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玲
新闻翻译中异质文化的传递
陈瑞玲
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途径。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新闻翻译负有传达信息和传递文化的双重任务。按照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根据新闻传播的任务和适应受众接受能力的要求,新闻翻译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带领读者“旅行外国”,体会“异国情调”。
新闻翻译;异质文化;“异国情调”;异化;归化
新闻总是生动活泼地反映着各地人们日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生事物不断产生,人们的生活也日趋丰富。看新闻是人们了解这个多元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域外新闻的传播涉及翻译。新闻翻译如何在快速传达信息的同时保持原文异质文化,满足新闻受众了解异域风情的需要,这不仅是译者,也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一个课题。在此方面,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异化翻译观,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启示。
韦努蒂在论述翻译时提出了一个术语“foreignization”,国内学界将其译为“异化”。 “foreignization”源自“foreign”。笔者以为用鲁迅的“异国情调”来翻译它也许更合适。韦努蒂的所谓异化翻译观,源自西方翻译学者施莱尔马赫。施莱尔马赫在谈及翻译的两种方法时说翻译有两种可能:译者要么尽可能让作者不动,把读者推到作者那里去;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不动,把作者推到读者那里去。韦努蒂发展了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在批判归化翻译的基础上指出:翻译读起来就应该像翻译,而不是本土的原创[1]。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包含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对原文的选择,即译什么;其二是语言形式的选择,即怎么译。在韦努蒂看来,不管是译什么还是怎么译,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产生一种异化的效果。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和旅行外国很相像,必须有异国情调[2]。其实,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和鲁迅的“直译”有很多相似之处[3]。新闻是读者了解世界的窗口,起着桥梁作用的新闻翻译要带领读者“旅行外国”,使其体会到“异国情调”。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大于其相同性。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来讲主要有四种:生存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宗教方面的差异及历史典故的差异(张建,2008)。英国是个岛国,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比如说某人喝水多而快,英语会用“drink like a fish”,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所以汉语会说 “牛饮”。文化生活习惯的不同会反映在语言上。汉语说“睡得晚”,英语说“stay up late”。不能将“睡得晚”直译为“sleep late”,因为“sleep late”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指“睡觉睡到很晚”,意味着“起得晚”。宗教方面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汉语中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比如 “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而英语中则有很多与基督教相关的习语,比如“God help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 英语新闻中也常常涉及典故,而这些典故可能源自《圣经》或希腊神话。 比如“Achilles’ heel”表示致命的弱点,“a Pandora’s box”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等的根源。
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新闻事件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译者没有一定的文化意识,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新闻的受众与原媒体原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甚至误解。比如 “His speech was given a warm reception by the crowd”,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将之翻译为“他的讲话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话遭到了群众的强烈反对”。这是英语中的习语,属于反话正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与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内容。正如王佐良所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4]。因此在翻译新闻时,译者必须对文化差异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要特别注意文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要做到准确传达新闻信息,同时让读者体会到异域情调,对于译者来说,熟悉两种文化与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除此之外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如音译、音义混合、直译、直译加解释等。
音译就是根据英语新闻词汇的读音巧妙地译为合适的汉语对应词。目前已经有许多音译过来的词汇进入到汉语中,丰富了汉语词汇。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如 “迪斯科”(disco)、“比基尼”(bikini)、“黑客”(hacker)、“克隆”(clone)、“摩丝”(mousse)、“脱口秀”(talk show)等等。这些音译过来的词语,一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另一方面又洋味十足,深受人们的喜爱。电视节目“一周立波秀”深受年轻时尚观众的追捧,这固然和节目的内容有关,但其节目名称洋味十足也是其热播的原因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一段时间在中国译界掀起轩然大波的“不折腾”的英译“bu zheteng”,尽管这一译法引起了反对之声,但也有媒体在报道中说“bu zheteng”或许将成为英语当中的专属名词,而且据投票调查,赞成这一译法的人相当多。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异化翻译的可适用性。
当然,完全音译并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原词的意义,有时候可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其实,目前汉语中有许多外来语就是这样进入汉语中的,如jeep(吉普车)、jeans(牛仔裤)、jacket(夹克衫)、T-shirt(体恤衫)等等。今天看来这些词汇不再富有异域色彩,因为它们已经完成融入到汉语词汇中。但提到 “保龄球”(bowling)、“丁克族”(Dinks),“雅皮士”(yuppies)、“格莱美奖”(Grammy)、“厄尔尼诺现象”(EINino), 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其中浓郁的“异国情调”。因此,可以说异化翻译策略是外来语言进入目的语中的一条途径,不仅有利于目的语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多元文化世界的构建。
直译也是新闻英语翻译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直译即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考虑其形式。例如:将“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翻译为“信息高速公路”,“mad cow disease”翻译为“疯牛病”,“job-hopping”翻译为“跳槽”,“white collar”翻译为“白领”,“blue collar”翻译为“蓝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推广,目前有大量的网络文化词语出现在英语中,同样也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如cyberculture(网络文化),cybersource(网络资源),cyber mania(网迷)。采用直译方法翻译过来的译文言简意赅,一旦为读者所理解,则容易深入人心,便于传播。
新闻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属于彼得·纽马克阐述的信息型文本。在新闻翻译时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注意读者反应及信息的可接受性。对于非母语的读者来说,阅读外国新闻是有一定的文化障碍的。要减轻阅读中的负担和障碍,适当的解释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The Christmas decision to send troops into Panama has gone down well at home.A Newsweek poll found that 80%of Americans approved of the invasion,Among Democrats,normally suspicious of Republican Rambolism,74%did so.” 译文:“圣诞节做出的巴拿马发兵的决定在国内颇受拥护。《新闻周刊》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80%的美国人赞成入侵。通常对共和党的兰博式的好战精神持怀疑态度的民主党人中也有74%赞成此举。”对于原文中的文化负载“Rambolism”,译文采用了直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直译“兰博”这一英语电影中的人物,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又增加了“好战精神”作解释,满足了读者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从总体效果上讲,译文保留了异质文化,产生了异化的效果,能够让读者体会到异国情调,符合韦努蒂所提倡的异化翻译。类似的例子还有Grammy(格莱美奖),EINino(厄尔尼诺现象)。
新闻翻译在具有一般翻译的性质特征之外,还要尤其注重传播效果,也就是要通俗易懂。这似乎和异化的翻译观是相悖的,其实不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包含两个方面的考虑,即译什么和怎么译。这两方面中只要有一个方面是异化的,就算是“异化实践”了。只要译者对待外来文本和外国文化是持尊重的态度,从整体效果上看是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就是异化的翻译了。如果因译文一味追求异化的效果,不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那么通过翻译让读者了解异域情调的目标也无从谈起了。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认为属于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实也是通往异化翻译的一种手段,一种间接的手段。关于这一点,韦努蒂在接受国内学者郭建忠的采访时就作了专门的阐述。在他看来,归化和异化不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异化翻译也是归化,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并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5]。所以,为了达到总体上异化的效果,有时候适度的归化也是必要的。例如:“Themassive outpouring of public griefmade the Windsors sit up and take notice.‘The amazingwave of emotion over her death got through to them that their world has had to change’,says Houston.”译文:“事实上,公众迸发了对戴安娜王妃巨大的哀悼,这终于引起了英国王室的注意。休斯顿说:‘公众的感情强烈迸发,让他们(王室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世界也应该改变一下了。’”[6]在这篇新闻报道中,译者增加“戴安娜王妃”“王室成员们”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对文中“Windsors”这一文化负载词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省略了原文的文化信息,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捕捉这条新闻所传达的主要信息。“Windsor”直译应为“温莎城堡”,是英国皇室的所在地。从选材上看,这篇新闻报道内容是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在英国所引起的反响,消息本身就十分富于异国情调。所以根据韦努蒂的理论,这应该属于异化的翻译。译者在语言选择方面所采用的归化策略还是服务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极具西方色彩的新闻事件。
新闻翻译目的是要让读者了解外面的世界,体验异域风情。从事新闻翻译的译者不仅需要掌握两门语言,还需要了解两种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策略将原文中的异质文化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归化和异化说到底是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不仅仅是对立的,而且应该是统一的。在具体运用中,需要译者讲究分寸。原则上应体现原文的民族色彩,再现源语的文化特征,但同时应考虑读者的可接受能力及译文所要达到的效果,该舍弃时则舍弃,从而使译文能够履行其信息性功能,以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得以实现。
[1]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王东风.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J].中国翻译,2008(2).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8(3).
[6]张健.新闻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编辑:米盛)
H 315.9
A
1673-1999(2011)07-0130-02
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科课题“新闻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研究”(2010-QN-138)成果之一。
陈瑞玲(1979-),女,河南许昌人,硕士,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01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