界处”,是对七盘岭的形象描写。

关于嘉陵江东岸唐宋时七盘岭和广元东北明清以后七盘岭,长期以来被人们误为一地,因而也引起了一些矛盾和混乱,形成这个错误概念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误以为明清时自关中经汉中入蜀之路即唐宋时入蜀之路。据研究,唐宋时自关中往成都,在秦蜀交界地带的行进路线是:从宁强县大安镇(唐宋金牛驿)西南行经阳平关(古关城,唐宋三泉县在其西)、燕子砭(古青乌镇)后,折南沿嘉陵江东岸抵广元(古利州);而元明以后道路变化,自大安镇西南烈金坝(元金牛驿)而南,越五丁关,经宁强县城(古宁羌州)、牢固关、黄坝驿入川,历转斗铺、中子铺、龙洞背、朝天岭抵广元⑤。元代以前,今宁强县五丁关以南、七盘关以北东西近百里、南北逾百里的广大地区没有置县的可靠记载,也未见设驿站,行人不可能在无法解决供应问题的情况下由此过往,因而文人笔下和地理典籍中秦蜀交界地的七盘岭(亦称五盘岭)必然在道路所经的嘉陵江东岸。依据唐宋诗人的描写、明代地理著作的记载,结合实地踏看考证,“现川陕交界地带四川广元市北朝天区大滩镇嘉陵江东岸九井驿所在的穆家坡一带应即唐宋五盘岭地望。”⑥元明以后,宁羌卫、州(均治今陕西宁强)得以设置,自川陕交界处至利州段及宁羌五丁关南北的道路先后得到整修、开辟,沿嘉陵江的道路逐渐废弃,行人开始经五丁关、宁羌县而过。随着岁月推移,后世渐渐将唐宋入川循嘉陵江及江边有七盘岭淡出视野,而杜甫、岑参等咏五盘岭之诗影响力仍在,岑参“前日登七盘,旷然见三巴”等诗句又可证七盘岭在两地交界处,于是后人误指或附会广元市东北与陕西接界处之山为七盘岭或五盘岭(川陕交界地带的三泉县、百牢关、潭毒关、筹笔驿、龙门阁等地名都有这种误释或附会现象,此不赘论)。“五盘岭从嘉陵江东岸‘迁移’于广元东北,大约‘酝酿’于明末,‘完成’于清乾隆时期。”⑦

武连七盘岭位于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之西,剑门关东南,原名七盘山。依据现有史料,七盘山的记载见于南宋。《方舆胜览》曰:“七盘山,在武连县西。”⑧稍后的《舆地纪胜》记述较详:“七盘山,在武连县治之西,左有九龙山,右有七盘山。”⑨武连原名武功,从南朝刘宋直至南宋末,一直为县。南宋时,武连县属利州东路隆庆府,是金牛古道剑门关至七曲山之间的枢纽。在京昆高速公路绵阳至广元段通车前,这里一直为秦蜀间来往必经之地。武连七盘岭在明代时仍然知名。万历年间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收入《大明一统志》时称《四川名胜志》)曰:“剑门东南有七盘岭,废武连县设焉。”⑩

七盘岭诗辨析

七盘岭以其位置独特、山势险峻、风光优美而备受青睐。自唐以降,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不绝于书,其中旧体诗尤多。而因蜀道兴废不定,路线变化,各个朝代歌咏七盘岭诗的多寡则不同。自关中入汉中,唐人行褒斜道,所以唐代有沈佺期《夜宿七盘岭》、元稹《赠黄明府》等歌咏褒城七盘岭之诗。宋人行故道,故宋诗中鲜有歌咏褒城七盘岭者。明清时,褒斜道又成为通衢大道,歌咏褒城七盘岭之诗骤增,有明孔天印《鸡头关》、王旌《七盘坡》、张鍊《七盘山》、吴国伦《过七盘岭》、程軏《入栈寄奉刘白厓台长》、杨一清《出连云栈》、吴崇文《鸡头关》,清王士禛《七盘岭》、郑日奎《七盘关》、《鸡头关》、吕履恒《早发褒城》、张问陶《七盘岭》、李骥元《七盘山》、梁文煊《栈道行》、金世法《丙寅夏日连云栈中作》、王时薰《乙卯赴任过鸡头关》、《癸未孟春省旋过鸡头关得句》、汪灏《栈送杂诗》、杨筠《七盘岭即事》、杨芳《夜度七盘岭》、严如焜《冬夜过鸡头关》、张问陶《七盘岭》、陶澍《褒城怀余星堂观察正焕》(之二)、张素含《入蜀界偶成》、《七盘关》、魏源《栈道杂诗》(之六),以及王汝骧、李重华、周书、贾汉复、余翔汉、胡志夔、朱夔、果亲王允礼、俞陛云的同题《鸡头关》等。唐人从汉中入蜀自三泉(今陕西宁强县西北)行陆路循嘉陵江而下,所以唐杜甫《五盘》,岑参《早上五盘岭》、《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成为歌咏嘉陵江东岸七盘岭的名篇;而宋人一般自嘉陵江泛舟而下,无须翻越七盘岭,所以宋代除宋开《太薄铺》诗咏及七盘岭外,宋祁、石介、文彦博、赵抃、文同、陆游等旅蜀旅汉诗人官吏均未有七盘岭诗作。明末清初,广元东北七盘岭声名渐起,明代虚白道人《七盘关》,清吕履恒《梁州》、张问陶《出七盘关踏雪抵宁羌州》、《入七盘关》、《入七盘关宿转斗铺即事》、陶澍《七盘关》、《自题入蜀出蜀二图》(之一)、周有声《由汉中至宁羌途中所见得小律八首》(之六)、张赓谟《七盘岭》、曾国藩《入陕西境六绝句》(之二)、俞陛云《七盘岭入蜀境》以及张邦伸、方象瑛、岳钟琪、唐乐宇、李鼎元、何盛斯、金玉麟的同题《七盘关》等,都是歌咏广元东北七盘岭的诗篇。

与几个七盘岭容易混淆一样,七盘岭诗亦难区分,故而屡有错释。如新编《宁强县志》和《朝天区志》均收郑日奎《七盘关》于“艺文”,意为此诗歌咏广元东北七盘岭,实则此诗开篇即为“迢迢七盘山,地势介梁雍”,下文又有“俯闻江浩汹”句。诗中“梁”指汉中,“雍”指关中,“江”指褒城七盘岭下的褒水,“介梁雍”、“江浩汹”明指褒城七盘岭。《朝天区志》并收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亦误。

在所有歌咏七盘岭的诗中,最负盛名、最受读者喜爱的当属初唐沈佺期的五律名篇《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全诗文气流畅,情趣盎然,用“山月近”、“天河低”显出“高卧”,用“平仲绿”、“子规啼”衬托“独游”,使失意之情、离乡之愁呼之欲出。

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刚直不阿,备受奸相严嵩排挤。他的《过七盘岭》诗“驱马度层岭,马鸣知轗轲。欲舒千里足,其奈七盘何”,亦为名篇。于寥寥20字中写尽仕途的坎坷和现实的无奈。

清代七盘岭诗不乏佳作,康熙进士吕履恒的《早发褒城》、《梁州》,雍正进士李重华的《鸡头关》,乾隆进士张问陶的《七盘岭》、《入七盘关宿转斗铺即事》等皆为上品。吕履恒的《梁州》,纵横捭阖,气势不凡,在七盘岭诗中独具一格:

蜀道天难上,梁州路已遥。

岷嶓蟠北戒,江汉导南条。

落日七盘岭,晴天万里桥。

独留怀古意,歌哭未能销。

明代虚白道人(李复心)的《七盘关》:“不知秦蜀险,拨雾上云岚。万壑流川北,孤峰接汉南。山形盘作七,河派别成三。独立雄关上,高巅近蔚蓝。”于平和轻松、随心所欲中显出气势,使山和人都进入了远离尘俗的境界。

明人王旌的《七盘坡》,将褒城七盘岭的道路状况、自然现象与旅人活动、人生感慨融为一体,道路的曲折、自然的变幻烘托了人生的艰难,人生的惆怅强化了道路的逶迤。全诗颇值一读:

行尽一盘又一盘,七盘都尽到平巅。

樵携秦岭新刍过,客为长安名利还。

半积半消沙路雪,乍阴乍晴晚峰天。

盘桓回首生离思,高处临风一怅然。

清嘉庆进士陶澍典四川乡试时,骑马入栈,试毕自三峡买舟而归,返京后作《入蜀图》、《出蜀图》,并题诗四首。其中题《入蜀图》一首为:“褒斜南去五丁关,石栈萦纡上七盘。行尽嘉陵三百里,青山重向画中看。”诗中见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简洁明快。

清代宁羌知州金玉麟,长于诗词,为官清廉。他歌咏广元东北七盘岭的《七盘关》诗,更像是自己命运的谶语:

回首开明霸业空,卧龙跃马各英雄。

界分秦蜀鸿沟截,险扼河关鸟道通。

滩有潜蛟晴作雨,山多伏虎昼生风。

小心历尽崎岖路,到此茫茫恨莫穷。

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军攻破宁羌(今陕西宁强)城,金玉麟潜出城外,但被太平军识而杀之。后知其廉,乃具棺以殓。

清代乾嘉时性灵诗派大家张问陶歌咏褒城七盘岭和广元东北七盘岭的诗有近十首,为吟七盘岭最多者。他的《入七盘关》,将高洁之性、田园之情刻画无遗:

关前笑语聚乡人,慰问依依若比邻。

万里乍归尘面瘦,七盘轻上马蹄驯。

鸟怜杜宇皆思蜀,山爱峨眉不向秦。

修竹吾庐如在眼,那堪客路尚经旬。

清道、同年间名宦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秋入川典试乡闱返程时所作之《入陕西境六绝句》(其二):“破晓七盘山上望,回首蜀国万峰环。英雄割据终何有,陵谷沧桑事等闲”,艺术性平平,但却显示出“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气概。

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的五言古诗《七盘岭》与郑日奎的五言古诗《七盘关》是两首描写褒城七盘岭的有份量的作品。王士禛与郑日奎皆为顺治时进士(王顺治十五年及第,郑十六年及第),康熙十一年(1672)又同典四川乡试。王士禛本不善古诗,却写出了十六韵的《七盘岭》,而郑日奎又有十五韵的《七盘关》。王诗状物与怀古并重,俨然一帧汉中历史、地理图;郑诗侧重写景,兼及述怀,分明一幅秦岭山水画。清人潘时鏸描写广元东北七盘岭的五言古诗《七盘关》,共十韵,与郑日奎的《七盘关》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诗中的“浊浪崩崖垠,征衣碎蒙茸”、“川原尽沃野,天府如关中”句,郑诗中的“倭迟幽壑底,风烟莽澒洞”、“仰视山云高,俯闻江浩汹”句,潘诗中的“上有千仞岩,势欲压人顶;下有万丈溪,清欲摄人影”句,成为描写七盘岭和汉中景色的佳句。

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方象瑛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李骥元是在同一首诗中咏及褒城七盘岭和广元东北七盘岭的诗人。方象瑛《七盘关》诗中有“鸡头关前七盘岭,蚓曲蛇蟠才见顶;氐中又复度七盘,诘屈纡回势相引”句,接下来写广元东北七盘岭之险峻和前程之渺茫;李骥元《七盘山》诗中有“南栈七盘促,北栈七盘长。凭高瞰地底,曲折同羊肠”句,接下来写褒城七盘岭行进之艰难,说明清人对两个七盘岭概念之清晰。李骥元之兄、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李鼎元,亦有歌咏广元东北七盘岭的《七盘关》诗,成为一则七盘岭诗之佳话。

七盘岭名称的区别和误释

川陕古道上的几座七盘岭,在“七盘岭”这个共名下,各个山岭的称谓细微之处又有区别。概而言之,褒城七盘岭有七盘路、七盘坡等异名,但却不称五盘岭,山腰之关原名七盘关,后更名为鸡头关;嘉陵江东岸七盘岭又称五盘岭,间或称七盘关;广元东北明清七盘岭通称七盘关,一般不称五盘岭(释此七盘岭又名五盘岭者系与嘉陵江东岸七盘岭混淆);武连七盘岭又称七盘山,无七盘关或五盘岭之名。

清代前期著述对褒城七盘岭与鸡头关记述较详。王士禛《蜀道驿程记上》:“(观音碥)又二十里至七盘岭鸡头关,盘旋而上,去天五尺。”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六:“七盘岭,在(褒城)县北十三里。自北南上,盘回七转。”“鸡头关,(褒城)县北八里。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12《汉南续修府志》卷三:“鸡头关,(褒城)县北十里,即古七盘关,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因名。……明嘉靖间知县张庚立关南锁钥坊,题‘天下奇观’四字。自青桥南出,两面峻岩峭壁,石径一线,沿乌龙江岸而行,五十里至关下。”上述记载说明,自青桥(驿站名)向南,沿乌龙江(又名黑龙江,即褒水)经观音碥至褒城县北十三里的七盘岭,盘旋而上五里至鸡头关。七盘关之更名乃关口巨石状如鸡头之故(今此石仍在)。更名时间无考,但至迟在明代。嘉靖《汉中府志》载有鸡头关,并谓在此设有巡检司。然“鸡头”之名在唐代即已出现,孙樵《出蜀赋》“陟鸡帻之蹇墟,下七折之峻坂”即为状鸡头关及七盘岭之语。

嘉陵江东岸七盘岭唐宋时设有驿站,故岑参《早上五盘岭》诗中有“松疏露孤驿”句,明人著作中记此地有“九井驿”。⑬对照岑参《早上五盘岭》诗中“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句和《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诗中有“前日登七盘,旷然见三巴。汉水出嶓冢,梁山控褒斜”句,知五盘岭又可称七盘岭。笔者曾疑《利州道中作》诗中的七盘是指褒城七盘岭,因为“汉水”、“褒斜”都在这里。但据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岑参于永泰元年(765)冬出为嘉州刺史,因蜀中之乱而滞留梁州(今陕西汉中市东)半年。⑭梁州已过褒城七盘岭。那么,既然在利州道中说“前日登七盘”,则此七盘必然是前诗中“旷然出五盘”的五盘岭。而“汉水出嶓冢”之“汉水”,则指脚下的嘉陵江(西汉水),取《汉书》“《禹贡》嶓冢山,西汉(水)所出”义,并非如今人笺注岑参诗时所释“汉水”指“今之汉水”。⑮而“梁山”则指今四川剑阁县南之剑山。“梁山控褒斜”取晋张载《剑阁铭》中“岩岩梁山,积石峨峨”,“南通邛僰,北达褒斜”句意。这样,“汉水”、“梁山”才在诗人“见三巴”的范围内。张邦伸《云栈纪程》卷五:“祝穆《方舆胜览》谓五盘岭属利州,亦名七盘岭。按七盘岭即今鸡头关,属褒城。祝氏误。”以为只有褒城有七盘岭,岂不知利州的五盘确也被称为七盘,祝氏之说不误,“祝氏误”的说法才是错误。

与张邦伸误以利州七盘岭为褒城七盘岭相反的是,今人倪其心在其所撰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赏析文中,误指褒城七盘岭为“今四川广元市东北,又名五盘岭”,并说:“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离关中了。”⑯如前所述,唐宋人入蜀并不经过今广元市东北七盘岭;沈氏夜宿的是褒城县北之七盘岭,所以才能“褒城闻曙鸡”;广元市东北七盘岭距褒城有数百里之遥,在此“还可闻见褒城鸡鸣”,岂非“广州雪花大如席”之喻!

广元东北七盘岭系后起之名,更多的时候被称为七盘关。设关时间难以确定,但《汉南续修府志》载:“川省设兵汛于关顶防守。”说明确为要害之地,至少在清代就为关防。

五盘、七盘之谓,大抵只表示山势险峻,道路曲折,盘旋萦回方可登顶,是否“栈道盘曲有五重”,⑰或“盘回七转而至山顶”⑱,倒也未必。五盘岭、七盘岭之谓,与六盘山、九折坂之称相类,只是古人对一些特殊的地形、道路的形象的、优美的比喻。广元东北七盘岭,现在被川、陕两省均讹称为棋盘关,或许透露出现代人艺术思维的萎缩。另外,在川陕的巴中、镇巴、蓝田等地,也有名七盘岭或七盘山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注释:

①②[清]王士禛:《秦蜀驿程后记》卷上,《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6月,第3571

页,第2544-2545页。

③此引文转录自清张邦伸《云栈纪程》卷五引、清金荣《渔洋山人精华录笺注》引和今人宋开玉《杜诗释地》卷二“五盘岭”注引,在施和金点校本《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6月版)中未检到此条记载。

④[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六引,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2671页。

⑤参见李之勤《金牛道北段线路的变化与优化》,《中国地理历史论丛》第19卷第2辑,2004年6月;孙启祥《金牛古道演变考》,《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⑥⑦孙启祥:《杜甫、岑参诗中五盘岭地望考辨》,《杜甫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⑧[宋]祝穆撰,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1165页。

⑨[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六,《续修四库全书》第5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6年,第430页。

⑩⑬[明]曹学佺:《四川名胜志》卷一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影印,1996年,页史169-711下。

⑪[清]《蜀道驿程记》卷上,《王士禛全集》,第2544页

⑫[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六,第2677、2678页。

⑭参见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收入氏著《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月,第132页。

⑮参见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48页。原注文较长,此不赘引。

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37页。

⑰[宋]鲁訔语,转引自[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中华书局,1979年,第713页。

⑱[明]何景明:《雍大记》卷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影印,1996年,页史184—73下。

Qipan Ridges alongside the Ancient Chuan-Shan Road&Their Relevant Poetry

Sun Qixiang
(NPC Ningqiang Standing Committee,Shaanxi,Ningqiang 724 400,China)

There are four Qipan Ridges alongside the ancient Chuan-Shan Road,and from north to south are the Qipan Ridge near Baocheng City,the Qipan Ridge on the east coast of Jialing River(in the Tang Dynasty),the Qipan Ridge northeast of Guangyuan(af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the Qipan Ridge near Wulian.Since ancient times,many people have confused these Qipan ridges,especially by mistaking the Qipan Ridge on the east coast of Jialing River in the Tang Dynasty for the Qipan Ridge northeast of Guangyuan af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ases are Mr.Zhang Bangyan in the Qing Dynasty,who wrongly argued for the Wupan Ridge(also named Qipan Ridge)on the east coast of Jialing River in the Tang Dynasty,and Tang poetry Appreciation Dictionary,which also mistook the Qipan Ridge near Baocheng City for the Qipan Ridge in Guangyuan.As a result,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them.Poems about the Qipan ridges are good,unique and colorful in expressing one's emotion and desire,chanting the Nature,recording the world,being bold or deep,eulogizing one ridge in one poem,or eulogizing two ridges in one poem.

G07

A

1004-342(2011)06-71-05

2011-06-29

孙启祥(1961-),男,陕西省宁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汉中市陆游研究学会会长,编辑。

猜你喜欢
宁强县利州鸡头
广元市利州区:打好助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组合拳”
从头说起
宁强县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及潜力分析
利州区:深化监督执纪 助力脱贫攻坚
广元市利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唐宋时期安化峡、安化县及安化镇位置考辨——兼谈秦汉时期的鸡头道
宁强县农村畜禽养殖演变及其趋势浅谈
利州区工业缘何逆势上扬?
鸡头菜
试析适宜宁强县园林绿化的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