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

2011-08-15 00:49马贤永
关键词:就业率人才大学生

马贤永

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

马贤永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从课程体质、管理体制、学生素质入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的要求。

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模式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以至人才供需错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辅助,积极促进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激增,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断下降。据统计,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本科生就业率为61.3%,高职生就业率不到40%。2005年大学毕业生为338万,本科生就业率为70%,高职生就业率为40%。2006年大学毕业生为413万,本科就业率为77.6%,高职就业率为59.1%。和日益增长的就业人数相比,就业岗位的数量却在大幅下降。企业裁员,政府机构精简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率的下降。自从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由过去的精英式向大众式转变,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高校教育水平和高校学生的平均素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多数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也会挫伤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值,降低高校和家庭的积极性,对社会劳动力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确立正确的培养理念,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深入理解当前人才需求标准

要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实际角度出发,探索企业对人才的规划标准。总体来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缺乏职业道德的人才不能称之为称职的人才,会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2)具有认真细致和踏实稳重的工作态度。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其工作态度的决定因素。(3)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要求企业人才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牢固的能力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实践的要求。(4)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处事态度。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对人对事要始终保持宽容的态度。总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的综合性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把大学生培养成全方位、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以人为本,向新的教育思想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呈现出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应转变一概而论的教育观念,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对教育方法作出相应的转变,凸显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学习成长。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使大学生既能够全面发展,也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个性特长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三、适应就业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是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突出性,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局面。因此高校要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一)构建均衡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教学体系来完成,教学体系的本质是课程,因此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我国目前课程体系还存在以下弊端: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的指导作用。重视知识讲解,轻视能力训练。课程内容相对落后,和实际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课程改革,构建和经济发展相符合的课程结构,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就业。

(二)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标准来衡量学生成绩的管理制度。由于众多因素制约,很多高校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分制。为了使高校教育教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放宽对学制的限制。在规定标准学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完成学分后适当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放宽对学生转专业和转系的限制。开展校园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学分制的认可程度,实现资源共享。(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教师是决定课程开展的数量和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避免学生在专业和课程选取方面出现盲目性,保证知识构成和课程质量的顺利实现。(3)完善课程设置。实施学分制的关键是要有完善的课程设置,因此要积极进行课程研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课程体系。

(三)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对就业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质量。因此,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要从创新意识角度开拓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局面。(2)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传授和指导的结合,课上和课下的结合,要以增加学生课堂掌握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学习方式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四)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当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本质是实践能力的竞争,加强实践能力就成为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实践能力差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转变实践教学思想观念。一直以来,实践教学都是以从属角色出现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为实践教学设立专门的课程,并在配套设施上做好准备,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得到均衡发展。

2.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实践活动。学校要努力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高校学生社团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3.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训基地。设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参与实践,在浓厚的实践氛围中促进教学效果。校企合作的实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才培养方向的教学计划。

4.开展创业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创业教育进行。及时开展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理解实践的重要性。学校要定期为学生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规划指导,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学生进行创业交流探讨,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分析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

[1]田永坡.人力资本一般性和专有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张建奇,吴杏梅.走向历史深处: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再认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刘秀琼,邓英树.论政府、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各自的作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王永进.转型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5]白玉芳.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8.

G642.0

A

1673-1999(2011)06-0166-02

马贤永(1969-),男,江苏宿迁人,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0)就业处助理研究员。

2010-12-31

猜你喜欢
就业率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大学生之歌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