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玲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小学,江苏 南京 211100)
何谓主动性学习?主动性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的,主要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不依赖于别人,具有很强的“内驱力”,教师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小班化教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上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情境,营造有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改变教学行为,通过语言、音乐、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积极的人际互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全体学生全程积极、有效参与。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表演、动笔尝试、动口表达,使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为了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盎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着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语文阅读材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课文中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貌,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会使学生欣喜,成为学好语文的诱因。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再巧妙设计,启发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抓住关键词语激发学生情感。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表达作者的情感。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情感得到激发。
2.抓住重点情节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情节,借助形象、生动的描述,为学生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情感的共鸣。如教《白衣战士》一文,应抓住“叶欣,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她不怕传染,细心照料重症患者”引导学生理解叶欣关心战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救死扶伤精神,还借助插图造就一种意境,让学生受到感染。
3.抓住感情主线掀起情感波澜。如教《月光曲》一文,可以抓住贝多芬的“同情—激动—激情”这一感情线索,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紧扣“情”这核心,层层诱导,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产生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在音乐上遇到知音的激动,对幽静的环境的感慨。
二、创设和谐的乐学情境,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情境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将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教学开始,我随着低沉悲壮的音乐,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朗读全文,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耳听沉痛的音乐和我充满感情的朗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画面再现情境。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我出示挂图,向学生显示诗人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的场景。看图时,同学们神情专注,有的同学还不时唉声叹气,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一副难以忍受的样子。看后,大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内心中对两位即将分别的好友的感想。此时,已用不着由我讲解、分析,他们已产生情感体验,从图中体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加珍惜能和同窗好友在一起学习的机会。
3.表演创设情境。如《师恩难忘》的教学,讲到作者向田老师行礼时,我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我”,一位演田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表演当时的情景,从而激发他们对田老师的尊敬之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语言描述情境。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在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学完第四节进行小结时,我激动地说:“我们来到了庐山,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雾海茫茫,汹涌翻腾,阳光照射,光彩耀人。面对这样的风景,我们怎能按捺得住内心的欢喜和激动呢?同学们,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琅琅读书声,看着他们的表情,透过声音,我感到学生此时已深深陶醉在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之中了。
5.多媒体渲染情境。现代多媒体技术具体投影、录音、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营造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重点段中炸碉堡的情景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词句,再让学生看看相关的电影片断,化远为近;听听嘹亮的冲锋号,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化无声为有声;演一演董存瑞炸毁暗堡的情景,化抽象为具体。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路径。
三、发挥小组的学习优势,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积极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态。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联,受制于学习动机。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心智水平,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我在实践摸索中认为学习小组的形式不错,能促进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既有集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体参与;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意识到个人的学习与本小组的成绩、荣誉之间的关系,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倡导开放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媒接触大量信息,往往会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贮备超过教师,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教学作风,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既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与众不同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
五、尊重个体的自主意识,创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课程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可直接应用的教材、图片等,而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形成课程目标的多种因素”。我们需要把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指导思想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
1.体验式学习。即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尝试和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探究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学”,从而达到“自能学”。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主动获取知识。
3.合作式学习。同学间相互合作学习,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合作中要有分工,分工中要有合作。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分享、收获,真正实现其功效。
4.自选式学习。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区域和内容自由选择地学习。
六、注重激励的评价机制,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开。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很多情况下,正是靠着这种愿望的推动,人们才不断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学生个体来说,只有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如何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评价要重视激励。充分发现和肯定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挖掘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激励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能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不管探究的结果如何,只要探究主体是用心去探究发现的,探究热情高涨的学生就应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的问题,哪怕是看似多余的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地倾听与评价,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要适当解释。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鼓励,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关注,用激励的话语赞美,让他们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评价要重视激励,并不是所有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而评。
2.评价要重视过程。即教师不能只关注探究的结果,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不能只关注探究成果的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等各个方面,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时不要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评价要重视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探究式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探究乐趣。因此评价时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保持兴趣进行探究式学习。
实践证明,教师要培养一个完整和谐的人,不仅需要智能教育,更需要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教学全过程,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还激发了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培养了创造精神,挖掘了学习潜能,促进了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1][加]马克斯·范美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2008.12重印).
[2]周德藩主编.素质教育理论教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1.
[4]周明星主编.教育创新素质与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10.
[5]王建国主编.创新教育实践100例.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0.10.
[6]宋运来编著.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
[7]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8]朱作仁,祝新华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2008.8重印).
[9]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第2版.
[10]卢家媚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1]孙春成编著.语文课堂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3.1.
[12]冯忠良主编.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