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中的通借字

2011-08-15 00:42彭婷婷
文教资料 2011年36期
关键词:集韵本字同音

彭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励忠节钞》是敦煌写本类书中保存较为完整,卷号保存最多的一种。它是初唐统治者为实行尊圣崇儒的文教政策而编纂的书籍,借此宣扬儒家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该书以忠孝仁义、诚信礼智、尊贤尚能、勤学修身、齐家治国等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行为规范为宗旨。目前公布刊印的敦煌写本《励忠节钞》,共有S.1810、S.1441、S.5763、S.5615、P.3657、P.4059、P.4026、P.5033、P.2711、P.3871V、P.2980V、P.2549V、Дx.10698V、Дx.10838V等14个卷号,分为三十八个部类。此外,该书的用字情况及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也较为复杂,通借字、古今字、异体字、俗字、避讳字等均有大量出现。本文主要讨论《励忠节钞》中通借字的情况。

“通借字是由于音通而借用的字,一称通假字。古籍注解中,如某通某,某通作某,某为某之借字,某同某。某与某同,某一(亦、又)作某,某今作某,某音某,某读为某,某读与某同,某、某也,某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也,某犹某也,等等都是通借字的标识。”[1]

所以本文的通借字指的就是通假字,但是通借字除了有假借含义,还包含一个通用的概念。在敦煌文献中,字的替换、通用是很常见的现象。

《励忠节钞》中共出现通借字50组。下面从通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来简单阐述一下。

一、通借字与本字形成通借的原因

(一)同音通借

“同音通借字是指两个通借字的声母(又名声纽,即守温二十六字母)和韵部都相同的字。声母相同的字叫双声字。韵部相同的字叫叠韵字。同音字也就是双声兼叠韵的字。”[2]即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在《励忠节钞》的50组通借字例中,同音字通借的共有22组,又分为同音异形与同音近形通借两类。

1.同音异形

此种情况共计6组:

“已”通“以”;“人”通“仁”;“毕”通“必”;“率”通“帅”;“由”通“犹”;“籍”通“借”

在《励忠节钞》中的例子(以下简称“例”):丑父叹曰:“自今已后,若为臣忠于其主,以身代君死者,皆当如我今日之受戮也。”“已”与“以”均是“喻母,之部,上声。”

2.同音近形

此种情况共计16组:

(1)“盛”通“成”

(2)“错”通“措”

(3)“德”通“得”

(4)“伏”通“服”

(5)“或”通“惑”

(6)“骨”通“滑”

(7)“返”通“反”

(8)“五”通“伍”

(9)“包”通“苞”

(10)“伎”通“技”

(11)“蜜”通“密”

(12)“刑”通“形”

(13)“洚”通“降”

(14)“列”通“烈”

(15)“尔”通“迩”

(16)“维、惟、唯”三字皆通

例:盛国之道,工为(无)伪事,农无遗力,士无隐行,官无失法,辟(譬)若设网者,引其网(纲)而万目张。

“盛”字,《艺文》同,《淮南子》作“成”,《释名·释言语》:“成,盛也。”《广韵·劲韵》:“盛音成。”是“盛”本或作“成”,均是“禅母,耕部,平声”,音同义近而古书中常通用。

夫君大臣者,智虑足以图国,忠贞足以伏人,公平足以怀众,温柔足以洽物;不诡诈以求进,不危人以自安;不蔽贤能,不耽荣禄,孜孜匪懈,如救溺人;行不忘君之恩,坐即思存国计,如此者,为忠臣之正体也。

“伏”字,引书作“服”,《广韵·宥韵》:“伏”音“服”,《集韵·德韵》:“伏或作服。”是“伏”与“服”音近义同而在古书中常通转。

刘向曰:“德行在身,必善誉于人。今若不修善于身,而求誉于人,不亦或乎?”

“或”,《别雅》卷5:“或乱,惑乱也,或通作惑。”《集韵·德韵》:“惑,通作或。”是“或”与“惑”通。

《礼》云:“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代(世),反行古之道,灾及其身。”

“反”字,S5615,校本作“返”,《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阮韵》:“返,还也,通作反。”《古今韵会举要·阮韵》同,是“返”与“反”通。

武侯曰:“夫贤者出言,能转祸为福;愚者出言,能构怨兴祸。能转祸为福者,其唯宋就乎!”

“唯”字,校本作“惟”,《古今韵会举要·支韵》:“唯,案《六经》:维、惟、唯三字皆通。”

(二)音近且形近通借

此种情况共计14组:

(1)“问”通“闻”

(2)“照”通“昭”

(3)“湊”通“奏”

(4)“智”通“知”

(5)“苛”通“荷”

(6)“邵”通“劭”

(7)“讼”通“诵”

(8)“属”通“嘱”

(9)“桀”通“傑”

(10)“汤”通“荡”

(11)“波”通“陂”

(12)“留、流、磂、硫”并通

(13)“汩”、“汨”、“淈”、“抇”四字互通

(14)“纵”与“从”,“从”与“踪”通

例:君子曰:“夫荷政猛于暴虎,今若使耶(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人(民),故不得而任。”

“荷”字,《家语》及《礼记》作“苛”,《集韵·歌韵》:“荷或作苛”,是“苛”与“荷”通。

孔子曰:“人为臣者,其犹土乎!种之即五谷生焉,掘之即甘泉出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多其功而不言,此乃忠臣之至道也。

“掘”字,引书或作“汩”、“抇”,《古今韵会举要·入声没韵》:“滑,《集韵》或作抇,通作淈,亦通汩。”又“汨,通作淈,《增韵》亦作滑,误。”据此可知,“汩”、“汨”、“淈”、“抇”四字互通。“汩”与“汨”古义相近,篆变为隶,形又相混,故古籍中互相通用。“掘”与“淈”因形近而误。

(三)义近或义通通借

此种情况共计7组:

(1)“举”通“誉”

(2)“拟”通“疑”

(3)“以”通“与”

(4)“不”通“弗”

(5)“止”通“已”

(6)“假”通“借”

(7)“功”、“工”、“红”三字互通

例:昔百里奚乞食于路,秦穆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齐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假宦于期,借举于左右也,皆由负才而身达。

“宦”、“举”、“才”三字,校本作“官”、“誉”、“财”,考“假宦”,《史记》作“借宦”,《汉书》、《文选》卷39作“素宦”,《新序·杂事》作“借宦”;“借举”,《史记》、《新序》作“假誉”,《汉书》、《文选》作“借誉”,“假”与“借”义近,“举”与“誉”音近而义通,故古书多通用。

《书》曰:“无稽之言勿听,不(弗)询之谋勿庸。”

“不”字,引书作“弗”,《玉篇·不部》:“不,弗也。”《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勿韵》:“弗亦作不。”是“不”与“弗”通。

汉景帝云:“雕文刻镂,伤农事;锦绣纂组,害女功。农事伤,饥之本;女工害,寒之源。饥寒并至,而能为理者,未之有也。”

“功”字,引书作“工”、“红”字,《别雅》卷1:“大红、小红,大功、小功也。《汉书·文帝纪》:‘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注:服虔曰:‘皆当言大功小功,布也。’晋灼曰:‘汉书例以红为功。’师古曰:‘红与功同。’”又“女红,女工也。《汉书·景帝纪》:‘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注:师古曰:‘红并读工。’”是“功”、“工”、“红”三字意同而互通。

(四)古今字通借

此种情况共计4组:

(1)“召”通“邵”

(2)“县”通“悬”

(3)“宓”通“密”

(4)“顷”通“倾”

例:邵信臣为南阳郡守,修渠耕田,合境富饶,人称之曰:“邵父”。

“邵信臣”,《汉书·循吏传》作“召信臣”,师古注曰:“召读作邵”。王先谦以为作“邵”是。《别雅》卷4:“邵公,召公也。按《广韵》云:‘召,同邵。’《释文》云:‘召、邵古字通用。’”是“召”与“邵”为古今字通用。

陈番(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独止一室,唯徐孺子来特设一榻,去则县(悬)之。

“县”字,据校本及引书作“悬”,《玉篇·県部》:“县,今俗作悬。”《广韵·先韵》:“悬,俗,今通用。”“县”与“悬”为古今字通用。

《吕氏春秋》曰:“密(宓)子贱治单父,弹琴不下堂,而单父自理(治)。”

“宓子贱”,《吕氏春秋》、《说苑》、《新序·杂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集解》同,《文选》卷24《诗丙·赠答二·赠河阳》注引《吕氏春秋》,《艺文》卷52《治政部上·善政》引《新序》作“密子贱”。《重修玉篇·宀部》:“宓,今作密。”《集韵·质韵》:“宓,或作密。”是“宓”与“密”为古今字通用。

齐倾(顷)公共晋战,为晋所败。

“顷”字,《史记正义》曰:“顷音倾。”《说文解字注·匕部》:“顷,头不正也。”段注云:“头不正从匕曰顷,引申为凡倾仄不正之称,今则倾行顷废,专为俄顷、顷亩之用矣。”是“顷”与“倾”为古今字通用。

二、通借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

《励忠节钞》中这50组通借字的对应关系为单通、互通、递通、并通等四种情况。

(一)单通

所谓“单通”就是指只能一方通借为另一方,而不能互通,即在“与”前的字能通“与”后的字,反之则不通。《励忠节钞》中单向通借的字共15组:

(1)“伏”与“服”通

(2)“顷”与“倾”通

(3)“或”与“惑”通

(4)“伎”与“技”通

(5)“返”与“反”通

(6)“照”与“昭”通

(7)“五”与“伍”通

(8)“包”与“苞”通

(9)“波”与“陂”通

(10)“率”与“帅”通

(11)“苛”与“荷”通

(12)“宓”与“密”通

(13)“召”与“邵”通

(14)“不”与“弗”通

(15)“骨”与“滑”通

(二)互通

所谓“互通”就是指通借字的双方或多方可以互相通借,即在“与”字前后的各方可以互相通借。互通按通借字的多少又分为双向互通、三字互通和四字互通。

1.《励忠节钞》中双向通借的字共30组:

(1)“问”与“闻”互通

(2)“已”与“以”互通

(3)“毕”与“必”互通

(4)“由”与“犹”互通

(5)“蜜”与“密”互通

(6)“为”与“谓”互通

(7)“刑”与“形”互通

(8)“人”与“仁”互通

(9)“有”与“又”互通

(10)“德”与“得”互通

(11)“湊”与“奏”互通

(12)“假”与“借”互通

(13)“举”与“誉”互通

(14)“拟”与“疑”互通

(15)“智”与“知”互通

(16)“上”与“尚”互通

(17)“洚”与“降”互通

(18)“错”与“措”互通

(19)“止”与“已”互通

(20)“盛”与“成”互通

(21)“列”与“烈”互通

(22)“属”与“嘱”互通

(23)“县”与“悬”互通

(24)“以”与“与”互通

(25)“籍”与“借”互通

(26)“汤”与“荡”互通

(27)“尔”与“迩”互通

(28)“邵”与“劭”互通

(29)“桀”与“傑”互通

(30)“讼”与“诵”互通

2.《励忠节钞》中三字通借的共3组:

(1)“功”、“工”、“红”三字互通

(2)“维、惟、唯”三字互通

(3)“密”、“蜜”、“宓”三字互通

3.《励忠节钞》中四字通借的只有1组:“汩”、“汨”、“淈”、“抇”四字互通

(三)递通

所谓“递通”就是指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通借,第二个字与第三个字通借,这样传递下去的通借方式。

《励忠节钞》中递相通用的字只有2组:“已”通“以”,“以”通“与”

“纵”与“从”通,“从”与“踪”通

(四)并通

所谓“并通”就是指两个或多个字并列存在,同时与另一个字通借。即“与”的一方为多个字并存,跟“与”另一方的一个字通借。

《励忠节钞》中并列通用的字只有1组:

“留、流、磂”与“硫”并通

三、结语

《励忠节钞》可能是唐宋时期流传的,那时俗字已经产生与流行,所以也会出现传抄致误、编者或抄刻者删改两个方面的情况。因而就会有在传抄过程中因形近、音近、上下相涉、脱文、衍文、字句错乱而造成的文字方面的错误;还有编者可能因节略其辞、改用含意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改用含意更为准确的词句、因对原文的理解不同而加以删改、把两种原本无关的内容牵合为一。所以研究其用字情况,包括对俗字、通借字、古今字、避讳字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本文仅仅是从通借字角度对其进行了简单整理与分析,以期达到管中窥豹的作用,今后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讨研究。

[1][2]郑权中.通借字萃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3,36.

猜你喜欢
集韵本字同音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同音》二字格探析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通假字
English Jokes: Homony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