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口语词杂释

2011-08-15 00:43潘志刚
关键词:心虚冷气虚心

潘志刚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拍案惊奇》口语词杂释

潘志刚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拍案惊奇》是明代凌蒙初编著的一部话本小说,该作品口语性很强,里面包含了许多明代的口语词汇,这些词有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有的意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选择了若干口语词如象意、虚心冷气、虚心病、冲心、对科等进行了解释,以求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所裨益。

《拍案惊奇》;口语词;口语词汇考释

《拍案惊奇》是明代凌濛初编著的一部话本小说,由于话本小说是为市民阶层创作的作品,因此作者一般采用当时的口语,文言色彩很弱。这样,话本小说对研究当时的语言就是很有价值的。从《拍案惊奇》中可以看出明代通行的许多口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有些词的义项到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保留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目前学界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词语考释的成果颇多,各种有关近代汉语词汇的辞书亦有不少,但是此时期的口语词汇仍然有一些是没有受到关注或者前人释义有误的。本文挑选《拍案惊奇》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口语词试加考释,以利于深化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象意

赵六老供给儿媳,惟恐有甚不到处,反十分小小;儿媳两个,到嫌长嫌短的不象意。(拍案惊奇·卷十三)

张善友虽是平日不象意他的,而今自念两儿皆死,妈妈亦亡,单单剩得老身,怎由得不苦痛哀切?(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象意”是明清时的常用词,也是此时期特有的口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满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见使用。“象意”在此时期的白话文献中作动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也可带宾语,其他明清白话小说也可见很多用例,如:搬去新居不象意,又与他算计改造、置买木石落他的。造得象样,手中又缺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千户见说自实到来,心里已有几分不象意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略略的饭不象意,打一声号,哄的散去。不曾日头下山,大家歇手住工。(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一回)《汉语大词典》(下文简称《大词典》)解释了“象意”一词,但只有一个义项,忽略了近代汉语中“象意”的常用义:

“六书”之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参见“会意”。[1]21

我们认为《大词典》既然有“象意”这个词条,就应增加明清时代口语中“象意”的这个常用义项。

虚心冷气

老身虚心冷气,看他眉头眼后,常是不中意,受他凌辱的。(拍案惊奇·卷三)

六老听了这一番话,眼泪汪汪,无言可答,虚心冷气的道:“王兄见教极是,容老夫和这逆子计议便了。王兄暂请回步,来早定当报命。”(拍案惊奇·卷十三)

此词不见于《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此词,解释作“虚情假意”,举了一个例证:(水浒传·第四十五回)那和尚虚心冷气,动问道:“大郎贵乡何处,高姓大名?”[2]900《宋元语言词典》也收录了此词,举了两个例证:1、《庄周梦》三折:“竹旦云:‘上圣,我可是初犯!’末云:‘全是你的不是,你虚心冷气空僝愁,这罪犯怎肯干休!”2、《水浒传》第四十五回:“那和尚虚心冷气,动问道:‘大郎贵乡何处,高姓大名?’”[3]820我们认为两词典释义欠准确,“虚心冷气”在所举书证中并不是“虚情假意”的意思。且看两词典所举《水浒传》中的“虚心冷气”出现的上下文:

那和尚一头接茶,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人道色胆如天,却不妨石秀在布帘里张见。……石秀此时,已有三分在意了。便揭起布帘,走将出来。那和尚放下茶盏,便道“大郎请坐。”这妇人便插口道:“这个叔叔,便是拙夫新认义的兄弟。”那和尚虚心冷气,动问道:“大郎贵乡何处,高姓大名?”

这里的“虚心冷气”很显然是说和尚裴如海和杨雄妻子潘巧云调情时被石秀识破,和尚心虚,便想和石秀套近乎,借故掩饰过去,因此“虚心冷气”解释为“虚情假意”不合文意,实宜理解为“心虚不安”。而《宋元语言词典》举的第二个例子中的“虚心冷气”同样应理解为“心虚不安”的意思,且看此词出现的语境:

(竹旦云)上圣,我可是初犯。(末云)全是你的不是。(唱)

【呆骨朵】你虚心冷气空僝愁,这罪犯怎肯干休?辱没杀竹林七贤,怎见的岁寒三友?娥皇泪君空洒,孟宗笋谁能勾?你无有化龙栖凤的心,今日要生枝上接头。

“竹”仙女(竹旦)由于没有完成太白金星(末)交给她的使命而受到斥责,并提出自己是初犯请求原谅,太白金星认为“全是你的不是”,并用唱词告诫她不要心虚胆怯地进行辨解埋怨,她所犯下的错误天庭是不会轻易饶恕的。同样,上文《拍案惊奇》两个例子中的“虚心冷气”如果理解为“虚情假意”,也是完全不合文意的。我们且联系“虚心冷气”所处的上下文来看:

举子高声道:“妈妈,小生是失路借宿的。”那老婆子道:“官人,不方便,老身做不得主。”听他言词中间,带些凄惨。举子有些疑心,便问道:“你家男人多在那里去了?如何独自一个在这里?”老婆子道:“老身是个老寡妇,夫亡多年,只有一子,在外做商人去了。”举子道:“可有媳妇?”老婆子蹙着眉头道:“是有一个媳妇,赛得过男子,尽挣得家住。只是一身大气力,雄悍异常。且是气性粗急,一句差池,经不得一指头,擦着便倒。老身虚心冷气,看他眉头眼后,常是不中意,受他凌辱的。所以官人借宿,老身不敢做主。”说罢,泪如雨下。

可见,这里的虚心冷气宜理解为“心虚胆怯”。第二个例子的上文是说赵六老因为过分宠爱独子,把家产耗光了,还欠了别人不少债务,如今保人上门讨债,赵六老从他儿子那儿拿不到钱,无计可施,只得央求保人宽限一天,自己再去求他的儿子,来日再给保人回话。因此,这里的“虚心冷气”也不是“虚情假意”的意思,应理解为“因愧疚而感到心虚不安”。

因此,从以上这些例句可以看出,“虚心冷气”在近代汉语的常用义是“因胆怯或愧疚而感到心虚不安”,是一个形容词,在近代汉语里主要作谓语,也可作定语。但同时我们在元杂剧里还发现一例“虚心冷气”,和上文所论述的“虚心冷气”意义不同,语法功能也不一样:

【梁州第七】俺娘呵,则是个吃人脑的风流太岁,剥人皮的娘子丧门。油头粉面敲人棍,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娘使尽虚心冷气,女着些带耍连真,总饶你便通天彻地的郎君,也不彀三朝五日遭瘟。(元曲选·曲江池)

这是写妓院中的鸨母使出各种手段榨取这些年轻的官家富商子弟的钱财,因此“虚心冷气”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虚情假意”的意思,是名词,在“娘使尽虚心冷气”这个句子中作宾语。由此可见,近代汉语中的“虚心冷气”实际有两个意义,收入词典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列“虚心冷气”一个词条,列出上面的两个义项;二是把这两个不同意义的“虚心冷气”看成同形异义的两个词,分别加以解释。但根据近代汉语语料看,第二种意义的“虚心冷气”仅元杂剧中一见,因此以第一种方式编写“虚心冷气”这个词条比较适宜。

虚心病

那应捕只是见他们行迹跷蹊,故把言语吓着,其实不知甚么根由。怎当得虚心病的,露出马脚来。(拍案惊奇·卷二)

“虚心病”是指心虚的样子,这个词在明清小说中使用极其灵活,可以作形容词,比如:王生是虚心病的,慌了手脚,跑进房中与刘氏说知。(拍案惊奇·卷十一)少卿虚心病,原有些怕见他的,亦且出于不意,不觉惊惶失措。(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也可作动词使用,比如:谁知道无心人对着有心人,那婆子自做了这些话把,被媳妇每每冲着,虚心病了,自没意思却恐怕有甚风声吹在老子和儿子耳朵里,颠倒在老子面前搬斗。(拍案惊奇·卷二十)还可作名词,比如:寺僧见个官带了哨兵,绝早来到,虚心病发,个个面如土色,慌慌张张,却是出其不意,躲避不及。(拍案惊奇·卷二十四)奶子看了簪,虚心病发,晓得是儿子做出来,惊得面如土色,心头丕丕价跳,口里支吾道:“敢是遗失在路旁,那个拾得的?”(拍案惊奇·卷三十六)这个词现代汉语中已不见使用,《大词典》亦未收。

冲心

灿若听了“紧急家信”四字,一个冲心,忽思量着梦中言语,却似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拍案惊奇·卷十六)

知观见了,一个冲心,还了一礼,不讲话,竟去了。(拍案惊奇·卷十七)

《大词典》收了“冲心”这个词条,解释为“触动心境;动心。”书证是: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灿若听了‘紧急家信’四字,一个冲心,忽思量着梦中言语,却似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他又见了几个冲心的钱,这事才得了。”

“冲心”又可写作“忡心”,可作名词,前面加数量词修饰,表示产生的一种极端的心情,这种极端的心情可以是惊恐、心虚不安或狂喜。《大词典》的释义并不是十分准确。它是由短语凝固而成合成词的。作短语用法的“冲心”在明清小说中也可见到,意义和作合成词的“冲心”不一样。比如:阿巧回家,惊气冲心而殒。(警世通言·卷三十八)但作为合成词的“冲心”在近代白话文献中使用也不多。

对科

大姓问其来历详细,说得对科,果是松江富家,与大姓家有好些年谊的。(拍案惊奇·卷十八)

《大词典》收有“对路”一词,未收“对科”。“对科”和“对路”意义相近,都可理解为“正确”的意思。“对科”在元代已见使用,比如:(净)你不晓得,明医暗卜,问得明白了去,方才看脉也对科,下药也对病。(元南戏·幽闺记)我们认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主要是体现在语素“对”上,“科”无实际意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在近代汉语中,这样的“科”加在一些单音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构成合成词,还有“虚科、做科、瞧科”等词。如:我假意儿瞒,虚科儿喷,着这厮有家难奔。(元曲选·救风尘)《宋元语言词典》释“虚科”为“假情假意”[3]819。非是咱起风波,都是自己惹灾招祸。且看他这一番做科,那一番怎结末。(元曲选·气英布)《宋元语言词典》释“做科”为“做,办理,处理”[3]840。文若虚是个伶俐的人,看见来势,已此瞧科在眼里,晓得是个好主顾了。(拍案惊奇·卷一)“瞧科”即“看见、察觉”之意。

我们认为近代汉语中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加“科”构成的合成词,可能是受戏曲语言的影响产生的。我们知道元杂剧剧本中有演出提示,用以规定主要动作表演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把盏科”、“哭科”“醉科”“害羞科”。由于“科”在杂剧里是一个表示人物动作或表情形态的标记词,使用很频繁,渐渐地影响到剧作家在正文中的用词,他们往往也无意识地少量运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加“科”构成一个意义基本不变的复音词,一方面加强了韵律节奏感,另一方面因有大量类似的“X科”(X表示“科”前出现的动词或形容词)这样的提示语在戏剧作品中同现,也不会产生语意的误解。比如上面举的两个杂剧中的例子,其中“虚科”“做科”就不是舞台提示语,而是杂剧作家在写作时无意中类推而产生的复音词,“科”这个语素并没有实际意义。少量因这种方式产生的复音词也影响到明清白话小说的创作,因此在《拍案惊奇》中就出现了“对科”这样的复音词。但“科”毕竟不是汉语中典型的词缀,再加之元杂剧后来渐渐衰落,因此“X科”这样的词的产生也只能是短时期偶然的现象,在近代汉语中的运用也是极少的。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第十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2]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Z].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3]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语料引用书目:

《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水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幽闺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H134

A

1004-342(2011)05-71-03

2011-04-20

潘志刚(1974-),男,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心虚冷气虚心
“心虚”使人进步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七 “鸣天鼓”“治后心虚痛”导引法
[心虚]使人进步
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更进步
求知若渴 虚心若愚
呆奇的故事
虚心求上
运五/B型飞机冷气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措施
通用飞机冷气加油装置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