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苑苑
(浙江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新探*
谢苑苑
(浙江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主要涉及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取、考核内容的反馈;以及通过访问聆听一些从事跨文化活动的毕业生的意见,认真分析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新的思路和具体意见。
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社会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很多行业都需要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个体接触。文化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从个人素质还是职业发展来讲都具有实际意义。为顺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世界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跨文化交际学始于美国。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方法和视角。其课程体系发展得较为完整,因而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为数不多。相对而言,《跨文化交际》在国内的历史较短,它是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相应的课程设置、固定的教材以及系统的教法。再加上这门课程信息量大、覆盖面广,造成实际教学过程随意性大。因此,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论文不在少数。主要分为三类:第一,《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及教学理念[1,2]。第二,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学[3,4]。第三,利用现代技术如电子邮件及多媒体辅助跨文化交际教学[5,6]。
综上所述,现今研究大多是将跨文化交际内容融入语言技能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而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及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只涉及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多只是流于理论上的泛泛而谈,甚少有实证支持,且未与社会需求相挂钩。虽然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为我国《跨文化交际》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其理论和实践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就其研究角度而言,他们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来进行的。除此之外,这些欧美学者在教授文化时都非常强调要与目标文化进行亲身的接触,这在多元文化的欧美显然是可行的,但对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大部分中国学生则是很难做到。
(一)研究方向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本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与从事跨文化活动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一次详尽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和有效的跨文化教学方法,从而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找出一条新思路。本研究主要基于三点:
1)作为《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主体,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对当前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的认识和看法。
2)作为以往《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主体,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从事跨文化活动中遇到的难题。
3)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与从事跨文化活动的毕业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抽取本校英语专业的100名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49名是07年第二批生源,而51名是第三批生源。问卷主要涉及对教学条件、教材选取、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的反馈。此外,问卷着重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研究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10名从事跨文化活动一年至两年的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外企、旅游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外贸、外事接待及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接触多国文化背景包括美国、印度、法国、德国、希腊、中东。通过访谈,笔者可删选或增加对实际工作或生活有帮助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70%的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饶有兴趣,并认为文化学习有助于语言学习。从学习动机看,94%的人选择了“此课程有助于开阔眼界”,49%的人认为其对个人发展有帮助,而选择“对将来工作有帮助”的一半人数都不到。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动机仍停留在兴趣上,并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拓展教育,与将来工作联系不紧密。
其次,多数学生认为此课程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以及选取教材一般,百分比分别是60%,50%和62%。他们认为学习局限于书本与课堂,缺少真实情境及不同文化的个体共同参与、交流分享。而对于授课教师,很多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教师知识面广,讲课生动,见解独到。但教师资源不丰富,跨文化交流经历仍不够,不能满足他们对跨文化知识的渴求,希望配备多个有跨文化交流经历的资深教师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外教分享经历。关于使用教材,在第一学期用的是许力生编写的《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很多学生认为案例与概念结合,实践与理论共存。但美中不足的是文字材料太多,理论性太强,希望图文并茂,增加口语对话。第二学期使用的是何其莘主编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虽然涉及到一些真实的话题如堕胎、死刑等,但内容略显陈旧与严肃。
就教学效果而言,多数学生觉得此课程促进了英语学习(49%),且能学习到文化理论知识(53%)。除此之外,还能帮助他们排除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不解和误会(56%),进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能力(53%)。由此可见,此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对教学内容选取的满意度一般(57%)。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有语用失误、非言语交际、文化冲击、跨文化商务交际、性别文化、婚姻观、家庭观、角色和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与传统风俗。其中风土人情、传统风俗与文化冲击最受欢迎。还有个别学生提出了对金钱观、消费观以及工作态度颇有兴趣。
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有讲课、案例分析、文化参观、场景模拟以及影视欣赏与分析等。其中选择影视欣赏与分析、案例分析的人数最多,分别是81%和71%。部分学生提出与老外进行实践交流或模拟真实跨文化场景很有帮助。对于考核方式,很多学生偏向学期论文、课堂讨论参与程度与协作任务。他们一致认为此课程是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也可灵活,应采取不同形式结合,而不仅仅限制于试卷。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模仿超女等选秀节目算权重。
(二)访谈结果与讨论
所有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都碰到跨文化交际障碍。首先是在时间观、工作观上遭遇跨文化冲突。如美国人工作只用上班时间,不用私人时间,但规章制度很细致。德国人不善于变通,喜欢用数据说话。非洲人办事懒散,欧洲客户讲究效率、时间观念强。中东人迟到习惯且忌讳被催促。欧洲注重契约大于人情。
其次是因不了解对方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礼仪禁忌而闹出笑柄、引起尴尬。几位毕业生提到中东男子手牵手司空见惯。由于宗教原因,路上碰到有人乞讨或寻求帮助,不需提防,尽可能帮助他们。印度男人边走路边梳头很普遍。各国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阿富汗没有吃猪肉的习惯,穆斯林的阿拉伯人不能吃各种肉。猪肉本来就不能吃,鸡鸭牛羊肉要在穆斯林餐馆才能吃,一位毕业生描述他们只吃了一些白饭和几口菜,然后就看着几个中国人在吃的尴尬场景。
再者,种族歧视普遍存在。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既能与外国人和睦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又能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理解不同国家人的英语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各国人口音不同,且有自己独特的俚语。此外,由于对本国文化缺少了解,加上英语水平有限,用英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存在一定的困难。还有个别毕业生提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并举了一些典型例子。如印度人的左右摇头就代表同意或肯定等。
在提到对实际工作有帮助的教学内容时,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从工作观、时间观学习中受益匪浅,同时,需要强化风俗习惯、礼仪禁忌、思维模式内容的学习。宗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可以从宗教的学习中,对各国文化加深了解。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可以使双方讨论的更深,走的更进。当然,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熟悉更有助于交际的互动。基于这些内容,还应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影视欣赏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了解不同文化的最直观的窗口。案例分析也是好的方法。在教学中如能附加图片、举些例子使内容更为生动有说服力,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与老外多交流、多模拟表演跨文化场景、请外国人或留学生到现场亲自口述文化差异。
笔者根据问卷调查及毕业生访谈的综合结果,为《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可引进外教充实师资队伍。为本国教师提供跨文化交流机会,如国外短期或长期培训。教材方面,长篇文章可根据学生水平布置为课后阅读。也可根据大纲与学生需求自行编写教材。教学内容除跨文化基本理论知识外,需加强对文化冲突、非言语交际、宗教文化、跨文化商务交际包括工作观时间观等、风俗习惯及礼仪禁忌的学习。至于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授课为主,穿插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与影视分析,平时也可邀请外教、留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可请有跨文化工作经历的毕业生讲述真实经历。通过这些形式,学生不仅可以从交流中习得有用的文化知识,还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总之,该研究尝试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探索新思路,为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受益于这种新的教学体系与模式;广而推之,更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也将受益匪浅。
[1]吴结评.关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几点思考[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1):74 -76.
[2]芦有珍.论任务型教学途径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9):205 -207.
[3]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5):105 -107.
[4]何艳秋.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5):112 -113.
[5]潘炳信.利用电子邮件辅助跨文化交际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0,(78):30 -33.
[6]姬芳.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改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3):254.
2011-01-20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课题(09093)
谢苑苑(1982-),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