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建构
——刘半农对外国散文诗创作技法的借鉴

2011-08-15 00:45:02李红绿
关键词:刘半农译诗屠格涅夫

李红绿

(怀化学院外语系,湖南怀化418008)

翻译与建构
——刘半农对外国散文诗创作技法的借鉴

李红绿

(怀化学院外语系,湖南怀化418008)

刘半农是国内最早翻译泰戈尔和屠格涅夫散文诗的译者之一。在翻译两位外国诗人诗作的过程中,刘半农接受了他们的影响,吸取他们的创作技法,在自己的散文诗创作中做了成功的借鉴。对比分析刘半农的散文诗翻译和创作,印证了刘半农在两个方面借鉴外国散文诗的创作技法:一是对屠格涅夫散文诗对话体的借鉴,二是对泰戈尔散文诗独白体的借鉴。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译诗借鉴与诗歌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

刘半农;译诗;借鉴;创作技法

一、引言

刘半农(1891~1934)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译家、作家兼语言学家。他通过翻译引进外国的无韵诗体如散文诗等,力图突破“无韵则非诗”[1](P258)的诗学传统,以求实现诗体的解放。在翻译外国诗歌的过程中,他尝试用这些诗体作诗,称:“我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的用方言拟民歌,拟‘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2](P1)。在尝试用不同的诗体写诗的过程中,他进一步提出“输入他种诗体”[3](P94)的主张。这种主张与刘半农的译诗实践是分不开的。本文尝试从创作技法的角度论证刘半农如何通过翻译与借鉴屠格涅夫散文诗的对话体以及泰戈尔诗歌的独白体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二、对话体的借鉴

刘半农是我国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散文诗最早的诗人之一。1915年7月,他根据英文转译了屠格涅夫的4首散文诗《乞食之兄》、《地胡吞我之妻》、《可畏哉愚夫》、《嫠妇与菜汁》,题为《杜瑾讷夫之名著》,发表在《中华小说界》二卷第七期上。由于这4首散文诗不讲究韵律,叙事性强,刘半农误以为是短篇小说。他在译文前附言:“俄国文学家杜瑾讷夫(Ivan Turgenev),与托尔斯泰齐名……杜氏成书凡十五集,诗文小说并见,然小说短篇者绝少。兹予全集中得其四,曰《乞食之兄》,曰《地胡吞我之妻》,曰《可畏哉愚夫》,曰《嫠妇与莱汁》,均为其晚年手笔。措辞立言,均惨痛哀切,使人情不自胜。余所读小说,殆以此为观止,是恶可不译以饷我国之小说家。”[4](P209)这是刘半农第一次翻译散文诗,也是“屠格涅夫作品进入中国的开始”[5](P17)。

屠格涅夫原本是世界一流的小说家,但因某些原因,他对小说创作的兴趣有所减弱,便转向诗歌创作。由于受小说创作的影响,屠格涅夫的诗歌创作或多或少延续了他在小说创作中采用的叙事风格。可以说,“在《散文诗》不少篇章里,隐匿着小说家屠格涅夫”[6](P98)。因此,在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中见到与小说、戏剧等叙事文体联系紧密的对话体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下面这篇散文诗《地胡吞我之妻》就有这个特征。现引刘半农的译文如下:

余曰:“然则彼亦爱尔耶?”此惨痛之少年驭者,乃震体狂叹曰:“磋乎!先生。余与彼处,其乐乃至莫能自名。然彼生则与我俱,死乃不及一见我。初,余以图数块之黑面包,逗留京师,曾不知余妻病。及乡人以噩耗来。则谓已葬。余悲愤交集,急驱吾模,加鞭疾驶。午夜,始报家园。入吾小屋,兀立室之中央,四顾黯然。力疾呜咽曰:‘玛沙!噫,玛沙胡往?’时玛沙不答我,床下蟋蟀声啾啾然,如助余悲,余泪遂簌簌下。既而坐于地,挥拳痛击数之曰:‘不情之地,尔无赖而饕餮,胡为乎吞我之玛沙?既吞彼,又胡为乎不并我而吞之?’磋乎!玛沙已往,地纵默承其罪,亦复何补。”少年语至此,不能成声。少停,卒然曰:“玛沙乎!吾爱汝。”其音凄绝,不类人声[4](P211)。

译文采用文言文译成。读这段译文,实难区分是小说中的片段还是散文诗。不过从整篇译文来看,可以察觉出散文诗与小说中的对话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小说中的对话叙事性更强,注重修辞和文采,以及人物的刻画等诸方面;而散文诗中的对话直奔主题,对话方式较为直接,片段性更强,更少铺陈和枝蔓,注重表达的深度和哲思性。这段对话材料就具有这个特点。屠格涅夫倾向于通过对话揭示现实生活之苦、人性之美等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主题,所以在很多富有思辨性或哲理性散文诗作品中,他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1918年9月,刘半农在《新青年》五卷三期上发表了译文《访员》。《访员》系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采用了对话体写成,现引刘译如下:

两个朋友,正是同桌喝茶。

忽然街上起了一阵吵乱。他们听见可怜的呼号声,凶猛的凌辱声,一阵阵爆裂似的毒笑声。

一个朋友向窗外望着,说:“他们在那里打什么人了。”

那一个问:“是个罪犯?是个凶手?我说,无论他是什么,这非法的滥打,我们不答应的。我们去,加入他一面。”“但是他们所打的,不是个凶手。”

“不是个凶手?那么,是个贼?这没有什么两样,我们还是去,把他从人丛中脱离出来。”

“也不是个贼。”

“不是个贼?那么,是个卷逃的司帐?是个铁路管理员?是个陆军订约人?是个俄国的美术收藏家?是个律师?是个保守党的记者?是个社会改革家?……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去救他!”

“不是……他们所打的,是个新闻访员。”

“是个访员?唉,我告诉你,我们先把茶杯喝干了再

说。”[4](P215)

读这篇译文可以发现,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对话语篇跳跃性大、目的性强,注重揭露社会现实,引人深思,比小说、戏剧中的对白利索,绝少铺陈。这也是散文诗之为诗的原因。刘半农在翻译时大概嗅到这些细微的差别,在译文后作注:“以上俄国Ivan Turgenev所作散文诗二首”[4](P215),指出了这两首诗的文体特征。刘半农译文用白话译出,通俗易懂。当时白话文能运用到这种程度确实不易,也可以称得上是散文诗中译的精品。受屠格涅夫散文诗翻译实践的影响,刘半农拿起手中的笔,吸取屠格涅夫对话体诗歌创作的技巧,由译者摇身一变为作者,创作了许多类似的散文诗。他采用对话录创作的某些诗歌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颇为神似,如1918年他创作的散文诗《卖萝卜的人》载《新青年》四卷五号,就采用了对话体写成:

一个卖萝卜人,——很穷苦的,住在一座破庙里。

一天,这破庙要标卖了,便来了个警察,说——

“你快搬走!这地方可不是你久住的。”

“是!是!”他口中应着,心中却想——

“叫我搬到哪里去!”

明天,警察又来,催他动身。

他膛着眼看,低着头想,撒撒手,踏踏脚,却没说——

“我不搬。”

警察忽然发威,将他撵出门外。

又把他的灶也捣了,一只砂锅,碎作八九片!

他的破席、破被,和萝卜担,都撒在路上。

几个红萝卜,滚在沟里,变成了黑色!

路旁的孩子们,都停了游戏奔来。

他仍也瞪看眼看,低看头想撒撒手,踏踏脚,却不做声!

警察去了,一个七岁的孩子说,

“可怕……”一个十岁的答道,

“我们要当心,别做卖萝卜的!”

七岁的孩子不懂;他膛着眼看,低着头想,却没撒手,没踏脚![7](P82~83)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与他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访问》和《狗》的时间十分接近,在诗的标题下,作者标明:“这是半农做‘无韵诗’的初次实验”(ibid)。由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创作主要在破的方面下手,力图打破中国“不韵则非诗”的诗学传统,所以这首诗无韵脚考量。作为这一时期新诗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刘半农通过把眼光转向异域文学,学习借鉴外国诗歌,实现了破坏旧诗、建设新诗的诗学主张。由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无韵律制约,合乎诗人诗体解放的诗学诉求,进入诗人关注的焦点也是理所当然的。总的说来,在刘半农的诗歌作品中,翻译、模仿与借鉴屠格涅夫的诗歌有迹可循。在《卖萝卜的人》中,刘半农采用对话体的方式,力图在浅显的对话中揭示现实生活的哲理。特别在诗的最后一节,诗人通过两个儿童对警察行为的对话升华诗的主题,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甚是神似。

三、独白体的借鉴

1913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古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立即引起国人的关注。1915年,陈独秀首次用文言翻译了泰戈尔的《赞歌》4首,发表在《青年杂志》第二期上。随后,刘半农两度翻译泰戈尔的诗。1918年8月,刘半农用白话翻译《Tagore诗二章》:《恶邮差》(“TheWicked Postman”)和《著作资格)》(“Authorship”),刊载于《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上。同年9月,刘半农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再次发表泰戈尔的两首译诗:《海滨》(“On the Seashore”)和《同情》(“Sympathy”)。刘半农是国内最早译介泰戈尔诗歌的诗人之一。

刘半农所译泰戈尔的诗大多出自诗集《新月集》。《新月集》是一部以赞美童真为主题的诗歌集,通过对儿童天真无暇的心灵世界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儿童世界。诗集里的大部分诗歌句法简单,以儿童的眼光来审视成人的生活,以儿童的话语勾勒出诗的主题,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思。在很多诗篇里,泰戈尔通过儿童独白的方式描写儿童纯洁无暇的心灵世界,如《同情》:

假使我只是只小狗,不是你的宝宝,那么,好母亲,我要吃你盘子里的食,你要说“不许”么?

你要把我赶去,向我说:“走开,你这讨厌的小狗”么?那么去,母亲,去了!你叫我,我决不再来了;也决不再要你喂我了。

假使我只是只小小的绿鹦鹉,不是你的宝宝,好母亲,你要把我锁起来,恐怕我飞去么?你要摇着指头,向我说:“这么一个不知恩的无赖鸟,整天整夜嚼着那链子”么?那么去,母亲,去了!我就逃到树林里去,永远不给你抱我在手中了[4](P219)。

上面两首译诗均由刘半农译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这两首译诗都通过独白的方式赞美儿童的同情之心。在第一首诗中,诗人以儿童的口吻描绘儿童关爱他人的内心世界;在第二首诗中,诗人以儿童独白的方式表达孩子对自由的向往。总的来说,两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童趣。虽属诗人想象,但又不失真,从语言到内容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实属不易。这种通过独白的方式描写儿童心理世界的诗在《新月集》还有很多。1918年8月,刘半农的译诗《著作资格)》(“Authorship”)也是以独白的方式描写儿童的心理世界:

你说父亲著好多书,但是他写些什么,我不懂。

他整黄昏的读给你听,你能当真说得出他的意思来么?

母亲,你所讲的故事多好!为什么父亲不能写出那样子的来呢,我奇怪?

是他从来没听见他母亲说过长人,仙子,公主们的故事么?

是他一起忘了么?

他往往迟延着,不去洗澡,要你去叫他一百次。

你守他吃饭,不放饭菜冷,他只顾写着,竟忘记了。

父亲常是那么耍着著书。

要是我难得到父亲房间里去耍耍,你来叫我了:“这么一个顽皮孩子!”

要是我轻轻的做声一下,你说:“你不看见父亲在那里做事么?”

常是这样写了又写,是什么个把戏呢?

有时我拿了父亲的笔或铅笔,象他一样,在他书上写,

——a,b,c,d,e,f,g,h,i,——你为什么同我吵,母亲?

父亲写,你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

父亲费了这么许多堆的纸,母亲,你似乎全不在意。要是我拿了一张,做一只船,你说:“小孩子,你讨厌到怎么样了!”

父亲糟蹋了许多张许多张的纸,画得两面尽是墨痕,你以为怎么样?[4](P217~218)

这首诗以儿童的眼光审视成人世界。在孩子的眼中,大人认为有价值、值得做的事情,果真意义重大。大人们为工作所累,没时间享受生活,所从事的事情也不过如此,甚至还远不如儿童所做的事情有趣。可是,儿童想做的事常常被大人剥夺。在这首诗中,泰戈尔以独白的方式表达孩子的诉求,从另一个角度对成人的世界进行批判与反思,人文情怀洋溢于诗里行间。刘半农在翻译泰戈尔诗歌的过程中受这些诗歌的感染,借鉴泰戈尔独白的创作技法,创作了一些类似的散文诗,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散文诗《雨》和《饿》。散文诗《饿》作于1920年,刚好写在作者翻译泰戈尔的《访员》、《恶邮差》两年之后。通过细读这些诗与译文,可以发现刘半农的写法有很多类似泰戈尔散文诗的地方。他们都是通过儿童独白的方式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当然,《饿》除了受泰戈尔诗歌的影响,也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屠格涅夫的诗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来反映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困苦,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这首诗也具有这个特点。总的说来,这首诗在创作技法上借鉴了泰戈尔的独白、白描手法,在创作主旨上借鉴了屠格涅夫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泰戈尔的诗形似,而与屠格涅夫的诗神似。

四、结语

刘半农译诗对其作诗产生了影响。刘半农在翻译泰戈尔和屠格涅夫的诗歌的过程中接受了他们的影响,在中国开始散文诗歌创作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18年5月,刘半农在其译诗《我行雪中》的《译者导言》中表达了他对翻译用语的看法,认为若以“诗赋歌词各体试译,均苦为格调所限,不能竟事”,因而主张用“直译之文体”[8](P91)。正因为用“直译之文体”(ibid),译诗促成了外国诗体的引进。除了对诗体的借鉴,译诗对诗人作诗的技巧、诗的精神内质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正如刘半农在《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中说:“我们不但要译出它(诗)的意思,而且还要尽力把原文中语言的方式保留着。”[9](P27)正是由于“原文中语言方式的保留”(ibid),外国诗歌中的创作技法如对话体与独白体等也一并引进过来。刘半农通过翻译引进西方诗歌中的文学因子,对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深远的意义。

[1]王珂.诗歌文体学导论:诗的原理和诗的创造[M].哈尔滨市: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2]刘半农.扬鞭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3]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A].陈平原.《新青年》文选[C].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4]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翻译文学集(3)[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5]刘久明.郁达夫与外国文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朱宪生.诗情在散文中凝结——论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文体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

[7]周良沛.中国新诗库(九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8]施蛰存.文艺百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刘复.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A].半农杂文二集[C].上海:上海书店,1983.

Translation and Construction LIU Ban-nong's Reference to the Techniques of Foreign Prose Poem Creation

LIHong-l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China)

LIU Ban-nong is one of the earliest translatorswho translate Rabindranath Tagore's and Ivan Turgenev's prose poems.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hese poets'poems,LIU accepts their influence and absorbs their creation techniques,successfully using these techniques for reference in his poem creation.It is confirmed that,in his poem creation,LIU has learned from techniques of foreign prose poem creation in two aspects:one is Turgenev's dialogue skill and the other is Tagore'smonologue skill.LIU's poem translation,the reference of translated poems,and poem creation are closely associated,and mutually influenced.

LIU Ban-nong;poem translation;reference;creation technique

H315

A

1674-0297(2011)03-0133-04

(责任编辑:张璠)

2010-09-27;

2011-01-11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翻译与建构——朱湘诗歌翻译与创作互动的研究”(编号:09C765)的阶段性成果。

李红绿(1976-),男,湖南新化人,怀化学院外语系教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刘半农译诗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领导文萃(2021年22期)2021-12-16 07:50:54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教我如何不想她
屠格涅夫的绝笔写给了托尔斯泰
中外文摘(2021年5期)2021-03-25 10:54:02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文教资料(2019年24期)2019-01-07 06:24:04
说空话
读者(2018年24期)2018-12-04 03:01:34
刘半农“找骂”
善为意外之举的刘半农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0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人间(2015年16期)2015-12-30 03:40:39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