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峥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国外职业成熟度研究新趋向探析
张峥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本文总结了职业成熟度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国际背景中所面临理论和测量问题,并从理论概念、理论建构、测评方法三方面探析当今多元化国际背景下职业成熟度的研究趋向,以及对国内专业成熟度研究的启示。
国外;职业成熟度;研究趋向
我国对职业成熟度的研究已有十年之余,它已成为评估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核心指标,也是职业指导中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但是我国职业成熟度的本土化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职业成熟度的研究缺乏实践性的干预研究、测量工具单一、研究结果的不能有效推广等。因此,国内的研究领域应根据当今时代文化特点,对国际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对本土化的研究进行前沿性引导。
上世纪50年代,Super首次提出职业成熟度的理论概念,自此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建构了相应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建构以上世纪中期稳定有序的工作状态为研究背景,当时职业研究的对象群体主要是西方社会的白种人、中产阶级、男性群体。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职业行为的总体发展状态,即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对应的不同的职业准备状态和水平。[1]职业成熟度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Crites(1978)的职业成熟问卷、Super(1981)的职业发展问卷以及以这两类问卷为基础的修订版本。
至今为止国外大部分职业成熟度及其测量的相关研究着眼于对职业成熟度理论建构体系的验证,同时也涉及到职业成熟度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这些相关变量以个体的内部因素变量为主。
早在1998年,Vondracek就提出这样的常识性问题“虽然职业发展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发展历程之中,只有在与职业成熟度理论产生时代历史背景相似的状况下做出的职业观察才有意义。”[2]因此,从文化群体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职业成熟度的实践研究忽视了研究对象所处的文化背景。Super本人也指出:“我知道在一些非洲和南亚国家,职业发展是关于是否与家庭意愿、家庭需要相匹配的问题。但是我们提出的职业发展的观点却不尽如此。”[3]在一次关于职业成熟度及其相关测量的跨文化应用的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指出建构等价不应该等同于语言等价。
研究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理论建构等价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大多国家在引用美国职业测量工具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测量标准化,量表和语言等价问题,建构等价仍处于次要地位。因此,职业成熟度面临着建构等价的挑战:从个体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多样性的视角来看,职业成熟度的理论建构体系是否符合所有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是否有等同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者对职业成熟度测量的理论前提假设提出质疑。首先是关于职业成熟度发展进程中年龄阶段的界定,理论假设中界定的职业成熟的特定年龄阶段与一些文化中正式认可的成熟年龄并不相符,一些社会文化并不认为青年人在此年龄之前应该去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其次是以西方社会为基础的职业理论概念在其他社会中运用能够达到语言等价效果的质疑,一些文化中没有合适的语言去描述理论建构或者存在几种对理论建构具有不同意义的语言描述。第三个有争议的假设是通过主观意向和计划、个体成就,整体自足能力等价值维度能对职业成熟度进行有效测量。从个人主义的视角对职业成熟度进行测量,但这种测量运用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合适。即当把个人主义和自主作为核心因素去定义职业成熟度时,许多文化提倡的却是集体主义和相互依存的理念,亚洲和北非的大部分个体从集体主义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定义。
不同文化群体中职业成熟度的测量效度能否达到一致。至今没有足够的测量证据对其进行验证。大部分研究认为测量中对个体相对独立的发展特点的界定过于单维化,并不适合集体主义群体中所常见的个体间的相互依存性。
集体主义中自我概念的核心源自于自我的外在表现特征,这意味着个体职业决策过程更易受其他重要个体的影响,它的形成更多取决于外控因素,而不是内控因素,这会导致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测量会取得较低的成绩。Hardinetal(2001)认为个体间的高相互依存性不应该被视为内部缺陷,把对个体职业身份的定位植根于个体的家庭和社区可以做为某种文化背景下个体职业成熟度发展良好的象征,集体主义中职业决策制定特点也许代表的是职业成熟水平而不是发展滞后。同时,一些研究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也许存在西方的职业测量中所没提及的额外发展任务。
显而易见,职业成熟度的理论建构体系如何发展才能与当今多元化的时代步伐保持一致?针对这一问题,国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职业成熟度理论发展的新趋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简而言之,当今职业心理学所面临的是适用性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职业成熟度这一概念能否合理表述个体职业的动态发展的质疑。Super(1984)曾提出应对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职业发展的影响做出正确认识,把职业成熟度理论重新建构为职业适应度理论,考虑到现今在职业成熟度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对职业成熟度的概念进行替代性转换的提议是有一定意义的。[4]与职业成熟度相比,职业适应度更多关注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准备状态,职业适应度具有更为全面的理论现实意义,它提出个体应该为了适应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职业准备状态代表一种为了达到社会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变化进程,而不是规定限定时间范围内的某种行为的成熟。这一观点把个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主动调节过程融入理论构架,把不合理的发展特点进行摒弃。Savickas(2005)认为如果用职业适应度取代职业成熟度,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会具有更大的整合意义、更加趋于完整,Watson(2006)也对职业适应度在文化多样性的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论述,其中特别关注在多层次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对个体职业发展的重新建构。
对于职业成熟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理论建构等价的挑战,基于之前支持性的研究,研究者认为职业成熟度的理论建构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继续运用,但职业成熟度的理论体系需要重新进行建构或部分改进,可使测量结果从现今社会视角进行解释。
在职业成熟度理论建构的改进或重建的研究中,一些创新的理论观点有助在当今社会视角下于对职业成熟度进行重新定义,同时也有助于把背景因素融入其中。其中,Blustein和Noumair(1996)提出一种“嵌入式”建构视角,这种建构视角能够把职业心理学的建构嵌入广泛的文化背景,把社会、文化、历史、个体内部因素对职业的影响融合起来。这种“嵌入式”建构视角鼓励职业咨询师和研究者优先考虑个体职业发展中的相关文化因素,促使他们在理论建构的实践中把背景因素放入个体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准备度的核心地位,类似的模型主要为Vondracek(1986)提出的背景化发展模型和Patton(2006)的职业发展框架理论体系。[5]此外,在职业成熟度理论建构转换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先前的职业发展原则在职业成熟度理论重构中需要进行多大程度的保留,Patton(2001)认为Super所建议的核心发展准则需要整合于职业准备重新定位的过程中。
研究者在职业成熟度的测评问题上提出了较为一致的要求:对现存职业成熟度的测量进行修订,或者开发具有替代意义的测评形式。在现今的研究中研究者不再拘泥于简单的量化研究,研究者针对理论建构的改变对测量的内部项目进行重新建构,更多采用自模类比或者质性解释的职业成熟度测评方式,同时也有研究者应用个案进行研究。例如,Savickas(2002)提议用结构化访谈对职业适应度进行测量,他提出四个维度供职业咨询师分析来访者的职业适应度:职业显性、决策战略和职业控制、职业应对策略、问题解决技能、职业胜任感等。Watson(2006)指出,职业咨询师需要在来访者的现实背景中对职业测量的结果做出重新建构和评价,因为职业测量的建构本身处于有限的文化框架,如果这种文化框架与来访者的背景差异越大,就越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建构。
根据国外研究的新趋向,我国职业职业成熟度的研究应做出适应性的进展和变化:我们需要对职业理论结构进行深入探索,着眼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整合,对理论建构相应维度的进行替代或摒弃,以明确我国职业成熟度的理论建构的构成成分;研究角度不应局限于个体内部因素,要结合当代社会分工、职业分化、职业结构变迁等外部社会特点,对个体职业适应度进行探索研究,以期把个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主动调节过程融入理论构架;在入职青年和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需扩大职业成熟度的纵向研究范围,准确把握我国职业成熟度动态发展特点;至今我国还没有的统一的职业成熟度测量工具,需运用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建立常模,确定统一的测评维度和灵活的测评基准,提高测量工具的理论建构效度和各维度的整合判别效度;研究不能局限于量化研究,根据不同研究状况灵活选用研究方法,确保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研究范围需要从理论研究扩展到实践干预研究,注重研究结果在职业指导、职业咨询领域的运用,职业咨询者和指导的实践成果也要及时反馈于理论领域,以更好促使本土化理论建构的形成。
[1]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Vondracek,F.W.,&Reitzle,M.The viability of career maturity theory:A developmental-contextual perspective[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8(47):6–15.
[3]Watson,M.B.,Duarte,M.E.,&Glavin,K.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career assessment[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5(54):29–35
[4]Vondacek,F.W.,&Reitzle,M.O.The viabilityof career maturity theory:A development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8(47):6–15
[5]Blustein,D.L.,&Noumair,D.A.Self and identity in career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Counseling&Development,1996(74):433–441.
New Tendency on Foreign Career Maturity
ZHANGZheng
(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which career maturity faces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It also analyses the tendency of career maturity in these three aspects:concepts,constructs and methods.It gets some enlightenment for national career maturity
foreign;career maturity;tendency
C913
A
1009-2277(2011)01-0025-03
2011-01-16
张峥,武汉大学。
责任编校: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