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革胜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论交响曲的高潮结构
檀革胜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交响曲是一种擅长表现矛盾冲突的音乐艺术体裁,而矛盾冲突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高潮。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中,高潮布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主要探讨了交响曲创作中完整高潮结构的基本构成。
高潮结构;预备;保持;回落
交响曲的高潮结构既是一个静态概念,更是一个动态概念。静态概念主要指一个完整高潮结构的内部构成;动态概念是在一个微观的时间之内,从高潮的预备开始,到达高潮区,最后收束的整个动态过程,强调的是如何结构一个完整高潮。
不管是传统的古典主义作品抑或是当代先锋作品,都存在高潮结构,虽然运用于高潮结构的一些具体技术不同,但其高潮结构的构成却有可能是相同的,常常不受时代、风格和语言等因素的限制。
完整的高潮结构可以分为高潮的预备、高潮的达到和保持、高潮的回落。
高潮的预备是高潮结构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为其后的高潮区积累动力。
高潮的预备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1、力度。多从弱力度开始,随着音乐的进行,力度以渐强的趋势进行;或者采用迂回式进行,以类似于弱-强-弱-强的方式进行,逐渐增加力度的张力。以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二个局部高潮(第45-166小节)为例。其高潮结构复杂,由弱奏部分和强奏部分循环间插而构成。高潮预备(第45-55小节)其实就是副部主题素材的呈示过程,“倾诉般的(副部)第一主题隐含着半音连续下行
……,第二主题副部,连续半音上行音调不断从内声部移转到高音部。音乐形象一动一静,各有千秋”[1](P259-268)。
2、材料。预备阶段的材料可以借用前面结构部分的任何一个主题素材;或者以背景音型为主。以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个局部高潮为例,高潮的预备(第1-5小节)就是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动力性的附点节奏音型以及低音的持续,为主部主题的呈示做好了节奏和情绪上的准备。
3、展开技术。预备阶段可以运用主题的各种展开技术,如反复、模进、模仿、音色转接等,来增加音乐进行的张力,从而构建成一个较为长大的结构部分。
以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个局部高潮为例,“弦乐器奏出从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派生旋律,它的节奏活跃,而高音木管演奏一个下行音调,它的音色明亮。二者交替进行”[2](P190-192)。高潮预备第二个阶段(第51-66小节),以八小节为结构单位,模进一次而构成。音乐运用非严格的卡农模进技术,同时运用音色的动力,在木管组和弦乐组之间快速转接,推动高潮的到来。第59-66小节是第51-58小节的下四度模进(不严格),直接进入高潮。
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第二个局部高潮(第156—257小节)是乐曲的最急板部分,类似于交响套曲的第二乐章。预备从弦乐组的固定节奏开始,动力增加过程源于木管和弦乐的多次转接,音色的频繁转接成为高潮预备阶段最重要的展开技术。
4、陈述方式。高潮的预备阶段与其所运用的陈述方式关联密切。在以呈示型陈述方式为主的情况下,高潮的预备多以简单的素材、单一的调性等作为其基础;而在以中间展开型陈述方式为主的情况下,高潮的预备多与多元的调性转换、频繁的音色转接等有关。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个局部高潮(第1-44小节)也就是呈示部主部主题的三次陈述过程,一次比一次强烈,最后一次达到了最顶点。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总高潮集中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主部,长达152小节,结构复杂。高潮预备(第106-119小节)从副部主题的展开开始,经过了b小调-be小调,最后以主部主题动机素材作为过渡直接进入高潮区。这个高潮预备过程虽然较短,但是因为处于展开部中,调性多次变化,从而使得这个预备部分动力更强。
5、高潮的类别。局部高潮中的高潮预备和总高潮的高潮预备,它们具体的构成可能会相似。但是,局部高潮作为一个阶段性的高潮,其持续时间、总体张力等会逊于总高潮。与此相对应,与总高潮相比,局部高潮的预备阶段也会相应减缩,这样,从一个宏观角度看,作曲家需要关注这两种不同高潮的高潮预备阶段的不同处理。
另外,从一个乐曲的整体角度看,总高潮前面的各个局部高潮常常成为总高潮前期的预备阶段。如,卢托斯拉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两个乐章共有四次高潮,第一乐章布局乐曲的第一个局部高潮,第二乐章呈示部布局第二个局部高潮,总高潮在第二乐章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开始部分,第三个局部高潮布局在尾声部分。如果从整部作品角度看,前两次局部高潮其实就是总高潮的预备,而最后一个局部高潮成为总高潮的回落部分。
当然,高潮的预备阶段有时候可以省略。
高潮的达到方式主要有:1、不期而遇式,也就是无需任何预备,直接撞入高潮,与前面部分形成戏剧性对置,从而增加动力。快板乐章常常运用这种方式进入高潮。2、循序渐进式,这种达到方式最为常见,也就是借用高潮的预备阶段逐步积累起来的动势,具备高潮的达到本应具备的那种紧张度,从而顺理成章地到达高潮。3、迂回环绕式,也就是在一个“弱”和“强”之间多次环绕,对置处理;紧张度上升、下降、再上升……,但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上升的。
根据张力布局以及音乐具体写法,高潮区常常分为几个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形:1、紧密联系。第二个阶段的材料像一颗种子在第一个阶段高潮中获取生存的能量,当进入第二个阶段,这颗种子可以发挥其成熟时期的力量,大力推动高潮张力。这种处理方式在肖斯塔科维奇和西贝柳斯的交响曲中比较常见。2、直接对置。一个阶段高潮收束之后,可以运用另外一个素材重新获取高潮,或者改换一种新的写法;或者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齐奏为主,以长时值引入为主,而第二个阶段可以运用背景音型加上主题的方式保持高潮,这种处理办法在这马勒的交响曲中较为常见。
高潮区的动势强大,将多个不同陈述方式、不同结构部分“铆”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构部分。这个整体结构部分因为逐渐积累的张力,从而形成一种宏大叙事方式,这种宏大布局结构的方式是交响曲结构布局的核心,其控制整体情绪和结构的能力是交响曲创作者需具备的重要能力。
高潮区是高潮结构中最集中反映作曲家创作美学指导思想、创作技术布局的部分。以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该乐章结构复杂,局部高潮多达七个,每一个高潮都内含高潮区。总高潮的高潮区(第249-279小节)是展开部的高潮顶点,持续了31小节。该高潮区结构部分运用一种相似的织体音型,相同的力度布局,一气呵成,无法分割;和声紧张(大量减七和弦的运用),以模进进行为主,力度越来越强、音区越来越高,最后大大七和弦(F-A-CE)五次强奏,尤其是木管和弦乐高声部出现尖锐的小二度,张力巨大,推动到高潮的顶点。以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该乐章结构复杂,由三个局部高潮和一个总高潮构成,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初次陈述时候都有展开,并达到了高潮(这一点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处理相似),展开部直接从高潮开始,一个降低五音的半减七和弦的全奏拉开了展开部的序幕,同时也直接进入了该乐章的总高潮部分。这个总高潮跨越整个展开部和再现部的主部。整个总高潮部分经过了精心的布局,高潮区分为五个部分,其中还插入了一个“最低潮”部分,也就是全曲审美情绪上最高潮部分——《与圣者同安息》悲剧性气息达到了最高。随着音乐展开,作曲家运用卡农模进技术再现主部主题,达到整个高潮的最饱和点。
再以当代格鲁吉亚作曲家坎切力为例,作曲家有意分散高潮的张力,在每一个结构部分都运用局部高潮的写法,但是,各个局部高潮之间持续的时间和力度是逐渐增长的。坎切力交响曲的总高潮处理有许多共性:几乎毫无例外地出现在乐曲的最后部位,其后都接一个弱力度部分结束全曲;固定的均等节奏音型持续;高潮持续时间长;整体音响的构成层分达到最多;和声紧张度达到最强;音乐具有逐渐增强的动力感等。以其《第六交响曲》为例[1],高潮区长大,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具有明显的循环性。保持高潮的技术手段主要有:1、运用同一种节奏音型的持续律动,产生了巨大的惯性动力;2、多种材料的直接对置;3、作曲家不是依靠长气息的旋律线条来控制高潮,而是运用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较为固定的碎片化的材料,组装而成,依靠这种节奏对位技术和这种节奏所具有惯性势力而达到。
高潮区充分饱和之后,音乐将进入高潮的回落阶段。高潮的回落一般有两种形式:
1、逐渐下降式,在高潮区尾部就开始预备了,通过力度逐渐下降、声部逐渐减缩等方式逐步消解音乐的张力和紧张度。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为例,其总高潮(第64-118小节)集中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尾声,整个展开部就是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潮。高潮回落(第88-102小节)从再现部的副部再现开始。高潮区的顶点展开副部主题,高潮回落仍然也从副部主题开始,力度下降、配器变薄,逐渐导向收束。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总高潮(第90-171小节)从再现部开始。高潮回落阶段(第138-171小节)中长号和大号以弱力度呈示一个由三个和弦构成的动机式材料,弦乐组的副部主题被压缩了,最后,在低音提琴的主持续音上收束总高潮。
2、突然跌落式。在高潮区的最顶点处,突然引出一个弱奏片度,与其形成戏剧性对置,强调矛盾冲突,是高潮区的一种延伸。“在充分地造成高潮区而达到饱和之后的下降可以是逐渐的,也可以是突然的,我更多采用突然跌落,造成大的落差,这也是造成矛盾冲突的有效技术”[3]。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个局部高潮的回落就采用了突然跌落式。在标号9-10处,木管组和色彩组在高潮中宣泄完之后(高潮中以跳进音程为主),音乐突然转入慢板(Lento),木管三重奏(2Cl和1Fg)突然演奏一条长旋律线条,气息悠长,音程以半音级进为主。施尼特凯《第四交响曲》“这部交响曲由22个变奏段组成,三次人声的出现具有结构意义……第二变奏组(37-92)由一个主题和八个变奏构成”[4](P126-127)。变奏7是整个第二变奏组的总高潮区,达到了整个第二变奏组的最高潮。变奏7的最后部分(84-85)是一个破题,在长久的固定素材和固定节奏的持续下,弦乐队和木管、铜管打破原有的惯性律动,引出一个持续的、长达14小节的音块,在色彩和打击组乐器的喧嚣中,音乐获得了更为充沛的张力,最后以fff力度达到了整个第二变奏组的最高潮。变奏8(85-92)是高潮的回落部分,力度戏剧性地从变奏7的fff跌落为pp。第一个部分是钢琴声部演奏一个四重卡农。第二个部分引入女中音声部,与中音长笛和颤音琴声部与之形成二重卡农,以主题素材结束第二个变奏组,达到宗教情绪的高潮点。
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省略高潮的回落阶段。
以上论述了一个完整高潮的基本构成成分,其中,保持高潮的进行动力而建立起来的高潮区一般不可省略,它是高潮结构中的核心,能最直接体现作曲家创作美学指导思想,也能给听觉以最大的满足感。
研究高潮基本结构,一方面为创作服务,高潮结构构成规律能为作曲家创作提供新的切入点;另一方面为理解作曲家创作思路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运用高潮结构理论去分析作品,我们会得出许多新的理论。
[1]钱仁康.钱仁康音乐文选(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彭志敏.柴可夫斯基交响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王西麟.从《云南音诗》到《迪斯尼交响曲》——我的美学历程[J].现代乐风,1996,(1):13-14.
[4]谢福源.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交响曲创作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limax of Symphony
TAN Ge-sheng
(College of M usic and D ance,H uaqiao 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
Symphony is a kind of good perfo rmance w hich can exp ress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The most direct fo rm of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is the climax of symphony.In the p rocess of w riting symphony,the climax layout of symphony is a very critical p roblem.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climax of symphony.
structure of the climax;p reparation;maintenance;fall
J647.611
A
1009-9735(2011)04-0142-03
2011-04-02
檀革胜(1976-),男,安徽安庆人,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