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发强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
略论徽派版画的题材及其艺术特色
胡发强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
徽派版画是我国版画史上的一朵奇葩,以反映宗教神话、山水风光、戏曲小说、墨谱等为主要表现题材。受到徽商影响的徽派版画在万历时期达到创作顶峰。在创作技法中,工丽纤巧和注重线描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徽派版画;题材;特色
徽州,地处皖南地区,以歙县为首,明清时期设府于此,下辖今皖南的休宁、祁门、绩溪、黟县、旌德及赣东北的婺源诸地。徽州曾名新安郡,故徽派亦称新安派。
徽州自明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八大刻书中心之一。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它在徽州地区特定的经济环境、意识形态和民俗文化背景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和流传下来,具有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内涵。按照周芜先生在《中国版画史图录》中的划分,“徽派版画有两个含义:广义地说,凡是徽州人(包括书坊主人、画家、刻工及印刷者)从事刻印版画书籍的都算徽派版画;狭义地说,是指在徽州本土上刻印的版画书籍,才算徽州版画。”[1]限于篇幅,本文拟从徽派版画的题材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徽派版画起源于中唐,成长于宋元时期,明代初年初具规模,万历时渐至成熟。正如明人谢肇所评:“宋时刻本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今杭州不足称矣,金陵、新安、吴兴这地剞劂之精者,不下宋本”[2]。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石山房笔丛·甲部》中说:“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3]徽派版画以丰富的题材,白描手法的造型和富丽精工的画面,来表现美好的生活和事物,鲜明地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因而受到世人的欢迎。现存最早的徽派版画是元末明初绩溪石氏家刻本《武威石氏源流世家朝代忠良报功图》。概括来说,徽派版画的题材主要有宗教神话、戏曲小说、墨谱以及天文地理等日常生活类。
(一)宗教神话类。宗教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从中国发明印刷术开始起,直至二十世纪止,在印刷术进步的悠久历史中,无论何种语言或在任何国家,其最初的印刷,几乎无不和神圣经典或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神圣艺术有关。中国最早的印刷,即为佛经和佛教图像。”[4]早期的徽派版画也以宗教题材居多。如安徽无为县宋塔出土木纹纸印制的《陀罗尼经》卷首刻印的《礼佛图》、屯溪造纸厂发现明以前刻印的单幅《竹林观音》、徽州齐云山发现的明洪武八年道经首页刻印的扉画等等。这些宗教版画表现手法大多古拙粗犷、庄重呆板。随着徽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市民文化的活跃,为了适应群众的审美爱好,徽派宗教版画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了较大的转变。据周芜先生介绍,始刻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的《程氏墨苑·缁黄》中,共收版画56幅,有佛教版画30幅[1]。以《程氏墨苑·缁黄》中“维摩说法”图为例,图中维摩居士盘坐在山脚下小河旁的一块石头上,面对三十个形态各异的信徒说法,布局参差错落,四周映衬着云彩、高山、流水、树木、花草,无论是老妪、小孩、士大夫或是僧人都表情生动、衣纹明晰,“洋溢着一片人间气氛。作者是将佛教故事溶于自己的理解,用现实世界的情景去描绘佛的境地,人与佛更靠近了。”[5]
此外,出于市场因素考虑,徽州坊刻也大量刊刻、印刷了供民众过年祭祀用的纸马等祭祀用品。纸马也大多承袭了宗教版画古拙粗犷之风,构图生动,带有神话故事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二)戏曲、小说等通俗类。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级精神文化的需求彰显出来,他们的需求不同于统治阶级与士大夫阶层,因此出现了以戏曲、小说插图本、历史故事以及养生读物等为代表的通俗消遣读物。在浓厚的商业风气影响下,徽州坊刻更注重刊刻这些带有插图形式的戏曲、小说等。周芜先生在《中国版画史图录》一书中搜集了360幅徽派版画,其中版画数量最多的是戏曲(包括杂剧、声腔、传奇或称南戏)和通俗小说(包括传奇、话本、拟话本、小说,主要是白话小说)[1]。这类版画是徽派版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早期徽派戏曲、小说插图画面明晰,作风古朴,线条遒劲,民间气息浓郁。万历十年(1582)祁门高石山房郑氏刊刻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首开徽派戏曲插图的先河。插图为单面方式、双面或多面合页连式,共57幅插图。尽管以宗教内容为题材,但表现形式与前期宗教版画相比较而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文形式出现。就版画内容而言,作者的着眼点已与以前宗教类的版画明显不同,从注重主要人物描写转向侧重故事情节的安排。插图中,阎王判官、武士善女等各式人物,个个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后,徽派书籍插图画风逐渐从豪放泼辣开始转向工细纤巧。例如,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徽州玩虎轩黄一楷、黄一凤刻本《琵琶记》。在该插图中,刻工细柔典雅,线条从容委婉,人物神情刻绘丰富,动态多变。无论门窗、枕席、屏风,还是木石、花草、廊阶,都经过细心的雕琢,呈现出纤巧秀丽的风格。“南浦嘱别”图是该书众多插图之一,双面连页,场面美丽,有山有水,有情有景,有动有静,构图饱满,作者用不多的笔墨就勾勒出人物的离愁别绪。
(三)墨谱。徽州是明末版画雕刻的中心地区之一,同时其制墨业也闻名遐迩,唐代时就流传有“新安香墨”的传说。由于制墨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墨商在不断提高墨品质量的同时,还大力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出于广告宣传的目的,他们请名家为其创作墨谱,留下许多绘图精美、文学气息浓厚的版画艺术珍品[6]。
《程氏墨苑》、《方氏墨谱》、《方瑞生墨海》、《潘氏墨谱》被称为为明代万历间的四大墨谱,其中尤以《程氏墨苑》最为著名。始刻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程氏墨苑》,由墨商程大约出资编撰、丁云鹏绘稿、黄应道、黄应泰等人雕刻。该书是一本墨样集,共十二卷,以两卷为一大类,根据天地人、儒道释的次序,分为“玄工”、“舆图”、“人官”、“物华”、“儒藏”、“缁黄”六大类。其内容“包罗万有,精选苛择,时出奇想,有缩古画而小之的,有慕历史故事的,有写名山大川的,有叙神话故事的,有述仙佛奇踪的。”由于高薪聘请画家丁云鹏绘稿,黄应道等名刻工雕刻,刻印效果达到“人物故事,山水宫室,细纹密镂,栩然如真”的程度[7]。
(四)天文地理、风俗物产等日常生活类。明代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人文主义精神出现,市民需求开始彰显,人们要求自我享受,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受到人们的喜好。而这类书籍也成为徽派版画表现的题材内容之一。
例如,徽商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迫切需要掌握各地的地理资料,因此《明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江南绘图路程》等插图本为商旅行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如,一些山水风景版画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明天顺六年(1462),程孟刊刻的《黄山图经》是现今所能得见的刻黄山图最早的本子。插图为四面合页连式。图上标出黄山三十六峰,如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等。由此可见徽派书籍早起插图风格。刻于清顺治五年(1648)的《太平山水图》,作者用43幅版画或描绘安徽当涂、芜湖、繁昌一带的山川胜景,或写实山庄水村的人民生活景境,或刻画春雨秋云、晨曦暮霭等山川气候之景。郑振铎先生曾对《太平山水图》极为赞扬:“图凡四十三幅:无一不具深远之趣,或萧疏如云林,或谨严如小李将军,或凡花怒发、大道聘驰;或浪卷云舒、烟笼渺渺,或团团历历如毡纹,山峰耸迭似岛屿;或作危岩惊险之势,或写原野恬静之态。大抵诸家山水作风,无不毕于斯,可能集大成之作矣。”[7]
明万历至崇祯(1573-1644)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绘、刻、印均有重大突破,把版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郑振铎先生在提到这一时期的版画时,称赞它为中国版画“光芒万丈”的时代。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徽派版画。
在财力雄厚的徽商支持下,众多文人雅士参与到徽派版画的创作当中来,因此工丽纤巧、富丽精工是这一时期徽派版画的主要特色。戏曲小说和墨谱、画谱在艺术特色上更具有徽派版画的代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工丽纤巧,注重线描。早期以《休宁流塘詹氏宗谱》等为代表的徽派版画线条遒劲,作风粗简,但略显板滞。明万历以后,徽派版画褪去粗简,渐渐形成工丽、纤雅、婉约的艺术风格。例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程朱阙里志》。书中人物插图,线条一丝不苟,块面恰到好处,构图布局合理。与早年的《休宁流塘詹氏宗谱》中的人物插图相比显得细巧、脱俗。天启崇祯年间泊如斋刊刻的《闺范》,全书共150幅插图。其中第四卷“晋陶侃母”的插图,生动地描绘了陶母拿着刚刚用头发换回来的米油酒菜,走出小店时的情景。陶母弓着背,一手提着盛菜的陶罐,一手挡住纷飞的雪花,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雪地上留下清晰可见的脚印。远处,马在安心地吃着草,宾主正在厅堂上交谈。图中人物勾画简单,画面构图开阔,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是一部淡雅切题的好作品。
(二)彩色套印技术在插图中的应用。明万历年间刻印的《闺苑十集》是现存明代最早的套版印刷书籍。它在印刷上的特色是,以墨色印正文,以朱色印批评与圈点,但在插图中并没有使用彩色套印技术。明代插图本中最早应用彩色套印技术的是《程氏墨苑》。北京图书馆藏《程氏墨苑》中有彩图50幅,其中“玄工”类12幅,“舆图”类9幅,“人官”类5幅,“物华”类14幅,“儒藏”类8幅,“缁黄”类7幅[8]。如《程氏墨苑·玄工》中的“飞龙在天”图,描绘了一条雄伟、威严的巨龙,在祥云中飞腾。“飞龙在天”图,不仅构图严密精巧,而且具有独创性,它以朱色为底色,加上蓝灰色、黄色等,比只有黑白的图画不仅颜色上要丰富,而且在图画的神韵上更显得庄严。
(三)“文人画”气息明显。徽商亦儒亦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刻书便典型地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在激烈的商战间隙和过度紧张之后,徽商感到疲倦和劳累,想要脱离喧嚣的尘世,需要版画为他们呈现出精雅、宁静、婉约的氛围,这是他们对“文人画”的一种心理诉求,也是他们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在这版画的世界里,是那么清丽,那么恬静,那么和平满足的生活。就是写争图,写‘殉教’的悲剧,写死亡,描春态,却也还是那么‘温柔敦厚’的,一点‘剑拔弩张’之气也没有。你在那里见到了‘世纪末’明人的真正生活。他们气魄小,他们只知追求恬静而安乐的生活;他们要的精致细巧的布置;他们爱的是小园林,要假山,是陂池,是小盆景;他们喜欢娇小的女性,温柔的生涯,暖香香的内室,出奇的窗饰和帐幕。他们一切是小,但是必求其精致,必求其完美。”[7]
[1]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明)谢肇.五杂俎[M].台北: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3](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李娟.浅析明末版画《程氏墨苑》的图像元素[J].文博, 2010,(6):59-65.
[6]王琳.试论徽商经济对明清徽派版画的影响[J].美术研究,1999,(4):61-68.
[7]郑振铎.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8]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The Theme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Prints
HU Fa-qiang
(Suzhou Art and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Suzhou215104,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rints,Anhui prints are quite outstanding.The themes of Anhui prints are about the religious myths,landscapes,drama novel,and the facial makeup in operas.Anhui prints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Huizhou merchants reached their peaks in the period of Wanli of Ming Dynasty.The mai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prints are their beautifulness,daintiness and the highlighted line drawing.
Anhui prints;theme;characteristic
J227
A
1009-9735(2011)04-0001-03
2011-03-20
胡发强(1982-),男,甘肃武威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史、古代印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