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下对谎言的认知

2011-08-15 00:53张冬梅
关键词:谎言语境交际

张冬梅,苗 淼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顺应论下对谎言的认知

张冬梅,苗 淼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虽然一般认为撒谎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我们交际中却时时充斥着谎言,我们每个人也在自觉不自觉中说着谎话。人们撒谎,部分原因是为自己谋取私利,有意为之;另外是出于趋利避害的语用策略,为了照顾自己或对方的社会身份或安全不得以而为之,是社交的需要。语言本身没有对错,但是,说此话和听此话的特定人是有善恶标准的,因此,谎言是语言顺应论下的谎言。根据顺应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征,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命题的交际语境、交际者的期望与目的和参照标准这三个因素共同制约着交际双方对谎言的判断、接受和反馈。

谎言;顺应论;语用策略

一、导言

虽然一般认为撒谎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交际中却时时充斥着谎言,每个人也在自觉不自觉中说着谎话。人们在寒暄、恭维、托词、许诺、做白日梦、道歉等日常交际中度过每一天,所说的话时真时假,时而夸大、时而自贬,正如《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难辨。人们撒谎,部分原因是为自己谋取私利,有意为之;另外是出于趋利避害的语用策略,为了照顾自己或对方的社会身份或安全,不得以而为之,是社交的需要。人们生活在真真假假的语言环境中。对于语言的真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取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语言是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关系的。语言本身没有对错,但是,说此话和听此话的特定人是有善恶标准的,因此,谎言是语言顺应论下的谎言。

二、语言顺应论

1987年,Verschueren首次提出了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theory of adaptation)。顺应论有两个主要的论述:一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选择可以在任何的语言层面上同时发生,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篇章等等;说话人不仅选择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选择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发生在话语产生和理解两个层面上。二是语言使用就是从语境、语言结构、语用策略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征。具体来说,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交际双方根据特定的语境和交际目的,能够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语言中去选择最适合的表达;同时,交际过程受到交际者个人所遵循的交际目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牵制,要使交际得以进行,交际双方对语言的选择就必须具有商讨性和顺应性。于是,在进行语言选择之前,人们总会结合语境和交际目的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才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然后通过弹性动态地协商、顺应和调整,最终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并使交际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双方面都得以顺利完成。

三、谎言的成因和分类

对谎言的产生原因以及类别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谎言,以及谎言在交际中的可接受性。

(一)谎言的成因

除了骗子恶意地、有目的地利用谎言博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外,交际中谎言的出现是各种语用策略的产物。H.P.Grice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需要遵守合作原则下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准则,这就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但是,谎言,不言自明,肯定违反了有关“实话实说”的质量准则。那么,听话人这时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推断出说话人出于语用策略的考虑而在话语中有意超越字面意义所表达的隐含意义,这就是会话含意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使用谎言的语用原因大致如下:

1.礼貌原则。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以此来修正补充Grice的“合作原则”的不足。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之所以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并撒谎的目的是出于对受话人的礼貌的考虑,也就是为了保全别人的面子。比如医患关系之间常见的“善意的谎言”,以及朋友熟人之间客套性的借口、道歉等等。

2.含蓄原则。如果说礼貌原则的运用是为了保全别人的面子,那么,含蓄原则的出发点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隐私和尊严的保护。西方人对于个人的年龄、收入、体重等个人信息很注意保护,因此对涉及此类隐私的问题会顾左右而言其他;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下,个人能力的长项在社交中往往是受到自抑自嘲的。比如对于别人的夸赞,自身的回应往往是“见笑了”、“还不好”、“请多批评”等等的自谦。

3.安全原则。当一个国家或一个人的存在因为某种秘密的泄漏而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那么,国家以及个人都会为了保密而选择沉默或者撒谎。比如,《三国演义》中,当天下大乱,魏、蜀、吴三权鼎足而立时,为了刺破对方军情并保存自身实力,三国之间常常相互用计,也就是用谎言释放烟雾弹,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情急之下,面对司马懿大兵压城而手中只有一班文官可差遣,只得巧施“空城计”退兵;以及周瑜利用他和蒋干之间的朋友关系,故意透露自方机密给蒋干,以使其作为曹操的部下好带给曹操假消息的“蒋干中计”等等。

4.修辞上的夸大原则。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话,在语言的使用上因过分强调而夸大其词,常见的如广告承诺、政治承诺等等。比如日本东芝牌电器的广告词是“拥有东芝,拥有世界!”(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美国 IBM 公司为电脑芯片做的广告是“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No business too small,no problem too big.)。

5.文学上的美学追求。文学创作中对艺术人物的塑造来源于生活原型,但为了使艺术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典型,文学人物与现实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性不一定是统一的,如《三国演义》中把张飞刻画为一介武夫、草莽英雄,但历史现实中的张飞据说书法造诣很高,在四川阆中的张飞墓旁有对联作证。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歌颂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对杨玉环的入宫描写为“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而事实上,杨贵妃原是唐玄宗的儿媳妇。

6.说服上的取舍原则。人们在议论某观点时,会充分利用对该观点有利的理据,而对该观点不利的事例却会闭口不谈。如果撒谎还包括人们有意识地不告诉对方有关该话题的所有正反材料,而是有目的地裁减取舍相关信息,那么,针对小到议论文、大到历史著作等,为什么人们莫衷一是,争辩声尘嚣不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非就是因为说话者带有立场而已,所以要求读者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慧眼识珠。

(二)谎言的分类

根据谎言是否符合情景语境,可将其分为得体谎言和不得体谎言;或者根据谎言的语用效果,可将其分为幽默谎言、机智谎言、欺骗谎言和罪恶谎言等。对于谎言的分类需要强调的是,各种谎言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由于交际者主观动态的交际语境、交际者的期望与目的和参照标准的不同,对语言的真假值会做出不同的认知判断,并且对语言的得体与否、机智幽默与否的取舍判断也是因人而异的。

(三)谎言的定义

谎言,有的学者也称之为非真实性话语(张淑玲、何自然,2006),因为我们这里探讨的是语言类谎言,因此不使用言语的说谎行为我们姑且不考虑。一般认为,谎言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客观认定为假,二是主观故意为真。也就是说,谎言必为假话,但假话不一定是谎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1)说谎是一种有意的行为,由于失误或事先不知道而没有说实话,或者没有给出全部信息不是说谎。2)主观上故意不告知对方某一话题的全部相关信息并导致对方物质或精神上受损是撒谎。3)不成功的欺骗尝试仍可被定义为说谎。4)说谎是一种至少包括两个人的行为,这一定义排除了自我欺骗。5)人们对谎言的是非判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性别、职业、兴趣爱好、利益追求等等的差异。语言本身没有对错真假,对谎言的判断依靠的是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下对特定语言做出主观的真假认定。

四、谎言的顺应性交际

如果一个命题要被交际对方认为是信息准确而真实的,符合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并且愿意继续交际下去,那么,根据动态的双方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下面这三个主要因素决定了交际双方顺应性地对谎言进行表达和理解的认知度:某命题的交际语境、交际者的期望与目的和参照标准。

(一)命题的交际语境

交际语境自身就是个模糊表达。具体来说,交际语境可以具体量化表现为交际双方的职业、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兴趣关注点、交际者性格、利益冲突等显性因素。一般说来,科学从业人员、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较明确,而外交人员、商人的语言要模糊一些;女性的语言较男性要委婉间接,这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有一定关系;童言可以无忌,但是成人交际就有顾忌,要考虑是否会承担相应的社会及法律责任;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在越公开的场合说话越小心,使用的模糊语言更多,而且对事件细节的遗漏更多,因为这类人从心理上要顾忌到一方面要保持他们地位的权威感、距离感,同时又不能给对手留下任何的话语把柄;描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使用的语言会更专业更术语化,但是对外行来说,理解专业术语必然有难度;交际者性格外向,话多有时就会失言,而内向的人谨慎话少,交际对方必须付出额外的关联努力才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涉及到利益冲突的买卖和纠纷,人们甚至需要白纸黑字的文书加以权利和义务的规范,目的就是以言行事,让字斟句酌的准确的语言具有法律的效力。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曾经有一首幽默诗,形象地说明了人们是如何认知不同的交际语境的:

When a diplomat says“yes”,

He means“perhaps”;

When he says“perhaps”,

He means“no”;

And when he says“no”,

He is no diplomat.

When a lady says“no”,

She means“perhaps”;

When she says“perhaps”,

She means“yes”;

And when she says“yes”,

She is no lady.

(二)交际者的期望与目的

Sperber&Wilson(1986/1995)认为,交际是一个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明示是指说话人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意图的过程,推理则是听话人在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按照关联论,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理解话语的过程。在这一阐释推理过程中,听话人要经过语言结构——语义结构——逻辑三个层面的分析,只有当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意图,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交际才能成功。然而,听话人在推理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从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证据逻辑地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的,而是不断地加入即时信息、大脑中储存的百科信息等,以构建新的语境假设。然后排除与现有假设相冲突的语境假设,选择与现有假设相关联的语境假设,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言语交际过程实际是一个非论证的逻辑过程。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所有的语言交际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自指性或放射性(Verschueren,2000)。交际者根据特定的语境,结合大脑中储存的相关语境的参照标准,构建出相关的语境假设。一旦交际对方进一步的交际语境与自己既有的语境假设不相符合,交际者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调整大大超出了交际者预定的语境假设的参照标准,交际则会终止。比如看到超市的饮料促销“买一送一”,消费者的语境假设就是超市会赠送质量与数量都同一的该品牌饮料;但是当他发现超市赠送的实际是质量略次、数量略少的另一种饮料后,他会根据利益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接受促销还是投诉超市的欺诈行为还是一走了之。交际者的期望与目的贯穿交际整个过程。

(三)参照标准

参照标准是衡量语言真假值的重要因素,也是认清模糊语言的重要因素。命题的交际语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交际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参照标准却是主观人为的。人们能彼此交流信息,得益于他们所共处的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享有毫无二致的世界知识。一方面,人们各自所处的直接生活环境不同;另一方面,人们拥有的认知能力有所差异。所以,虽然人们共同拥有同一物质世界,但是各自所建立的认知环境却有多多少少的差异,因此各自的心理假设或参照标准是不一样的。交际语境一般可以具体量化表现为交际双方的职业、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兴趣关注点、交际者性格、利益冲突等显性因素,并且人们基于所共处的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对这些显性因素的认识和定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和社会性。但是,由于参照标准的主观性以及参照材料取舍的主观性,交际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认知必然会呈现出变异。如下例所示:

A college English professor wrote the words“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a savage”on the blackboard,and asked his students to punctuate it correctly.He found the boys looked at it one way,and the girls another.

The males wrote,“Woman,without her man,is a savage.”

The females wrote,“Woman!Without her,man is a savage.”[8]

由于男女交际者的期望与目的不一样,因此针对同一则语言材料,各自的语言取舍是不一致的,标点位置的不同安排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由于人们对命题的交际语境具有普遍的认知,交际者能够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语言中去选择最适合的语言形式。交际是双向的,因此反过来,交际者对对方的语言选择也就有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又因为交际者根据特定的语境和交际期望与目的构建特定的心理假设并形成自己特定的取舍材料和参照标准,对语言形式进行协商、顺应和调整,同时对对方的语言选择也顺应性地调整理解,最终使交际按各自的交际目的能顺利完成。

五、结论

本文探讨的是除了恶意撒谎外作为语用策略的谎言的有效交际性。根据顺应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征,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命题的交际语境、交际者的期望与目的和参照标准这三个因素共同制约着交际双方对谎言的判断、接受和反馈。

[1]Grice H P.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Z].in Cole,P.ed.Radical Pragmatics.Academic Press,1981.

[2]Lies and Truth,王同顺.多维教程:探索[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 Blackwell,1986/1995.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1999.

[5]孙武.西方谎言研究理论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8(2).

[6]辛菊.试论谎言符号的语用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7]张淑玲,何自然.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2).

[8]朱通伯.通用大学英语听说教程(2)[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Studies of Lies on Adaptive Cognition

ZHANG Dong-mei,MIAO Mia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Everyone lies and lies frequently in life.Not all lies are dirty,black or harmful.People sometimes tell lies due to the pragmatically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namely,white lies are harmles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feelings and even security of listeners or speakers.Contexts,expectations and motivations,criteria ar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to lead to the expr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lies,based on the linguistic theory of adaptation.

lie;adaptation theory;pragmatic strategy

H030

A

1674-8425(2011)06-0092-05

2010-11-16

成都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幽默与谎言的对比研究”(2008YK12)。

张冬梅(1972—),女,四川德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及中英语言文化对比。

(责任编辑 范义臣)

猜你喜欢
谎言语境交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真实的谎言
谎言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揭穿谎言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