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华,王礼亮
《三国演义》中陈宫形象解析
赵瑞华,王礼亮
在《三国演义》这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共写人物近一千人。除了主要人物贤相诸葛亮、枭雄刘备、奸雄曹操、英雄孙权之外,还有数不清的王侯将相、无名走卒。在三国的乱世风云里,他们或崭露头角,或避世隐居,共同书写着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魅力。在罗贯中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陈宫只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角色,却在亿万读者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分析造成其短暂而又崇高悲剧一生的原因。
《三国演义》;陈宫;形象分析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三国演义》时说道:“盖当时多英雄,武通智术,瑰丽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的确,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而《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的人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值得称道。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形象中,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始终吸引着笔者的视线,这个人就是陈宫。
在论及陈宫这个艺术形象时,我们必须首先说明一下历代文人创作所不可避免的“文”与“史”的关系。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二者就在这个“高”字上拉开了距离。《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等史书里的历史事实所作的小说。罗贯中在塑造陈宫这个人物形象时,保留了历史人物陈宫的大部分言行,正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赵云、刘备、周瑜、鲁肃等妇孺皆知的艺术形象一样,既有与历史原型相似的一面,又有与其历史原型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一面。也正是这种“似”与“不似”的辩证统一,使得人物形象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即 “不似之似,似之”。虽然书中的某些故事与历史不符,但其对陈宫的性格为人的描写还是符合史实的。笔者在这里只对《三国演义》里的陈宫这一艺术形象的性格进行评说。
其实,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中,陈宫基本都是随曹操或吕布出现,基本上没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在这个热闹的大舞台上也是匆匆退场。倒是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时,引用了鱼氏《典略》的内容:“陈宫字公台,东郡(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接。及天下乱,始随太祖(曹操),后自疑,乃从吕布。”寥寥数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陈宫的成长经历,“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接。”很明显,年少的陈宫就与所谓的海内名士交往。海内名士多重人格名望、风骨气节,且喜好风雅,这就对其崇高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陈宫有才华,具名士风范,又正直不阿,胸怀远大抱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陈宫曾先后追随过两个主人——曹操和吕布。由他乐于结交“海内名士”可以看出,陈宫怀有远大理想且踌躇满志,是一个标准的政治理想主义者,既希望他效力的领袖能成就大业,又希望这个人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令人想不通的是,他选来为之效命的人要么是阴险狡诈、为人卑劣,要么是亟亟追逐个人荣华享乐的势利之徒,与诸葛先生相反,陈宫恰恰是“生逢其时,不得其主”,其悲剧性可见一斑。
一般来讲,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自身的修养,一个是外界条件。对于陈宫的家世渊源我们可能无从考证,但可以认定的是,陈宫本质上不坏,且忠厚仁义。而外界条件也只能从《典略》中管窥蠡测。从“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接”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也许志趣高尚,是个有志之士。陈宫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要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来分析他的性格的话,就不得不说一下与他息息相关的三次重要选择。这三次选择既反映了他崇高的品格,也成就了他作为乱世英雄的悲剧性。那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三次选择,又为什么被这选择牵绊一生呢?
选择一:大义释曹操。当年曹操用七星刀刺杀董卓失败,逃出洛阳、亡命天涯,陈宫时任县令,手下衙役已经捉住曹操,明明可以押送京城请功受赏的他却感于忠义放了曹操。从他回答曹操的一句话“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可以看出,他是不甘于作这乱世中的一个区区俗吏的,无奈的是没有遇到贤主而已。于是,在这位失败的刺客发出“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的豪壮语后,善良的陈宫“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是的,他觉得曹操是位志向远大的忠义之士,跟着他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于是甘愿抛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抛家弃官追随曹操一同出逃。
这次的选择,我们无疑可以认定陈宫的伟大人格,他不仅具有冲天之志,有民胞物与的思想,且深明大义。当然,我们在这里不仅要为这位忠义之士捏把汗了,因为这次选择,正是让他走向深渊的第一步。因为这位刺杀未遂的“大侠”,并非如他所想的那样。老实正直的陈宫,在这个陌路刺客因疑虑杀害父友吕伯奢一家并吼出那句响彻千古的惊人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后才黯然地明白,原来自己托付性命的竟又是一个豺狼之辈。“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处于幻灭感之中的陈宫,“便欲拔剑来杀曹操”,但终究下不了手。在这个本来可以使三国历史改写的时刻,陈宫犹豫了,“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我们不得不说曹操是一个运气非常好的人,因为他总能遇到忠义之士,不久以后发生在“华容道”的故事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出于“义”陈宫没有杀曹操,可是继续为他效命却也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看透了曹操的他想“不若弃而他往”,自投东郡去了。京剧《捉放曹》对陈宫当时心里的纠结作了相当多的渲染,著名的“一轮明月照窗下”唱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陈宫的心态。
一部演义的 “捉放曹”,凸显了两个人迥异的性格,一善一恶,一忠义一狡诈。正因为忠厚仁义、深明大义,陈宫抛家舍业追随曹操,也正是出于一个“义”字,他又无奈地离开曹操。在这一“投”一“弃”中,陈宫的崇高品格也由此被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不过,从此刻开始,他开始流亡,走上了他的悲剧命运之途。
选择二:追随吕布。《三国演义》里对此次选择的过程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倒是对他辅佐吕布的过程写得极尽铺张,非常详细。陈宫性格的悲剧性,也主要表现在他与吕布的关系上。在《三国演义》里,陈宫大概19次为吕布献计,除了有7次没有被采纳外,基本上吕布对陈宫是言听计从的,而问题就出在7次里面。吕布虽然勇猛,且有赤兔马和方天画戟,但事实上却是一个刚愎自用、耽于美色,只知享受眼前安乐生活的人,从来就没有过统一天下的伟大理想。三国是一个“良禽择木而栖”,“不但君择臣,臣亦可择君”的年代,离开曹操后,陈宫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为什么陈宫偏就选了吕布这样一个朝秦暮楚的武夫呢?吕布,用张飞的话说就是个“三姓家奴”(先拜丁原为父,后杀之投董卓),虽然这话颇显刻薄,不过也可显示出此人品性不佳,远非志士。陈宫选择他也许正是看中了他勇武有余、智谋不足吧。他也许认为凭借自己的谋略和吕布的神力,肯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成一方诸侯的远大理想。可惜陈宫太自信了,他没有料到吕布有一天会不听自己的话,甚至被怀疑与抛弃。面对陈登父子的诡计,他苦口婆心地提醒吕布:“陈珪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而得到的却是一顿怒斥:“汝献谗言,害及忠良,谁为佞也?吾不看旧日之面,立斩汝辈!”(《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而在曹操起兵攻下邳的关键时刻,吕布竟然听取妻妾之言,对陈宫的计策弃而不用,最终导致大败。他苦心孤诣的计策十之八九是白费心血,对于一个谋士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悲哀呢?
在辅佐吕布的过程中,陈宫也暴露了他性格中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愚忠”。离开曹操,经过张邈的过渡,陈宫把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政治理想托付给吕布,同时也把自己的命运与吕布绑在了一起,只可惜吕布是一个驰骋沙场的将才,却不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才能得不到施展,踌躇满志却屡遭打击,在如此可悲的境地,陈宫有满腹的苦闷、有无穷的感慨,却没有另谋出路的决心——“欲待弃之,又恐天下人笑”。在这里,以天下兴亡、苍生疾苦为归宿的“忠义观”变成了狭隘的“愚忠”和不问青红皂白的“小义”,严重地束缚了他的手脚,造成了他的悲剧性格。在那个良禽择木而栖的年代,本该离开吕布另谋高就,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道义再一次延误了陈宫,他不忍心看着吕布一步步走向毁灭。陈宫生平第二次犹豫了。这一次犹豫,让他身不由己地和吕布一起走向毁灭,走进他悲剧命运的死巷。当吕布穷途末路的时候,陈宫的生命也在匆忙间划上了一个苍凉的句号。
显然,对陈宫来说这次的选择是失败的。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也”。可是陈宫的“愚忠”,导致他一错再错,最终形成了性格的悲剧性。
选择三:血溅白门楼。这次是死的选择,更是一个庄严的选择。白门楼上,曹操、吕布和陈宫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对面的交锋。对一句诡诈奸险、别具用心的“公台别来无恙!”陈宫的回答是:“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面对曹操的胜利者嘴脸,吕布贪生怕死的神态,公台这句义正言辞的斥责,等于当场抽了他们每人一个大嘴巴,更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无畏的尊严。曹操的“仁义”之举,陈宫始终不为所动,因为他真正了解曹操。当曹操说出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惊人语时,陈宫就知道此人“心术不正”,曹操此时的善心只不过是一场给人看的“秀”而已。可以说,他不仅是曹操的对手,更是知己。也许,在他选择跟随吕布时就注定会有这一天,一切都是“时也,命也”!因此,看透一切的陈宫机智地答道:“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一番话说得曹操不得不善待自己的亲人,无后顾之忧的陈宫视死如归“遂步下楼”“伸颈受刑”。一个正直刚强、慷慨不群、大义凛然的“忠义”之士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种气概,让人想到了永沉汨罗的英魂屈原,也想到了单刀赴会的关大王。
对于高大勇武的吕布低声下气的哀求,陈宫虽然没有像张辽那样破口大骂,可不难想象他心里的无尽凄凉。昔时,是他离开曹操追随吕布,以为自己可以实现抱负大干一场了,可今日二人共为曹操的阶下囚,吕布丢人的表现让陈宫彻底绝望了。也许直至此时,他才真正醒悟,自己早就该离开这个徒有其表的无用之人。绝望的他终于作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一次选择——“引颈就死”,血溅白门楼。一个“引”字,表现出的是无畏的气概,是视死如归的毅然决然,也在人们心中奠定了他成为英雄的最终基调。的确,在生死关头,方显一个人情操的高尚与可贵,陈宫用自己的生命奏起一曲带血的赞歌。
在这三次或对或错的选择中,陈宫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来去匆匆中,他踌躇满志、忠厚仁义、深明大义却又有狭隘的“愚忠”思想;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可也令人无限惋惜!不管是作为曹操的知己,还是作为吕布的追随者,无一不体现出陈宫这一人物性格崇高色彩与悲剧色彩的融合,这使得陈宫的艺术形象呈现出一种悲剧式的壮美,也使得公台舍身取义的壮烈举动,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忠义”英雄颂歌中的一个激越的音符。
其实,英雄之说本无定论,每个人心中的三国都有一个英雄。而陈宫,这个不起眼的“次要人物”,却留给了人们无尽的感叹与思索。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李燕捷.三国演义与三国史实:虚说实说八十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庞相彬.三国妙计[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I207.413
A
1673-1999(2011)16-0133-03
赵瑞华(1988-),女,河南舞钢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学院2008级本科生;王礼亮(1985-),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