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聪
(西安美术学院,西安 710061)
论意境在摄影艺术中的表现
任 聪
(西安美术学院,西安 710061)
意境是摄影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摄影家依照自己特定的思想情感、品格、性情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并通过摄影艺术 (镜头的选择,景深运用,色彩,线条,质感表现等)把自己的意念渗透到景物中去,再通过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形貌特征,使作品具有现实审美意义,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意境;摄影艺术;摄影意境;情景交融
意境,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所在。虽然,意境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其主要内容却大同小异,其核心内容就是:在艺术作品里体现了创作客体之“景”与创作主体之“情”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崇高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或“以情感人”,或“以形传神 ”;或“诗中有画 ”,或“画中有诗 ”;或“味外之旨”,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情景交融”的完美统一所构成的“意境”,也就是艺术家们在形象塑造、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时所达到的“境界”。
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史证明,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雕刻、戏剧、书法、建筑等诸种艺术门类中,凡是能够载入中国艺术发展史册的那些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是意境感人的上乘佳作。所以,意境对于艺术家在艺术构思与艺术创造中就显得极为重要。一部或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大凡都与意境的创造有关。意境创造得好,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强;否则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大大降低。故意境的形成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对新兴的摄影艺术来说,既然它是艺术的一个门类,那么意境对它来说也无例外。
综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摄影艺术佳作,我们不难看出,在那些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中,通过摄影作品的画面所表现和反映的,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包含了创作者自己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即:摄影家在创作中将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生活中之“景”与摄影家自己的思想情感之“情”,两者有机结合,融合在一起,使“景”与“情”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摄影艺术作品中这种“景”与“情”统一的“情景交融”之“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
可见,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所具有的极其重要地位。而作为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前提的摄影艺术来说,它不但有其自身的审美特征,而且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摄影艺术用摄影技术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既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外来观念的结合。
摄影是科学时代的大众艺术,是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摄影技术的诞生,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之不可缺少。将摄影技术运用到人类的艺术创作上,并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经验和成果,摄影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摄影艺术的发展史证明,摄影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门类,它无疑是人类社会诸多艺术门类中最民主、最自由、最具个性特色的大众化艺术。由于摄影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成为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为人们所喜欢,所追求。摄影艺术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是通过摄影家的思想感情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程度来选择和表现艺术想象的,摄影家的拍摄目的,是要通过作品画面的艺术形象,把摄影家自己的喜、怒、爱、憎传达给观众,要使观众在艺术的美感中产生共鸣,展开思路,调动观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摄影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性在于:摄影艺术是运用摄影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语言工具,用摄影技术技巧及其材料作为艺术的表现语言形式,来真实地记录和表现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反映客观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摄影艺术的特性还在它本身具有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并借此手段来进行艺术的创造和再创造。
摄影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作品要具有深邃的意境,要有情与景的交融和艺术的内涵。作品让人们去欣赏,要富含蕴藉,不可一览无余。中国画论里指出:“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画论里还说:“善露者未始不藏”;“能藏者多于露处,趣味无穷”。同样,在摄影艺术作品中,对揭示摄影作品主题,对摄影人物人的心理刻画,对画面景物的取舍,都有一个藏与露的问题,她直接关系到摄影作品意境的深度。
摄影艺术意境,是一种内在的最高艺术境界,是摄影艺术作品呈现出的含蓄而隽永的艺术意味。就实质而言,摄影艺术意境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一种在意象基础上产生的心境,是摄影审美活动的最高标准和最高追求[1]78。
在摄影艺术的创作中,摄影画面意境的构成有两个最基本因素,即:“意”和“境”。“境”是指外在的客观存在的现实,是经过摄影家选择、提炼、加工和取舍后的景物影像。“意”则是指摄影家内在的思想情感、艺术经验、审美趣味和美学理想等。在“意”和“境”的关系中,境是基础,意是先导;境是意境设计的物化品,意是意境设计的先决条件。即:摄影艺术家在物象的基础上有意地对景进行取舍,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世界,从而使客观物质世界和自己的主观内心情感高度融合,成为合而为一的具有完美境界的摄影画面。
在我国,自古以来凡作文或绘画,一直都把意境作为文章和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代就有“情在意中,意在其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的说法。正如王国维在《无剧之文章》中认为“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耳目,叙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由此,我们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对意境这一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与景、意与象的结合。摄影的意境是摄影家借助于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给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造就出的外部景物和心灵的对应物,是摄影家依照自己特定的思想情感、品格、性情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并通过摄影技术 (镜头的选择,景深的运用,色彩、线条、质感的表现等)把自己的品性渗透到景物中去,使之反映出自己内在精神的象征和寄托[2]107。其作品具有现实的审美意义,能引起观赏者的强烈共鸣。
在摄影界流行对作品意境的讨论,但不少人对什么是摄影的意境往往只局限于对构图形式和拍摄技巧的创新上,探索的主要目标只是突破旧的表现手法,而对研究作品的内涵开拓,对生活新的认识深度和视角都不太下功夫。不少作品尽管有好的题材和立意,但由于没有在构思上多倾注心血,缺乏创造性,因而很难成为上乘的摄影艺术品;还有些作品虽注重对物象的捕捉,甚至拍得十分具体细致,但由于没有渗入个人情愫,看了后不能使人产生浮想联翩的感受,只是一般地反映生活实景,没有融进独特的情意,因而产生不了深远的意境。因此,不少作品乍看起来蛮新颖,细看就没有多少回味。特别是当把一组照片放在一起时,由于内容雷同、空洞,除了看其构图、光影或色彩不同的排列组合外,就不能给观赏者更多的信息和更新的启迪。正如林路所说:“摄影应该彰显其独特的本质特征,不应该跟在绘画的后面亦步亦趋,这才可能独立行于传煤世界峰巅,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赢来人类精神领域的喝彩。”[3]9
中国摄影由简单纪实到构造意境的表现,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和进步。在新的世纪里,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随着人民生活内容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频繁交流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的审美理论需要重新审视。新世纪摄影的意境应该呈现出与开放型心理特征相对应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因此,我们既不必以摄影必须有意境创造定于一尊,也不必因为纠正摄影创作中为造境而造境的不良倾向而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单一化和模式化。在摄影创作中,千万不要有任何框子和格套,而应让摄影在生活的长河中,用广泛的触角去自由探索,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去深刻地表露整个宇宙客体和摄影家内心的主观世界。哪些意境创造的技法能够更好地感动和启迪观赏者,能给观赏者更具魅力的审美感受,就用哪些技法去多多地进行创作。
摄影作品的意境表现,渗透着摄影家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也取决于摄影家个人的气质,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思考。它要求摄影家必须有觉察“石中有金”的灵感,有发现“小中有大”的悟性,有“以小见大”的灵气,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善于用照相机去抒发心中的感受。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好的摄影作品,达到“出新意于法度之外”。一个摄影者如果对生活冷漠无睹,对社会人生懒得思考,对身边的事物变化缺乏感情,就不能从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去发掘出内在特征和深刻的哲理,就不能使自己拍摄的作品富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意蘊。“对摄影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应该是力求题材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天衣无缝,单纯追求技法的完善,简单地追求线、形的视觉表现力和感情冲击力,就会沦落到纯形式而无法透出思想的深度”[4]156。因此,摄影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广泛涉猎各类艺术作品,增强自身的哲学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等传统艺术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话题和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所以,我国古典美学对意境的研究不但是人数最多的,而且最具成效。我国历代文艺理论家对于意境的阐述既丰富了我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宝库,也为各种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借鉴[5]342。摄影作为一新兴的艺术门类,尽管它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是可喜的。这就要求文艺理论研究者根据摄影艺术发展的现状,深入开展对摄影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意境”这一民族传统文艺理论,又要借鉴西方文艺思潮和观念,建构符合东方审美意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摄影艺术理论体系,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繁荣我国的摄影艺术事业。
中国摄影艺术要创新,光是在形式和技术技巧上区别于传统的作品和国外的作品还是远远不够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摄影艺术的需求不光是为了赏心悦目求得审美愉悦,同时还想通过照片认识新的时代,新的世界。因此,我们在摄影的探索和创新上,还要花大力气,从独特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去用心追求新境界,努力使自己创造出的摄影作品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21世纪的中国摄影人必将汲取世界其他民族摄影文化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意境丰富的优秀作品,铸造中国摄影文化的辉煌。
[1]周家群.摄影艺术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卓昌勇,汤建萍,吴培秀.摄影艺术学概论 [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3]林路.摄影艺术十二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游棣 .当代中国摄影艺术思潮[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5]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On Refle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hotographic Art
REN Cong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Xi’an 710061,China)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highest realm that photographic artistic work pursues.According to their own specific thoughts,emotions and personality,photographersmake the natural scenery aspersonification,permeate their own idea into the natural scenery,through photography(lens choice,depth of field use,color,line,texture and perfor mance,etc.),show appearance feature of natural scenery through the photographic artistic works,and then have work with realistic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ruth,goodness and beauty,causing the viewer’s sympathetic response to theirwork.
artistic conception;photographic art;artistic conception of photographic art;feeling and setting happily blended
J404
A
1009—5128(2011)03—0065—03
2011—01—17
任聪 (1976—),女,陕西渭南人,西安美术学院 2009级国画专业艺术硕士。
【责任编辑 王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