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祥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刘顺祥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面对更多来自心理、生理、环境的变化,承受着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更大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悲观、厌学等心理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心理、厌学和消极心理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从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突出,因心理健康引发的恶性事件和大学生自杀案件时有发生。而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面对更多来自心理、生理、环境的变化,承受着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更大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悲观、厌学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和成材。因此,正确认识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与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较,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如下。
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是因为高考时没有考好、成绩不理想而“不情愿”地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他们时常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入学校后,有些学生会感到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与自己理想中的高等学府差别很大,会有较大的失落感。与进入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相比,感觉自己的专科与他们的本科差距甚大。加上当前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专科学生在升学深造和就业方面有诸多限制,高职学生进校后会感到心理很困惑和迷惘。这些原因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缺乏自信,意志消沉、焦虑、冲动、忧伤和孤独,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妨碍其健康成长与成材。
有些高职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会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究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产生不信任的逆反心理,甚至用“对着干”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一切。社会、学校和家庭倡导或要求应该遵守的规则和做的事情,他们就越反对;而越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不要求甚至禁止做的事情,他们却偏偏去做,以致于组织纪律松散,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严重的还会导致违法犯罪。
高职学生由于大多都有自卑心理,缺乏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差,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感觉人际关系太复杂,从而表现出忧虑、敏感等情绪。很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就立志在大学三年期间,努力学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专升本”或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然而,部分高职学生由于以前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而社会竞争激烈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也使高职学生产生了对学习与就业的焦虑和恐惧感。
由于生理上的性成熟与心理上不完全成熟的矛盾,高职学生渴望获取性心理、性生理的知识,他们不仅在心理上希望异性的认同。但他们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因此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象较多,而最后分手的比率高达九成。恋爱失败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心理,有的视对方为仇人而恶意诽谤,或用极端行为造成人身伤害;有的一蹶不振,悲观厌世;更多的学生会产生困惑、迷茫、自闭等焦虑情绪。
部分高职学生不清楚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的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时没有信心复读而进入高职学习,有的是为了混文凭,还有少数学生是因为家庭原因或应付父母而读高职。由于他们不能调整心态面对现实,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悲观、厌学、混日子过的消极心理。不少高职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追求成功、赢得尊重、找回自我的心理感受。
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到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学校“应试教育”理念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教育;往往以文化课程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其全面素质的养成。近年来,各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大多还存在经费投入的不足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师资队伍的不足,开展心理教育的场所也少,条件较差,加上高校扩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教育,高职学生就业非常困难,找不到好工作。这使很多学生不愿进入高职学校读书,进入高职读书的学生,很多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迫于无奈才做出如此选择,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高职学生就业就更难。许多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外企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都倾向要名牌大学、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的还要求是博士、硕士研究生,高职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加上在我们的就业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太多,社会上的“找熟人、走后门、请客送礼”等现象的存在,更容易给部分高职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环境和父母关系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对于孩子的个性塑造、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教育子女时强迫命令、经常打骂、批评指责,容易造成子女自信心不足、害羞自卑、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或暴力相向,容易造成子女烦躁、抑郁、敌视等心理问题;父母对子女过分呵护和溺爱,放任自由,容易使他们产生承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且不合群等心理问题。此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特别是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学生因经济条件差、知识面较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原因,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
大学阶段,高职学生虽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上正值从幼稚趋向成熟,这一阶段被心理学家称为“第三次断乳期”,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困惑期。他们热爱大学生活又容易因受挫折而悲观失落,思维活跃而又容易产生偏激,自我意识强又难以客观自我定位,做到尊重他人,因此经常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
此外,躯体疾病也是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之一。有的学生由于身体上的某些不足,如身材矮小,长相不够好等,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自觉矮人一截;有的学生因在校期间突然患上某些疾病或遇到意外事故而造成身体残疾,自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相比是个不幸者,一些病情严重者还会对前途丧失信心,认为既增加社会负担,也增加家庭负担,不如一死了之。这也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何成功防治高职学生的心理疾病,已成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高职院校要认真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着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心理健康的人才。一要转变只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容面对机遇、挫折、竞争及各种情况的良好心理素质;二要转变以课堂专业知识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标准的教育质量观;三要转变只有专业知识学得好才是好学生的人才观,树立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人才观;四要转变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业务教育(智育)和身体训练(体育)当作全部教学任务的教育观,树立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在高职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个别咨询等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途径,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指导、咨询与救助紧密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以最大限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一年级新生应普遍开设《普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行为科学》等选修课程,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传授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可以及时分析、调整个体的心理体验,提高各种心理反应的承受能力,从而提高其整体心理素质。此外,高职院校要把性教育作为公共课,遵照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教育,让他们接受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这样,有助于他们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建立正确的婚恋观,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心理健康教育要全程渗透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融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等各项工作中。学科教学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应当把教学过程作为心理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有利于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过程要充满激励,通过强化和心理暗示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行全员参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辅导员,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能够基本掌握学校心理咨询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在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耐受挫折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工作能力、自我心理调节方法等,并且注意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以便更好地完成各项具体的教育和德育任务,同时也能自觉地使教学与德育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3)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学校应该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检查和咨询服务。每年新生入校时,对其进行一次心理测量和检查,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心理信箱等,为有需要的学生做团体或个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访谈调查与心理测量,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并掌握一般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积极开展就业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及和平共处就业观,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及有关学业与职业特点,以利学生作出合适的选择,解决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困惑。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自己特有的处理挫折与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始终保持自信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4)心理健康教育要“三进”:进网络、进班级、进公寓。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和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调查等,开通网络咨询服务,通过QQ、BBS等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暴露,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心理治疗。建立班级团体辅导制度,由班主任负责辅导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心理辅导讲座、座谈交流会、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帮助高职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悦纳他人,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学生公寓楼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面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惑。
(5)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举办师生联谊活动,学生联谊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增强相互之间的交往,提高自信心和适应环境能力;演讲比赛、朗诵赛、辩论赛、科普知识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心理和创造心理;读书会、文艺晚会等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生活;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发展协会、校学生会等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采取同伴教育的方式,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系列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活动,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从而达到调控消极心理、消除心理疲劳的目的[2]。此外,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面向全校学生编印、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橱窗、横幅等校园媒介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6)建立和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预防发生更严重、更持久的心理创伤,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是信息及时上报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等与学生有亲密接触的人若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预兆时,应及时向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报告,并在其指导下监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的态势。二是值班制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应每天安排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值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处于严重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干预。三是干预制度。通过澄清、解释、安慰以及问题解决技术的应用,协助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在对心理危机进行早期干预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大学新生和毕业生,加强新生适应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3]。
(7)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建立高职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是教师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纽带,而且它本身就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4]。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加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培养,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培训学习、开展调查研究,支持他们提高学历。要引进一批思想品德好、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新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活力。要重视加强辅导员、团委干部、班主任等兼职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的教育培养,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方法和手段的培训。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突起,迫切地呼唤着针对高职教育特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德育”、“智育”与“心育”,是成就现代教育的鼎力之柱,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决不能彼此替代[5]。其中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个体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训练手段,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才能真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1]李新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J].职业教育,2007(26):219.
[2]张荻.探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06.
[3]黄勇明.大学生心理危机探析及干预对策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66.
[4]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3):220.
[5]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2):444-446.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U Shun-xiang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Compared with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they not only face more changes from their psychology,physiology and their environment,but also bear greater pressures fro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learning,employment and so on.Therefore,they are more prone to have some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inferiority complex,anxiety,pessimism,weariness.Beginning with these problems,and based on the school factors,social factors,family factors and individual factor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causes;countermeasures
G647
A
1674-3512(2011)04-0395-05
2011-06-25
刘顺祥(1972—),男,江西临川人,馆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