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文化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汪玢玲教授新著《东北虎文化》评鉴

2011-08-15 00:50:26刘东亮
关键词:汪先生东北虎文化

刘东亮

中国虎文化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汪玢玲教授新著《东北虎文化》评鉴

刘东亮

在分析汪玢玲先生开创中国虎文化学的基础上,评鉴了她的新书《东北虎文化》。指出《东北虎文化》与中国虎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和发展,对龙腾虎跃、虎虎有生气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深刻的阐释与播扬;提示了虎文化的精髓,探索了自然中的人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部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对未来自然生命合理保护都会产生重大作用的书;对东北文化,特别是长白山议论旨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从美学和哲学的高度,赞美、评价东北虎,充分进行了虎文化的审美。

中国虎文化;东北文化;开拓;创新

在21世纪第一个虎年,被誉为 “中国虎文化研究开拓者”的86岁高龄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汪玢玲先生,继“中国虎文化第一书”《中国虎文化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及《中国虎文化》(中华书局,2007)之后,出版了她的新作第3本虎书——《东北虎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为悠悠万年的中国虎文化又添上了重重的一笔。《东北虎文化》以动物学知识为信息,文化学史为框架,从文化考古篇、宗教民俗篇、文史艺术篇、传播养护篇等4个方面结构全书,并采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美学等综合研究方法,使之海纳百川,独显龙虎风格,闪耀出泱泱大国的中华文化民族特色。

汪玢玲教授1924年出生于辽宁北镇。抗日战争时期,她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投身抗日爱国学生运动,从东北辗转流亡到四川省三台县涪江之滨,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在名师荟萃的东北大学勤学苦读。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她有幸亲耳聆听陆侃如、冯沅君、赵纪彬、金景芳、叶丁易、董每戡、姚雪垠、佘雪曼等诸位名师的教诲,学习继承了“知行合一”、“经世济民”的中国学术传统和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为她后来形成“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学术风格奠定了深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汪玢玲师从我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第一届民间文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毕业后,执教于东北师范大学,专攻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汪玢玲是我国当代第一位民俗学女教授,我国民俗学复兴的先驱者之一。凭借《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和《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中国虎文化》、《中国婚姻史》、《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这“一文四书”,奠定了自己在民俗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以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引领了民俗研究的一代新风[1]71。她卓有成效,著述颇丰,2008年末,获得了吉林省第九届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1986—2010年,即她62—86岁期间,虽已到了离休年龄,她却“烈士暮年,壮心未己”,进行了艰苦卓绝,历时24年的中国虎文化研究之旅,为创建中国虎文化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敏求、博览、深思、勤撰”是汪玢玲的治学方针和研究方法;“既遵循前辈学人的教导,又要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是她的治学和写作原则。她一门深入,锲而不舍,为学不渝,宠辱不惊,堪称一代典范、学林女杰[2]。

一、中国虎文化研究学的开拓

中国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历时弥久,从“虎伏羲”文化开始到龙虎文化根基的确立,已有万年的辉煌历史[3]。在北京山顶洞文化、河南濮阳西水坡文化,乃至《山海经》等诸多古籍、哀牢山彝族古历与《周易》卦象中都历历可数;它分布广泛,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诸民族中都有其遗存;它蕴含丰富,凡宗教、民俗、哲学、美学、文学、医学、天文、地理皆散发其气息;它表现多样,举地名、神话、传说、故事、音乐、舞蹈、小说、绘画、戏剧、谣谚、工艺品、服饰均无所不在。然而1987年,河南省濮阳出土的“天下第一龙虎墓”中的一对蚌制龙虎工艺品,在激发了研究龙文化热潮的同时,却没有人研究虎文化;在学术领域里,一度出现了有龙无虎,或重龙轻虎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汪先生“敏求”钻研,亲自到牛梁河等地进行野外调查,“博览”了大量中外古籍及当代文献。经过深入细致地究考证,汪玢玲认为,与“龙文化”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相比,“虎文化”的应有地位长期以来被忽视。其实,“虎崇拜”应早于“龙崇拜”,因为虎图腾取材于原生动物,是早在原始社会狩猎时期就出现的;而“龙”则由几种动物的形象综合而成,是在农业社会中兴起的。在“深思”之后,汪先生应对研究龙图腾有八千年历史的热门著作《呼风唤雨龙八千》,写出著名论文《崇山耀武虎万年》,参加学术会议,开虎文化研究之先河。她认为虎文化比龙文化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些,不但出现的早,表现出的力量也大。老虎是世界上最美丽雄健的兽王,其山神、祖神、保护神的文化祖师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大魅力,而且它与龙文化互为纽带,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化,很能代表中华民族龙腾虎跃的文化气质。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入《伏羲时代的社会画卷》[4],填补了该书“天下第一虎”的空白。从此汪先生“勤撰”不止,作品颇丰。汪先生对虎文化的研究是从第1个虎年丙寅年(1986)开始的[5]513,从那时起,她不仅写了大量研究虎文化的文章,而且一口气写下了3本虎文化的书。

第2个虎年戊寅年(1998)出版《中国虎文化研究》,这是一部集中华民族虎文化研究成果大成的专著。它树立了一个学术研究的新方向,首创“中国虎文化学”[6],在中国文化学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2007年出版《中国虎文化》,则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层面,关注“虎文化”,使“虎文化”的研究渐成体系。这部充满爱国热情、反映中华悠久历史与我国虎文化史的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动物文化研究的一面旗帜”[7],很多成果都是开拓性的新说。

凭借着深厚的国学功力以及地方志知识底蕴,汪先生在这两部著作中,精心梳理钩沉中国虎文化的基本事实,仔细寻绎追溯虎文化之渊源,在学科上进行了生物学、考据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多维度攻坚;在资料上活用口头、文字、考古、正史、野史等多种证据深层次挖掘;在方法上采用历史的、比较的、考证的、审美的手法全方位阐述;在视野上由全球而中国、由汉族而少数民族,由远古到如今,作点、线、面关系的恰当处理。使中国虎文化随时间的推移逐层展开,依空间的布局错落有致,籍主体的分合呈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将中国虎文化的历史分成崇虎、伏虎、护虎三个阶段。作出了代表狩猎文化的虎文化产生于代表农业文化的龙文化之前的判断,揭示了虎文化尚武、阳刚的英雄主义本质。尤为可贵的,从民族学、文化学、易学的角度阐释了龙虎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从考古、天文、地理、岩画、信仰、医药、谣谚、剪纸、工艺品中寻绎出虎文化的精要所在。从而全面展示中国虎文化的内涵,系统厘定中国虎文化的源流,深刻揭示中国虎文化的精神,充分进行中国虎文化的审美;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创立中国虎文化学,开辟了新的学术天地。

二、《东北虎文化》的创新

第3个虎年庚寅年(2010),86高龄的汪先生又出版了《东北虎文化》。东北虎文化是中国虎文化的一个分支,既具有中国虎文化的共性,又独具东北地方文化特征;并与西伯利亚、朝鲜半岛虎文化一脉相承,与南北美洲虎文化遥相呼应。这部扛鼎之作亦有许多创新,表明汪先生卓有成效的开拓,使“中国虎文化学业已卓立于学林,且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8]。

《东北虎文化》与《中国虎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和发展,对龙腾虎跃、虎虎有生气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深刻地阐释与播扬。

首先,她从《周易》的虎象三卦(履卦、颐卦、革卦)中,发掘出虎文化思想的精髓[5]85-101,认为其中“大人虎变”等关于虎的论述,赞扬了虎具有革命性,这对传统文化是个重要发现。也就是说,在3000年前,周文王增补易卦爻辞时,已经写出虎文化中老虎的突然虎变——大人虎变,就是革命。变,不在于变不变脾气、脸色,而是说气候变了,随着严寒的到来,老虎的毛色变了,变得光辉灿烂,这就象征革命成功了。这一事实说明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变革、是革命,直至今天,它的政治内涵,仍然如此,它全面地反映了虎文化的革命价值!虎文化思想精髓的发现与剖析,给中国虎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与灵魂。可见汪玢玲在研究虎文化过程中是不断有所发现的。

其次,《东北虎文化》深刻探索了自然中的人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部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对未来自然生态合理保护都会产生重大作用的书。在《东北虎文化》一书中,汪玢玲采用了口述史、文化史和地域文学作品分析等方法,对“自然生命史”进行了有益探索,它“展示了自然生命史的绚丽和生动,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研文化史的规律与内涵”[9]。

她创造性地大胆选用俄国作家尼·巴伊科夫的两部描写东北虎的小说——《大王》和《牝虎》,作实事求是的文本分析。清朝末年,巴伊科夫以俄国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雇员的身份,来到长白山一带,长期的东北山林生活,使他成为出色的猎手和生物学家。他对东北虎自然生态的写实、对老赶山人佟礼高大形象的塑造,以及牝虎般女主人公传奇生活的描述,都栩栩如生,鲜活感人;写出了人的正直与奋斗,更提出了人虎关系合理解决的初步尝试;既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更具有独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蕴意。汪玢玲捕捉到该书的史学资料价值和生态学意义,并对其进行生动科学的文本分析,使她的著作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

再次,《东北虎文化》对东北文化,特别是长白山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汪玢玲把地域文化史纳入到东北虎文化研究中来,把闻名中外的东北虎及东北地区各民族原始遗存信仰的虎祭、虎神祇、虎文化,包括红山文化遗址的龙虎图腾崇拜、黑龙江畔的虎岩画、东北萨满教中的虎崇拜、东北的虎舞虎戏、东北虎传奇故事、东北虎小说、东北斗虎英雄故事、东北虎文化与中原虎文化的关系、东北虎崇拜对美洲印第安古文明的影响,以及东北虎文化在保护繁育东北虎中的作用,都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与演绎。填补了往昔东北虎文化书籍中只有残散口碑故事与传说介绍,而无深层次理论研究专著之空白。她颠覆了东北二人转中没有虎戏的旧说,经挖掘研究发现,不仅东北二人转中有虎戏,而且“东北人爱东北虎,东北话中虎也多”[5]274,虎字连连的东北话,是豪爽、诙谐的东北二人转语言的独特风格之一。这表明她对文学与文化有深层次地实质性地理解,这是她对东北地域“文史学”进行充分分析和分解后的理性选择,为研究地域文化和专题文化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为东北虎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0]。

最后,汪先生从美学和哲学的高度,赞美、评价东北虎,指出:“虎是美学的精灵,哲学的圣嗣”,充分进行了虎文化的审美,有其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在《东北虎文化》的封面和绪言,汪先生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虎的自然美[5]1,9;在东北虎小说、虎画等章节中也有虎的自然美的生动写实[5]322,323,421-447,不过这已经是文化虎的美了;在文化考古篇、宗教民俗篇,可以看到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对虎的崇拜、信仰,造就了虎的宗教美、灵魂美[5]55;在研读《周易》虎象三卦的第五章,则通过对自然虎和虎文化精髓的解析,让人们体会到哲学虎的美[5]98,99。

汪先生以女专家特有的细腻、执著,把丰厚的研究成果奉献给社会,为人们诠释了她哲人般的论断:“虎是美学的精灵,哲学的圣嗣”——这精灵穿越古今,横跨大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在自然的山林,美在人们的崇拜、信仰,乃至灵魂;是神圣哲学的伟大之子。她推波助澜,不仅对虎所处的自然生态进行描写,让人们看到美丽的自然虎已濒临绝境;更以对中国特有而丰富的悠悠虎文化的论说,唤起人们心灵中对文化虎的欣赏、赞美、留恋,从而激发起更加自觉的护虎热潮。

汪玢玲这位年近米寿的耄耋老人笔耕不辍,创造了“建立中国虎文化学”的奇迹:她接踵而至的3本虎书,创建了中国虎文化学,奠定了中国虎文化学的坚实基础,使如火如荼的中国龙文化学不再是“单批一线”[5]2,中国文坛正展现出龙腾虎跃、龙虎和合的祥瑞景象。她“当伺笔墨以终老”[5]514的奋斗精神,启迪后人,奖掖后学,令人敬佩不已!不愧有“学有建树,敢为人先”之誉,不失为第二代民俗文化优秀传人[1]72。

[1]过伟.汪玢玲民俗学研究的开拓精神及贡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黄祖坤.巾帼风采:第3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241-244.

[3]汪玢玲.中国虎文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汪玢玲.崇山耀武虎万年[A].张满飚.伏羲时代的社会画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93-415.

[5]汪玢玲.东北虎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6]谭达先.务实求新的权威性专著——评汪玢玲著《中国虎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3(3):280-281.

[7]马逸清.动物文化与文化动物[A].汪玢玲.中国虎文化:序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7:8-12.

[8]白庚胜.龙虎和合华夏魂——汪玢玲教授虎文化著作述评[J].云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0(4):161.

[9]曹保明.《东北虎文化》的独特价值[N].中国民族报,2010-09-10(11).

[10]周长庆.《东北虎文化》:为东北文化研究添奇葩立新标[N].吉林日报,2010-11-25(13).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树武]

Q958 G127

A

1001-6201(2011)02-0229-03

2010-12-12

猜你喜欢
汪先生东北虎文化
停车挡道影响他人出行,要负法律责任吗
新传奇(2022年47期)2023-01-09 12:15:31
保护野生东北虎,我们一直在行动
汽车与运动(2022年8期)2022-09-16 07:30:3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小汪先生与闫七爷
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东北虎,请你回家
寻踪汪曾祺
上海文学(2019年6期)2019-06-05 04:40:43
谁远谁近?
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