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忠,王晓辉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5)
我国语言规划中外国语言因素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张绪忠,王晓辉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5)
我国十分重视汉语语言的规划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作为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外国语言规划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这种忽视体现在政府管理机构的不重视、汉语语言研究人员的轻视和外语语言研究人员的忽视。对外国语言规划的忽视必然导致我国语言生活中的系列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外国语言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语言规划的地位和本体两个方面对外国语言实施科学有效地规划,从而为建立和谐语言生活提供保障。
语言规划;外语因素;缺失;对策
作为诸多社会规划中的一种,语言规划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或个人有计划地管理与改进现存语言,创制新的少数民族语言、民族共同语或国际通用语的活动的总称。它包括语言选择、语言协调、语言规范化、文字改革、文字创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语言之所以可以进行规划,首先是因为语言是用于交流的一种工具,使用语言的人可以评价、改进、替换和创制他们的语言及其成分。其次,语言又是一种社会代码,而社会代码一般都是规范化的[1]。语言规划作为一个学术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豪根于1959年首先使用的。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学者们对其性质、内涵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刘海涛从诸多文献中提取了多种定义,分析了语言规划的诸多特征[2]。语言规划活动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语言问题,语言规划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业已成为现代国家语言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划工作,把语言规划视作政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汉语语言规划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桑哲从汉语共同语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对建国以后我国语言规划的历史做了系统研究。他认为我国在共同语的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世界上语言规划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顺利实施了语言规划的三大任务,即推广普通话、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进一步从法律上认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通用”地位;对汉字成功地进行了整理,制定了各项规范标准等[3]。陈章太在其研究中指出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具有传承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一方面中国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大多传承自20世纪上半叶乃至更早的中国语文运动,是此前语文运动和改革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立国建设阶段,以语言地位规划为主,也就是实行语言平等,保障民族语言权利,选择、推广全民共同语,实行文字改革为主要任务的前一阶段;从80年代初至现在的改革发展阶段,以语言本体规划为主,也就是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普及普通话,以及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后一阶段[4]2。整体来说,我国的汉语语言规划,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扩大对外交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汉语语言规划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政府正确主导,学者积极参与,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实施语言规划,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二是加强语言立法,逐渐形成语言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管理社会语言问题及语言文字使用。根据道布的统计,建国以后国家各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其中23部涉及语言文字使用问题,尤其是2001年1月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是国人献给21世纪的“一份不同寻常的世纪礼物。”[5]
如果说我国在语言规划,确切地说是在汉语语言规划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语言规划的另一领域,即外国语言规划方面,则显得苍白和空缺。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语言规划时首先关注汉语语言规划,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和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语。语言学者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对汉语语言进行研究和规划,但是在重视汉语语言的同时,忽视了外国语言的研究和规划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这必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语言规划中外国语言因素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政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我国依法对语言文字实施规划和管理的机构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对在中国内地地区使用的汉语文字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执行国务院所制定的对于文字使用方面的政策和法令。其职责是拟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制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语委的工作并没有明确涉及外国语言方面的内容。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教育部网站2008年10月30日登载了一篇题为《改革开放30年语言文字规范化和信息化有关情况》的文章。这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应用科学研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社会语言生活监测与引导以及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语言规划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通篇没有关于外语语言规划方面的信息。
其次,国内研究汉语语言规划的学者忽略了语言规划中外语因素的存在。在他们的研究中,要么不涉及外国语言的规划,要么至多是在研究的末尾部分呼吁重视外语因素。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的是汉语言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外语仅仅处于一个附带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比如陈章太在论述中国当代语言规划时说“要正确对待汉语的对外影响和英语对我国的影响”[4]2;郭龙生在论述我国的当代语言规划类型中的语言传播规划时,使用了“甚至包括外语的推广使用”的表达方式[6]。再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为例。该书是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语言规划理论”、“语言规范实践”、“普通话推广、教学与测试”、“社会语言学调查与研究”、“领域语言研究及其他”等方面。在总共收录的111篇论文中,只有盛超的一篇文章《“英语热”现象和语言规划》是与外语语言规划有关的。
第三,国内从事外国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学者对外语语言规划的漠视。如果说专门研究汉语语言规划的专家学者忽视了或者是忽略了对外语语言规划的研究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我国专门从事外语语言应用与教学的学者所作的贡献又如何呢?以外语教学界的权威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为例,笔者统计了从2000年第1期到2007年第5期所有的研究文章,只有胡文仲教授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外语教育规划的;而另一核心刊物《外国语》在同一时间段内则没有一篇研究文章是关注外语语言规划的。为了进一步证实我国学者对外语语言规划研究的漠视,笔者对2007年全年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24种核心期刊上的约1000篇有关语言学与语言研究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文章做了统计分析,发现有关外语语言规划的文章只有一篇,即发表在《外语界》2007年第5期贾爱武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新战略思考》,这几乎有些让人触目惊心甚至不可思议。作为语言规划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外国语言规划为什么会被冷落到如此地步?
最后,我国目前的语言生活,尤其是外语在社会生活中的混乱与无序,充分说明了我国语言规划中外语因素的缺失与危害。我国当今的外语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应该引起举国讨论,比如英语地位问题、双语教育问题、小学开设英语课问题、汉英教育失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与解决,必将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如果说从前由于历史原因,政府和学者们首先重视汉语语言规划可以理解的话,那么现在外国语言规划仍然处于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就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必将受到语言发展规律的惩罚。马庆株指出,我国在对待英语这门世界强势语言上还是缺少科学政策和规划作指导,汉英语言间的不公平问题已经凸显。中国的语言规划如何应对全球化语境下英语的冲击,意义重大,不仅对汉语的发展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7]。事实上,一个国家怎样处理民族通用语和世界通用语之间的矛盾和竞争,怎样既维护和保持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又不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幸运的是,对于我国语言规划中外语因素的缺失,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有影响力和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并加以研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指出:“当国家的外语需求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外语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必须系统梳理外语观念,根据时代特点和国家发展,全方位做好国家的外语规划。”[8]2华中师大鲁子问教授在2009年12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上,建议调动一切力量,制定出2010-2020中国外语战略纲要,解决当前缺乏明确外语战略、导致外语教育与外语需求严重背离、形成巨大外语战略资源浪费的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前校长戴炜栋教授强调要“科学规划我国的外语教育”[9]。我国学界前辈陈琳先生更是撰文疾呼,要“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10]。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外语教育规划,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就语言规划的内容而言,一般分为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语言的地位规划包括了语言政策的制订,因为语言规划通常都是某种语言政策的体现,而语言政策反映了国家或社会团体对于语言问题的根本态度,因而是语言地位规划的第一步。
外语语言规划也不例外,在外语语言的地位规划方面,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明确外国语言在我国语言生活中的法律地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要想科学处理好外语语言在我国的使用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确外国语言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遗憾的是,直到目前外国语言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地位。以外国语言规划中的英语语言为例,从目前的官方定位来看,英语只是一门外国语,充其量是一门被使用得最广泛的外国语。可是,从教育、就业、专业职称甚至公务员资格等对英语的要求,以及从公共场所、交通及建筑标识来看,英语在我国的地位显然不是仅凭外国语的定义所能解释的。为了反映现实,最好将英语界定为外国语兼国际语。外国语的提法表明它是某些外国民族的母语,而国际语的提法显示英语已经超越了一般民族语言的概念,为世界不同民族在许多场合中广泛使用。只有承认英语的国际语地位,才能为地方政府倡导的市民普及英语运动找到法律依据,对国内不使用英语人士的权利加以保护,尽量消除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迷惘和对英语地位认识的混乱。汉语目前尚不能像英语那样兼有国际语的地位,我们不可能游离于全球化之外,不可能逃避对英语的使用,那么,还不如从法律上赋予英语比现在更明确的地位,让大家明白哪些场合应该使用英语,哪些场合不必使用英语,哪些场合不能使用英语以及不使用英语的人士应该有哪些权利,这样就把普及英语的运动置于法治与语言人权的背景之下[11]。
二是设立专门机构来统筹和管理外语语言规划和教育。对于设立这样一个机构,许多有识之士在不同场合都曾经呼吁,比如陈琳先生建议参考美国政府成立“国家外语中心(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的作法,在国务院领导下,由教育部、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国防部、安全部等部门代表人员以及主要外国语大学校长共同组建一个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我国高水平外语人才的培养、安排与使用[10]。李宇明认为中国是外语学习的大国,却是外语资源利用的穷国,这与国家没有统一的外语规划、没有统管外语的机构很有关系。要做好外语规划,使外语事业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应当考虑国家有一个统管或是协调外语事业的机构。或是在国务院内设立外语局,或是提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地位,赋予它统管国家语言事务、包括外语事务的职能[8]8。胡文仲教授在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时指出,外语教育政策制定是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教育、文化以及国际地位的大事,但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相关机构专门研究并制定这方面的政策……制定长期的外语教育规划,需要许多方面的专家的参与,需要大量细致的调查和学术研究,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绝不是开几次会就能解决的,因此建议在国务院下面成立专门的外语教育规划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各方专家和代表组成[12]。相信设立这样一个独立于国家语委的专门管理外国语言规划和教育的机构,对于全面推动我国的外语语言规划和教育,促进和谐语言生活建设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语言的本体规划在于使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标准化,也就是说,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使要规划的语言能充分履行它的各种社会功能。在外国语言的本体规划方面,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充分了解外语语言使用方面的国情,这是制定本体规划的前提。进行国情普查,是制定任何规划方面必须要做的前提条件。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国性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是始于1998年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第134次会议批准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该调查历时6年,比较全面地调查了解全国语言文字使用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对全国及地方制定、实施语言规划和教育文化、科技与劳动、人事部门的有关决策,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及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充分掌握外语语言使用方面的具体国情,才可以据此制定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语语言规划。毫无疑问,这种语言国情调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外语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我国公民的基本外语素质以及对外语的态度、需求,还要包括社会各个领域以及不同地区对外语的不同需求等等。
其次,根据上面实际调查得出的信息与数据,来具体制定我国各个领域的外国语言发展与教育规划。具体来说,应关注以下领域的外语语言发展规划:一是外语教育规划。要立足国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外语教育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国家战略需要、外语教育传统、外语教育环境、外语教情与学情等方面的因素,科学定位和规划外语教育,营造良好的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明确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促进全国各层次外语教育可持续和谐发展。二是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重点是科学规划、规范和管理公示语言、网络语言、翻译语言,要注重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方便性,妥善处理外国语言与汉语母语的辩证关系,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赢的思想。三是特殊领域的规划。特殊领域涉及国防等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外语语言规划更需要专门部门进行专门规划。四是涉及国民生活中与外国语言的学习与使用的其他方面的规划。
邢福义教授在为《中国语言规划论》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一个重视语言规划的国家,肯定是发展程度、整体实力和精神文明都上升到了较高层次的国家。如今,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日渐强盛,我们没有理由继续忽视语言规划中的外语因素。语言规划中的外语因素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它涉及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外交关系、经贸往来、国际合作、国防安全、反恐斗争等诸多方面。成功的外语语言规划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让人民学会从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并在相互交往中培养开放、包容的性格以及善于交际合作的精神,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稳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外国语言规划,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1]柯平.语言规划(一)[J].语文建设,1991(7):37-40.
[2]刘海涛.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定义变迁看学科发展[A]陈章太,等.语言规划的理论和实践[C].语文出版社,2006:55-60.
[3]桑哲.1949年后中国语言规划研究初探[J].现代语文,2006(11):27-37.
[4]陈章太.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5]道布.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J].民族研究,1998(6):42-52.
[6]郭龙生.略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67-73.
[7]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27.
[8]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
[9]戴炜栋.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外语界,2009(5):2-9.
[10]陈琳.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N].光明日报,2009-01-21.
[11]张绪忠,齐洪英.论中国英语教育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6-109.
[12]胡文仲.建国6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界,2009(5):163-169.
Deficiency of Foreign Language Factor in China's Language Plann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ZHANG Xu-zhong,WANG Xiao-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5,China)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bee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Chinese language planning an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is field.However,as a vital aspect in language planning,foreign language planning has been in a state of being neglected,which results from the facts that the related managing departments have attached less importance to it;the 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ers have been in contempt for it;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ers have ignored it.These overlooking attitudes towards foreign language planning definitely give rise to some problem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ing in China.As society moves forward and time goes on,it is imperative to implement foreign language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atus planning and corpus planning in a scientific way so as to ens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al life.
language planning;foreign language factor;deficiency;countermeasures
H002
A
1001-6201(2011)02-0128-04
[责任编辑:张树武]
2010-12-27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中心“中国外语教育基金”
张绪忠(1970-),男,山东新泰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晓辉(1972-),女,吉林舒兰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