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杰
视点理论与日语语句研究
李素杰
对事物的着眼点和态度与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角度有关。同一种语言,不同的视点和看法通过语言表述时,便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日语是视点敏感的语言,主动句与被动句、移动趋向补助动词“てくる”与“ていく”、授受关系句等表达形式体现了话者的立场和倾向。视点与日语语言研究为语言类型学和言语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日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视点理论的深入探究,该理论框架下日语表达特点及汉日表达异同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视点理论;日语;语言类型学;言语行为
视点(point of view,view point,vantage point,perspective)作为专业术语,指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或对客观现象的总体描述,通俗地讲指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立场。对于同一事物,人们可有不同的视点,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看法。如一个实际形状是立方体的事物,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可能会出现六角形、正方形等不同的形状。通过视点的变化,可以发现事物不同的侧面,因而这一术语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心理学、绘画、摄影、叙事文学、电影等领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等都把视点纳入其研究领域,视点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心的一个话题。
对事物的着眼点和态度与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角度有关。同一种语言,不同的视点和看法通过语言表述时,便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日语是视点敏感的语言,主动句与被动句、移动趋向补助动词“てくる”与“ていく”、授受关系句等表达形式体现了发话者的立场和倾向。森田良行说:“无视说话者内心活动,语法、意义皆不存在”[1]。一般认为,最早将视点概念引入日语语言学领域的是日本学者大江三郎、久野暲及奥津敬一郎。本文将30余年的研究以时间为轴,列举每个阶段的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并对之进行分析,探讨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及其研究前景。
大江三郎是语言学视点研究初期的代表学者之一,他从视点的角度考察了日语的授受动词句、移动动词“いく”“くる”以及“売る”“買う”等对应的动词。不过大江并没有对视点这一概念具体定义,而是提出了“视线轴”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通过授受动词描写的授受行为中,当事人叙述时必定有一个置身其中主观观察描写对象的位置(即视线轴)。大江举例说视线轴也可以在第二人称:如“太郎さんが君にこの本をくれました。”句中的“视线轴”为“书的接受者”即“きみ”。“视线轴”的提出为授受表达及移动动词等的研究揭示了新的开端。
久野分析了日语和英语的被动句及授受关系表达,对于视点研究的贡献在于引入了“共感度”这一概念。将视点称之为“cameral angle”,将话者对于名词句指示对象x的自我认同感称为共感(エンパシーempathy,发话者对于语篇中的人或事物表现出主观倾向的行为),共感度用E(x)来表示,是介于0(客观中立立场时E=0)和1(完全倾向于某主人公或事物时E=1)之间的连续体。对于不同指示对象的共感程度决定了话者的视点。
佐伯胖将视点分为“视座”(观察对象时话者的位置)与“注视点”(从视座进行观察时注视的对象的侧面或属性)进行了考察,认为视座固定不动,而注视点可以移动。宫崎·上野也将视点分为两部分:“假想的自己”(成为他人,理解他人感受及与他人的共感)和“所见”(站在假想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到的事物)。通过这种“假想的自己”可以进入他人世界,把握其内心感受。两位学者将视点分为观察位置和观察对象两部分对视点概念进行了具体分析。
20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对视点的分析在二分法的基础上有了更详尽的论述。一方面,原口厚坚持佐伯胖的二分法,进行了话者视点下日德语之间移动动词“来·去”的比较研究。原口厚认为:在用语言表述空间移动时,不是对“移动”这一客观事实的复制,而是从话者自身的“视座”出发,将构成移动事态的诸多特定要素作为“注视点”进行考察和发出指令,即所谓“主观”选择和指示。茂吕、松木从“视点人物”、“视座”、“注视点”和“所见”四个方面对视点进行分析。茂吕关注儿童的写作问题,认为“视觉、知觉立场”是视点表达基本组成的第一特征。原氏和茂吕从微观角度对视点概念进行剖析,考察立场涉及语言实践领域。对于视点概念的剖析透视不能根本解决视点与语言关联问题,于是这一研究不再拘泥于视点与语言表达的内在审视,而转向语言类型学,从宏观角度考察日语语言特点及日语与英语、日语与汉语的异同。
如上所述,视点与日语语言研究初期主要从某个术语,如“视线轴”、“共感度”等将视点这一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的术语引入语言学;此后开始了视点组成结构的具体分析,分成两部分或四部分;其后内部透视转向视点与语言类型的宏观把握,回归到最初的日汉、日英比较,不过这种类型学的比较已高出基于纯粹某种语言现象的对比,为对比语言学提供了新思路。关于视点研究的前景,笔者认为:一是基于视点传统研究的多语言之间的比较;一是视点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融合。
森田比较了日语与英语思维方式的不同,认为日语的表达像蛇一样可以随机改变前进方向,通过说话者的视点观察事物。与此相对,英语就像鸟从高空俯瞰一样,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观察事物。金谷的“虫、神”视点与森田的“蛇、鸟”视点表面看来极为相似。金谷认为:英语是“神视点”(鸟视点),从远处观察并使之语言化的语言,日语是“虫视点”(蛇视点),位于使之语言化的状况之内。值得一提的是:森田的“蛇鸟说”与金谷的“虫神说”喻体接近,而得出的结论却不同。森田的“蛇视点”强调了“话者中心”,即叙说者的固定不变,而金谷的“虫视点”强调了视线的移动。
此后,关于视点固定型语言与移动型语言的考察,视点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研究的理论构建逐渐形成。诹访春雄认为:理论飞跃和话题转变是视点移动型的日语的一个特征。日本人不适合将视点固定在高而广的位置上统辖全局撰写长篇小说,而是视点在较低处移动,这跟注重部分构建而不注重整体构想的日本文化特质相关联。其根本可以追究到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一神教文化注重整体的结构和秩序,而多神教文化重视部分。诚然,日本文化内在理念倾向于多文化共生,这也是日本文化初期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国际化倾向的具体体现之一,意味着一种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森山新是主张日语视点固定型的学者,认为英语是客观把握型的语言,谈话参与者中包括发话者时,极易将视点置于发话者,其他参与者平等对待,视点并不固定。日语是主观把握型的语言,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视点是固定的[2]。彭广陆则在假定日语为视点固定型语言、汉语为视点移动型语言的前提之下,从类型学的角度对主观性形容词谓语句、移动句、语态、授受句、动词的概念结构、结果表达方式、称呼语、主语省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证,全面分析了中日语言基于类型学上的差异。
关于日语属于视点固定型语言、还是移动型语言的研究至今尚无定论。认为日语属于视点固定型的学者有:森田良行、甘露统子、森山新、久野暲等;认为日语属于视点移动型语言的有:金谷武洋、诹访春雄等。视点移动型与固定型的分歧,也反映了视点概念的模糊性,视点理论有待于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固定,指的是视点人物即视座的单一化,即视线的发出点是相对固定的,而视线会随着描写逐渐展开。正如森田的“话者视点”与“蛇的视点”的分析,“话者视点”意味着日语的叙述以发话者为中心展开,“蛇的视点”表明了视线的不断移动。归根到底,对于同一语言现象描述的不一致也是由于观察视点的差异,与时间、空间中的个人认知不无关联。基于日语与汉语叙事结构(如日语人称代词、日语被动表达的视点制约)等的考察,笔者倾向于日语视点固定型一说,尚有待于更为深入地理论探究和实例论证。
随着视点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定义也由最初的“视线轴”上升到心理认知的理论层次,强调了心理认知因素在该研究领域的至关重要作用。如以下几位学者的定义皆明确了视点与心理认知的相互关联。“语言行为中话者(笔者)描述某一事件时自身所在的空间、时间及心理位置”;“对于将要描述的事态或状况,话者将以何种观点进行观察、把握和解释的语言主体的认知作用的一个侧面”;“视点是表现在词、词组、句子、语篇等不同的语言单位上的语言主体(命名者、说话者、叙事者)对于事态的把握方式。具体而言,视点是语言主体的一种心理操作——对于某个事态、谁在观察、观察到的是哪个部分、如何进行观察,这些不同均反映在语言形式上”[3]。
视点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视点角度解释语言特定表达方式存在的合理性。如视点与日语授受关系表达的研究表明:“くれる”的视点在接受方,“やる”的视点在主语,“もらう”的视点在主语、接受者。只有遵循视点制约,句子表达才会合理。上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提出了“空间语法”概念,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强调话者自身的把握方式、概念化在语法语义研究中的重要性,可以说与视点研究的切入不谋而合。认知语言学直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描写,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语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认知问题。视点与认知语言学参照点的异同,视点与“图形与背景”的关联等,认知语言学反映了这样一种语言现象:话者对于对象的认知,是选择性的将视点投影的过程。视点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是笔者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
视点与日语语言研究为语言类型学和言语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日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综述30年来视点与日语语言表达方式的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基本达成共识:首先,日语表达以话者为中心。当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时,视点在第一人称,以“我”为中心来观察世界。被动语态、授受表达、双向动词(結婚する 離縁する 会う)以发话者本人为中心,语篇表达中体现为主人公中心视点。其次,会话或语篇中有远近关系不同的人物时,视点位置由语言外信息(如文脉、亲疏感等)来决定,选取与自己较近的立场。再次,日语句子表达视点往往在主语,句子表达方式需与发话者的视点、移情作用、移情度保持一致,因而被动语态的频繁使用成为日语表达方式的特点之一。视点理论的深入探究,该理论框架下日语表达特点及汉日表达异同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森田良行.話者の視点がつくる日本語[M].ひつじ書房,2006:265.
[2]森山新.視点についての認知言語学的視察[R].認知言語学的観点を生かした日本語教授法教材開発研究——一年次報告書,2006:17.
[3]彭广陆.基于类型学的日汉语言比较——视点固定型语言与视点移动型语言[R].中国日语语言学网,2008.http://www.nihongogaku.com/news/2008/3/859owjpknc.asp.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树武]
H03;H04
A
1001-6201(2011)02-0222-03
201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