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合利
浅析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成因
宋合利
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方面的原因。这一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科学分析党的地位和任务变化以及党的现行具体制度中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成因,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自觉维护和严格遵守党的制度,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突破党的制度建设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原因
注重从制度上建设党,是邓小平建党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深入研究和探讨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成因,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自觉维护和严格遵守党的制度,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制度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对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曾作过简明扼要的概括,他指出:“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危害。陈独秀、王明、张国焘等人都是搞家长制的。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1]330
忽视党的制度建设,是我们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大缺陷。从党成立到遵义会议之前,党内生活总的来说是不正常的,陈独秀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同时,在党内实行家长式的统治;王明左倾盲动主义统治我们党四年之久,是与破坏党内民主生活,实行个人专断分不开的;张国焘为了达到分裂党和红军的目的,同样践踏党内民主与纪律,压制不同意见,实行家长式的独裁。他们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行为,都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的危害。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注重思想上政治上建党的同时,也注重组织上建党,并对党的制度建设问题作过一些重要的论述和探索。可以说,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党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功,我们党内的一些领导人开始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过分夸大个人主观意志的作用,以致“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步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增长”[1]330。以至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批评反冒进、1959年反“右倾”等接连不断的群众性政治斗争,使得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悲剧,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针对建国前后我们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致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1]333随后,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关于怎样才能避免和防止“文化大革命”这类历史悲剧重演时强调:“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1]348鉴于党的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把制度建设引入党的建设,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要走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法规、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党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制度建党的重要性,以至于忽视甚或破坏党的制度建设的情况在党内时有发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新的战略高度阐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首次把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变色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毛泽东同志曾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在实际上没有解决领导制度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变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重视。”[1]3331981 年,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又提出“制度是决定因素”。[1]308邓小平把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邓小平从历史教训中充分认识到执政党建设中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制度建党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了执政党,党所处的环境、地位以及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的领导武装斗争变成了领导经济建设,从过去的夺取政权变成了领导国家和管理社会。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新的考验。”首先是“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而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2]214其次,“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2]214“针对这种情况,党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为此,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2]215在报告中,邓小平还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严格执行党章,健全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建党的具体主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既为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邓小平认为,在环境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新时期,党要坚持自己的领导,首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而“要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更为紧迫的是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1]269,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1]332,强调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要突出制度建设。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1]327邓小平对党和国家现行具体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做了明确概括,他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327这些弊端之所以产生和长期存在,主要是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我们党缺少制度方面的建设。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 ”[1]332
如何消除这些弊端?邓小平认为,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又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但是,“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1]328邓小平特别强调,消除上述弊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改革来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1]333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制度建党的思想。
总之,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方面的原因。他提出的制度建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是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大发展,指导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不靠搞政治运动、群众运动,而靠建立和完善党的制度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方式的一次重大突破。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A849
A
1673-1999(2011)06-0010-02
宋合利(1967-),男,山东武城人,德州学院(山东德州253023)社科部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201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