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世权 万正维 薛 平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36)
提升市民心理素质是建设田园城市的重要条件
桂世权 万正维 薛 平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36)
“城在田园中,田园在城中,人似在画中”,成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愿景。怎样才能建成田园城市,政府在思考,市民百姓在期待,学者在探索。在这个渐进的艰苦过程中,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因素缺一不可,但还必须有一个建设田园城市的重要条件,那就是广大成都市民的积极参与,因此,提升成都市民的心理素质,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条件。
市民心理素质;田园城市;成都市民
2009年12月,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政府设想立刻拨动了广大成都市民百姓的神经,引起了大家强烈的情感共鸣,成都百姓对未来的家园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这是一个闪烁着强烈画面感的目标,更是一幅水乳交融的美妙蓝图,对民众有着空前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十分清晰:它是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化城市,同时也符合“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理想、统筹城乡发展的田园城市。广袤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融合城乡的各自优点,让成都市民既享有较高品质的城市社会生活,又享有惬意的田园风光。并且这个城市是而且是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甚至可以进入世界二级城市的序列。人们猜想,二十年后的成都风貌就类似于今天的新加坡或香港。
但是,如何在二十年有限的时间内把成都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需要我们理智思考,并付出艰苦努力。在这个渐进的艰苦过程中,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因素缺一不可。笔者认为,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不可或缺,那就是必须提升市民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素质好的人,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平常生活中,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应对。当一个人面对挫折镇定自若时,人们总会夸赞说心理素质真好。有的人一遇困难不能化解,要么唉声叹息,要么违法乱纪,甚而走上绝路,这确实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但我们这样理解心理素质还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还包括认识过程和个性等内容。比如,在认识过程方面,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记忆力差;有的人思维活跃,有的人思维迟滞;有的人想象力丰富,有的人想象力贫乏。在情绪情感方面,有的人情绪稳定,遇事沉着;有的人情绪不稳定,遇事慌张。在意志方面,有的人有自己的目的打算,有的人则盲目从众;有的人在行动中坚韧不拔,有的人则很动摇;有的人有良好的自制力,有的人很冲动。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在不同境遇下不同的心理素质。[1]
如上述,西部内陆中心城市成都要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艰苦过程,作为成都的市民,在创建理想、实现目标的进程中,需要有一个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把成都建设成为人人向往、人人受益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靠政府的指导、各行各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全体百姓的积极热情地参与。如果广大市民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十年的艰苦过程很难想象能否坚持最终达到目的的。由此看来,逐步提升成都市民的心理素质,对田园城市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中,认知的正确与否、积极与否是关键。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人的认知决定影响着人的决策和行为。作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参与者(主体),人们必然要关注:真正的田园城市是什么样的,它和现在的成都到底有什么不同,生活其中到底舒服在哪儿,我们老百姓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类似等等问题,在决策者和指挥者的心里是清晰的,但在绝大多数成都百姓的脑海里却可能是模糊的、混沌的、一知半解的。观念或理想目标的模糊必然导致行为的无序。所以,通俗地说,要推进“田园城市”建设,必须首先打造成都百姓的认知结构,建构他们关于“田园城市”的认知体系,丰富他们对于“田园城市”的认知内容。可以设想,提高了百姓的认知能力,统一了百姓的认识,百姓有了较好的心理素质,政府的号召自然就可以畅通执行。换句话说,政府理想和百姓期待的高度统一,田园城市建设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种困难才能得以克服。
目前,成都从“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到“一座西部内陆投资标杆城市”,过多的赞誉让成都百姓慢慢积淀了一些不合理、乃至失真的成分,而对于要求更高、更苛刻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老百姓的不合理和失真的认知将成为调整观念、激发动力的思想障碍。因此,通过帮助百姓提升心理素质,廓清认知误区,就等于提高了百姓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参与热情。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如果没有老百姓积极投身其中的参与热情,就没有群众基础,只靠政府的号召和推动,是很难实现目标的,群众才是真正的建设力量。
真正的田园城市不仅是自然生态的,更是人文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一定处处洋溢着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所有这些和谐的基础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即人自身心理因素的和谐。通过不断提升人的心理素质,人自身的认知、情绪情感、人格等因素就会逐步协调起来,以此为出发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起来,矛盾、冲突、敌视、嫉妒、仇恨等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因素自然就会少一些,克制、礼让、谦逊、文明就会始终是人际关系的主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心理素质高的人,才会把低碳、环保、绿色等概念植入心中,准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心理素质高的人,才能客观公正地理解和思考社会,辩证地看待社会在前进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偏激的或反社会人格障碍才会减少。
在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号令下,人们的认识统一了,热情高涨了,关系和谐了,行为也就一致了,那些阳奉阴违、推拉扯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就会减少;人们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进程中,克服困难,相互理解、令行禁止、你追我赶、同心协力的局面才会出现。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坚强领导下,有了行政体制一以贯之的政府决策模式,有了成都老百姓像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支援解放军的热情和干劲,还有什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不能实现吗?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其他条件一应具备,我们需要的是把成都市民的热情和干劲激发出来。
在田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困难肯定会层出不穷,千头万绪中,要想多快好省地完成目标,通过各种努力提升老百姓的心理素质是势在必行。磨刀不误砍柴工,花些时间多关注百姓心中对于目标达成的困惑,不但不会耽误田园城市建设的进程,反而会加快建设步伐。
愿望很美好,结果差人意,世间事物莫不如此。任何一项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程与社会活动,都有可能难以尽善尽美,但在人们认知的主观心理上,却可能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既然二十年把成都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已定,如何才能尽快提升成都百姓的心理素质,途径与方法何在?
政府提出目标已经快两年了,“田园城市”这个口号,老百姓早已耳熟能详。可到底它的内涵是什么,老百姓有什么实惠,怎么达成目标,是不是真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市民心中有困惑。有的老百姓说,标语和广告牌就是田园城市吗?有的老百姓说,飞机上就能“听到麻将声”、“一座来了就左转不出去的城市”真能建成田园城市?有的老百姓说,“使能建成,我这辈子可能看不到了哟”……足见市民的悲观与怀疑。甚至是关注时事的知识阶层,恐怕能说清楚“田园城市”的子丑寅卯来,也只是有专门研究的少数人而已。自提出目标以来,政府的宣传确实也没少花功夫,可为何广大市民如此模糊,只能说明能真正走进市民心理的宣传不够,或者方法还有待改进。
鉴于以上情况,政府可拿出一定的经费,请“田园城市”的动意者、规划者、有深刻研究的专家学者,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分期分批走进成都的街道、社区、学校、工厂、城镇、乡村展开讲座,与市民互动对话,尽量全覆盖地进行宣传、讲解。工作量虽大,但这一环节确实不能忽略;另外媒体的宣传要翔实、具体,避免口号。只有这样,全体成都百姓才能在心理认知上加以思考和接受,逐步打消悲观、怀疑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讥讽旁观的心态。
建国以来,老百姓是可爱的、善良的、思进的、合作的,同时也是怀揣梦想的,如果政府的目标能帮百姓实现梦想,他们的热情和力量就是无穷的。但即使专家的分析具有科学性,他们也只能是从理论层面信服,只有领导的肺腑之言和真正承诺,市民才会和现实结合起来,并信其可行性。所以,只要各级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适时抽出时间来到基层,就“田园城市”这一话题,和广大的普通市民面对面沟通,这对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而且,通过对话,老百姓对政府的意图,特别是困难,能报以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因为从古至今普通老百姓的心理素质只有和领导的平等交谈中,最易调整和提高。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使然。
可采取分类进行的方法。比如,走进普通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获得切合实际并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一个庞大的、长久的、艰苦的过程,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并且继续还要做大量的艰辛的工作,这一点老百姓心中十分明白,也非常感激。政府的工作各种媒体宣传上随处可见,政府在推进田园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遭遇的困难和艰难,老百姓也很清楚。但政府具体有哪些困难,尤其是老百姓可以帮助解决的困难,老百姓无从得知。老百姓为政府分忧解难的心是火热的,却不知从何入手。所以,各级政府在合理推进目标的艰难过程中,适时地坦诚困难,不但不会降低政府的威信,反而会获得百姓的理解,并获得老百姓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支持和帮助。
可采用定期向市民介绍需要广大市民配合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样也可以大大强化百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提升主人翁意识。
成都是具有包容性的一座城市。正如老百姓说这座城市排外情绪不严重,钱多钱少,都可以生活得比较悠闲。但仔细观察,高收入阶层、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分化还是很大的,而且阶层之间的纵向流动,特别是底层向上层的流动越来越艰难,中低收入人群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底层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的底层群众,心理极其不平衡,“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社会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享受这么一点啊?到底被哪些人主要享受了?他们凭什么剥夺我们的成果?谁给他们这个权利?他们的手段正当吗?……如果手段不正当,他们就该把成果吐出来进行社会再分配!”在底层百姓中的仇富心理、仇官心理、报复心理、暴力心理、不正当致富心理就比较突出。2010年人口普查表明,成都人口已达1400多万,仅次于京、津、沪地区,这一方面表明成都的城市吸引力在快速增大,同时也表明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庞大的人口群体中,难以计算底层百姓的具体数字,但我们应该相信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底层群众的人员组成结构复杂,不能简单地说都是没有知识的人或残疾人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也还处于底层之列,“知识改变命运”的越来越难,“究竟靠什么改变命运呢,我们纠结得要命”,这是处于底层的非成都籍大学生工作后的慨叹!
作为政府来讲,作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者实施者,成都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底层群众的心理感受不能不顾及,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他们就是建设的力量,如果不考虑到他们的感受,目标难以达到。底层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前景。远大的空谈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可采用摸清成都市社会底层群众的现状、人员结构、心理诉求;告之他们建设田园城市会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描绘让他们信服的远景目标。
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城市最和谐,如果每一位市民心理素质高了,就会想到我的存在首先要给别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而不是相反的心态。人活着的价值就很清晰明确。比如深圳的“丛飞夫妇”就是这样价值观的人。建设“田园城市”是一件大事,每位市民都应出力。力量有大小之分,不管你在成都这个城市中目前暂时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你都是主人翁,不能袖手旁观。但人多了,情况也就复杂起来,总有少数人做出背离目标的行为,有的是习惯使然,有的是一时冲动之举,有的情非得已等等不一而足,即不违规也没有犯法,但肯定与建设“田园城市”的大目标不吻合。比如,各种拥挤加塞行为、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行为、不按规定的吸烟行为、到处胡乱张贴小广告行为、“厕所文学”行为等等,制止这些行为只靠相关的工作人员远远不够,因此成立“志愿者”队伍,让群众来监督群众,会取得一定效果。“深圳义工”不是做得很好吗?人都有羞愧和愧疚之心,当同是普通百姓的志愿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友善提醒时,心理的惭愧之情是难免的。前不久,四川大学学生自愿在公共汽车站引导市民上车排队,效果就挺好,很多市民都说,人家志愿者毫无报酬的请我排队,我真的不好意思加塞了。
可采用组建“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志愿者总队伍,然后再分出许多分队伍;对志愿者采取完全自愿的进出原则;对出色的志愿者队伍和个人,政府要给予一定的非物质性的社会荣誉;志愿者形成自身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等等。
总之,提升成都市民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牢牢抓住百姓的心,“人心齐泰山移”,有了群众基础和条件,相信在二十年内把成都市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1]杨秀君.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EB/OL].http:// www.gmw.cn/02blqs/2010-05/07/content_1206043.htm,2010年5月.
C939
A
1004-342(2011)06-28-04
2011-07-04
成都市2010年社科项目: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成都百姓的认知调整。(2010.3.18立项)
桂世权(1966-),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