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转型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和处置

2011-08-15 00:48:34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群体性学校

张 强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社会矛盾也愈来愈尖锐,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是各类群体性事件频发地带,由于大学生自身容易冲动的特点以及各种复杂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致使近年来高校群体性事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向,产生的破坏力也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因此,正确认识、防控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危害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也指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用暴力等手段,具有一定规模、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事件。

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为了迫使学校或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当事人往往采取在学校领导或有关部门办公场所前聚集、静坐、强行冲击办公场所甚至堵塞交通等手段,在发泄不满时常常难以控制其情绪,形成械斗或与学校工作人员甚至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损坏公私财物等。这不仅牵涉了学校党政领导的精力,还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影响学校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严重的还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

2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高校群体性事件既有政治性的,又有民事、经济、治安以及行政等方面的,内容错综复杂。但总的来说,高校群体性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某种政治要求的政治事件。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领域,是思想最为活跃、对各种思潮反应最为敏感的场所。如果师生认为国家或民族的某种利益突然受到危害、荣誉受到贬损、自身生命财产遭受侵犯等等,都会立即引起强烈反应。受西方国家“和平演变”、“西化”、“分化”的战略和国际上的各种错误思潮的蛊惑,加上国内良莠不齐的政治思潮以及狭隘民族主义等的影响,往往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如1999年因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引发的反美示威游行和近年高校师生在涉日活动中的游行抗议等。

(2)以满足某种经济目的的经济事件。在高校,此类事件主要有因意外事故引起的损害和人身伤亡赔偿,虽然主要责任不在学校,但伤者或死者家属往往纠集人员到学校大闹特闹,直至得到满意的经济补偿才肯罢休。此外,教职工因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来校施工的建筑单位因债权债务,校园内经营者因不正当竞争以及高校周边居民因征地拆迁补偿等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屡见不鲜。

(3)涉及治安刑事等社会事件。此类事件往往是与高校的后勤管理或者治安刑事案件有关,当事人在其要求得不得到解决和满足的情况下,采取找学校领导或者向有关党政机关上访、请愿等。如:因环境污染、伙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或者师生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等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3 防控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探讨

由于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加之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处置工作异常艰难和棘手,一旦处置不当,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矛盾升级,导致事件恶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高校群体性事件对高校和社会造成的现实危害和不良影响,必须本着积极防范、果断处置的原则,把握群体性事件演变的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进行防控和处置。

3.1 未雨绸缪,科学组织,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

3.1.1 建立预警机制,防控突发事件

学校党政机关是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学校各职能部门(包括高校派出所)应该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把预警工作作为重点,提高获取深层次、内幕性和预警性情报信息的能力。要加强情报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构建以学校各职能部门、高校派出所为主体,以秘密力量和信息员为骨干,以学校治保积极分子为依托,公秘结合、专群结合、纵横交错,覆盖整个学校的情报信息工作体系。要重点加强和完善不安定因素排查工作,坚持定期排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对重点问题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深入调查,建立不安定因素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分析、有积累。

3.1.2 对高校群体性事件,要以备应变,立足防范

高校维稳办平时要对辖区的不安定因素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情况明了,可因情施策,及时决断。要针对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快速反应机制、组织指挥、力量部署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确保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能够立即准确制订并实施相应的处置措施。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学校各部门间的协作配合能力,强化现场处置效果,确保在必要情况下有能力控制住局面,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财产损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高指挥者和工作人员的大局意识、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和群众观念,确保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能够立即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置队伍。要加强装备建设,保证处置群体性事件常用的防暴器材、通信、宣传、取证等设备的配备,随时等候调用,安排好后勤给养,确保处置之需。

3.1.3 明确责任

在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各部门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才能确保令行禁止。要明确学校党政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决策者,是“主角”;学校相关部门和高校派出所是参与者、参谋者、执行者,是“配角”。要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把处置群体性事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一级领导身上,确保处置工作责权明晰、动作高效,力争将群体性事件解决在校内。

3.2 讲究策略,提高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能力

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是指群体性事件事态形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有效措施平息事态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核心环节,中心任务是控制局势、恢复秩序,将已经形成的事态平息下来。这项工作十分关键,难度和压力非常大。处置得当,就会为矛盾的最终化解创造条件;处置失当,则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丧失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各高校和有关部门在实践中既出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教训,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在依法处置、防止矛盾激化、慎用警力处置原则的指导下,现场处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3.2.1 “讲究策略,重在攻心”

典型的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充满狂热、丧失理智、行为失控的群体行为。在这种人群环境中,人们往往丧失了正常的价值判断,一般的道理与劝说已经不起作用。因此,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必须要寻找师生和群众能够听得进去、容易明白的道理,提供群众还能接受的价值标准、还愿意遵守的社会规范,运用宣传教育的方法进行劝解疏导;可以借助有权威的党政领导、基层组织与对方认同的人物交涉,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同人群沟通协调。高校派出所等执法机关要在现场文明执法,并通过自身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言行,逐步消除对立情绪,缓解僵持对立局面。

3.2.2 “择机造势,敲山震虎”

当现场劝解工作久不奏效,人群躁动不安,或在策划者煽动下开始显露过激行为时,有关部门特别是执法机关可以果断制造先声夺人的气势,使人群产生动摇、畏惧心理,继而通过集体喊话、鸣放警报等方式,对人群造成有力的震慑。此时,再进一步做宣传教育工作,告诉当事人无论表达什么要求,表达什么情绪,不能逾越法律这一条底线,否则,最终受害的是当事人自己,从而使过热的群体情绪逐渐冷却下来。

3.2.3 “剥茧抽丝,分化瓦解”

当威慑工作仍不见效,而且人群在策划者和骨干的带动和煽动下,继续出现过激行为时,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通过扩音器向现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责令现场的无关人员马上离开,将大多数围观群众和事件主体群众分离,并在现场周围设置警戒带,将事件主体孤立起来。第二,可在获取核心骨干人员违法罪证的基础上,寻找时机向其明示,迫使其不再参与;并可在现场用摄像机、照相机继续取证。第三,对不听劝告,继续组织、煽动群众实施违法行为的核心骨干人员,获取罪证后,果断将其带离。闹事核心人员分离后,就能大大弱化闹事群体的过激行为。

3.2.4 “把握时机,果断行动”

采取这一措施,时机的把握是关键,可以考虑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实施:一是在通过加大宣传攻势,向群众晓之以理,讲明危害后,使事件主体陷入“以闹解决”还是“以法解决”的矛盾之中,在其为做出何种选择而动摇不定,情绪由狂热变为缓和之时;二是闹事群体力量最弱时,即闹事核心骨干人员被剥离、参与群众倦怠、较多的闹事群众离开群体等时机;三是公安机关已准备就绪时,即处置方案已确定、主要证据已获取、处置力量已到位、各种器材、工具已准备充分,具备了较强的处置能力时;四是当严重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刚刚发生时,如闹事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刚刚开始实施冲击学校党政机关或打、砸、抢等暴力之行为,多数人还未加入时,公安机关可抓住时机依法果断予以强硬处置,平息事态。

3.2.5 “以退为进,缓和矛盾”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遇有工作人员被困、警车被围堵的被动局面时,要沉着冷静,尽快化险为夷。首先,要收缩力量形成相互呼应、自我保护的态势,避免被分割包围或个别挟持;其次,要收敛锋芒,改变方法,缓和矛盾避免事态恶化;第三,要尽快从对方中物色有影响力的人,争取和利用他帮助解围,或缓解被动局面;最后,为确保工作人员人身和财产的安全,避免事态严重恶化,也可做有理有节的适当让步,以退为进化解险情,从而重新调整、部署力量,控制局势。

3.3 因势利导,巩固处置成果

群体性事件平息后,有关部门应该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必要时可以将事件透明化。舆论是影响民众倾向的有力因素,信息越封锁,越盛产谣言,也越容易使不明真相者被蛊惑。因此,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指挥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公众和媒体,使其成为澄清事实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而赢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学校党政和执法机关除自身要及时向学校师生公布处置过程的有关真实情况外,有关部门要公正、公平地严肃处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人和事,做好善后工作,取信于师生员工,防止事件反弹;也可以容许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和评论,将事件的诱发原因公之于众,使师生和民众将视线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利于从根源上解决群体性事件,巩固处置成果。同时,媒体的介入,既可以对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也容易取信于社会公众,使学校师生和公众对处置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媒体拍摄的现场照片和录像,也可以作为直接证据,帮助执法机关分清有关人员在事件中应承担的责任,便于事后处理。

4 结束语

高校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与秩序,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探讨和研究防控和处置策略,以期把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1] 李元芳.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的原则和方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 杨新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5).

[3] 林银焕.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危机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猜你喜欢
群体性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意林(2021年11期)2021-09-10 07:22:44
微信时代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及其应对
聚变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上学校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奇妙学校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