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莎评中得到的启示

2011-08-15 00:48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莎士比亚天才

李 迅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从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莎评中得到的启示

李 迅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批评家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以其独特的批评思想,对诗歌、诗人以及诗歌的创作过程给出了独特的见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机主义美学理论为我们欣赏莎士比亚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途径。

柯勒律治;浪漫主义;莎士比亚批评;有机主义美学

一、序言

浪漫主义诗学出现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西欧国家,它的出现无疑是文学批评史上一次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转折。与在此之前盛行的新古典主义相比,二者在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评论上有着不同的见解。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更同当时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具有密切联系。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哲学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他奠定了文艺领域的浪漫主义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到了客观世界的创造主地位[1]。浪漫主义者把莎士比亚视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并且提出了有机统一理论为莎违反“三一律”辩护,认为艺术品只遵守从它自己内部产生出来的规则,而不遵守从外部强加的规则,而莎作就有这样的有机统一性[2](P73-74)。浪漫主义批评家们从莎剧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莎士比亚的创作方法出发,阐述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和批评方法,至今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他们通过发现天才、激情、想象以及灵感在创作之中的作用,颠覆了传统上对莎士比亚相对狭隘的认识,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柯勒律治是这个时期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文学批评家。他的作品以《古舟子咏》、《忽必烈汗》为代表,在诗歌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的地位一直以来却备受争议。尽管柯勒律治的莎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德国文学评论的启发和帮助,但是他对“有机整体论”、“诗性想象”、“天才”的分析,以及立足文本实践的批评方法和辩证思维,无一不闪耀着光芒。他的关于莎士比亚的讲稿和文章也在后人的努力下编纂成书,成为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通过了解和研究柯勒律治的莎评理论,其意义并不限于深化我们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在于启发我们对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

二、非个性化思想

非个性化真正作为理论是由艾略特提出来的。因为在当时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存在着一种主观主义倾向,其表现为作品成为作者个人表现的东西。为了克服浪漫主义诗人的个性化倾向,他提出了非个性化理论。的确,在浪漫主义发展过程中,作品作为作者个性外化的观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也不能掩盖柯勒律治在这一时期中所体现出的非个性化思想。

例如在谈到诗歌的特征时,柯勒律治认为:“所谓伟大的诗篇是‘自然的’,是指它包含目的、部分与整体,手段与目的相适配,能够有选择地使用诗歌所特有的规约。这些方面才是一种艺术的决定性特征。”[3](P264-267)这里柯勒律治的观点是批评家应该把研究对象确定在艺术作品上,因为艺术作品的决定性特征是“自然的”。还有关于诗歌中的韵律问题,华兹华斯的解释是“附加在自然语言之上的迷人之物”。而柯勒律治的观点与其截然相反,他公然宣称:“韵律是诗歌的基本属性。”华兹华斯的论断实际上是认为诗歌中应该使用人为装饰的理论,这些“迷人之物”的确给人带来一种愉悦,但是实际上却给“韵律”戴上了矫揉造作的帽子,反而显得不自然。基于此,柯勒律治在定义诗歌时说道:“诗歌的最终定义可以这样来表述。一首诗歌就是这样一种作品,它与科学作品相对,因为它的直接目的是客观地给人愉快,而不是获得真理;与所有其他创作样式相比,诗歌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力图从整体上达到这种愉快的目的,同时,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也能明显地给人满足。”[3](264-267)柯勒律治所说的诗歌不再是纯粹的属于某一个人或致力于某一目的的东西,它只是艺术品自身。在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中,作家是无需在作品中宣泄情感或大发议论的,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完全不用听命于作者,实际上这使得读者、作者、作品之间的交流范围扩大了。

在谈到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柯勒律治认为他的作品是非个性的。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可以通过客观对象把自己的主观想法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自己却不沉溺于这种激情的表达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思考[4]。柯勒律治认为莎士比亚可以将自身内在的自然禀赋赋予客观对应物,使读者完全沉浸于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达到物我双忘的境界,读者内在的自然本性由于天才想象力的充分发挥而被调动起来了。柯勒律治在《文学生涯》中曾以莎士比亚早期诗作为例,指出诗歌天才的特征之一就是“主题的选择和作者本人的兴趣或环境相去甚远”。他认为,主题直接取自于作者个人经验的作品,并不能说明作者真正的诗才,有时甚至是才能的一种虚假证明。通过柯勒律治的评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莎士比亚给他笔下所演绎的人物都赋予了一种逼真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一般作品中的血与肉。正是这些灵魂才让这些肉体活了起来,仿佛真实地存在。一个诗人想要成为伟大的天才,首先是要以放弃自己的个性为前提的。唯有诗人不执着于自我,他才能够化身为万物,使笔下的一切都充满生气,千姿百态。济慈曾经使用的“变色龙”这一比喻用来说明这个道理再合适不过了。与莎士比亚成功地实现自我超越相反,那些“普通的天才”总是醉心于自我表现,而变色龙的身上涂抹的并不是自己的色彩,而是从周围环境借取颜色。

三、无意识活动

在同时期的浪漫主义莎评中,可能是出于对莎士比亚近乎神灵的崇拜,渐渐地在评论中倾向于突出莎士比亚创作中的无意识活动。与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的引导作用相比,浪漫主义批评注意到了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活动是一大进步。但是许多浪漫主义批评家开始走向一个极端:他们认为莎士比亚的才华是类似上帝赋予的,他的创造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他的智慧是得到了上帝的馈赠。某些批评家把莎士比亚尊为自然诗人的典范,这样就夸大了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决定性影响,将文学作品非人格化了。基于这一观点,柯勒律治在其《莎士比亚的判断力与其天才同等》中,针对那些指责莎士比亚缺乏判断力,他的天才只是出于本能的看法,给予了有力的批驳。他指出:“我的目标一直是,而且尚要继续是,想通过各种观点,从最重要的以至于最细小的,来证明莎士比亚的判断力与他的天才是相称的,甚而,他的天才本身在他的判断力中显示出来”。笔者认为莎士比亚所具有的判断力,是其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想象与激情,而这两样东西是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主观性。这里似乎和前面所提到的非个性化理论有相悖之处。

从批评的领域来看,非个性化、非人格化的倡导都旨在截断作者与作品及读者的直接关系,使作品成为自给自足的审美文本,达到一种无我境界。在这个自足的文本中,作家本人无需在作品中宣泄情感,或大发议论,而必须超然物外;读者则直接进入作品,任凭自己作出判断而不必听命于作者;作品、作者与读者三位一体,处于平等对话的关系,彼此之间交流的领域扩大了。但是想真正做到“去作者化”是不可能的,否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莎士比亚那样的作家了。关于作者和作品之间主体性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柯勒律治的关于莎士比亚主观判断力的思想实际上颇有折中的味道,但在今天看来也不无道理。

实际上,柯勒律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欧洲哲学运动的影响,在他回到英国以后,他根据英国社会的特点帮助艺术摆脱旧法则的束缚,甚至超越了浪漫主义莎评的范畴。例如,他认为莎剧中的歌曲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歌曲一样和谐优美,人物也像实际生活中一样体现出多样性等等。这一系列观点都表明柯勒律治以自然为衡量标准,而不仅仅以主观为衡量标准。为了解释莎士比亚判断力与这种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时,柯勒律治说到:“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物和协调者。艺术不能不借助自然或脱离自然而存在。”[5]同时,柯勒律治认为莎士比亚不但模仿了自然中美的东西,而且对这种美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例如在评述“想象”这一概念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自主的艺术品,是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客观实际的主观意识的强烈、生动的反映,这也是形与神的合一。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存在着内部和外部的调和,意识深深地印在无意识之上,就像从无意识中呈现出来一样[5]。谈到“想象”,我们传统上认为这是一项主观性强的思想活动。但是柯勒律治把想象分为两类:属于知觉、理解的,为第一性的想象;属于自觉、意志的,为第二性的想象;而同诗才紧密相联的,则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想象的统一。这就强调了伟大艺术家须把握自然的本质,在它和自己的心灵之间起桥梁作用;艺术品是艺术家内在天性与外在世界相调和的产物,意识印在无意识的物体之上,只有天才方能将二者联系起来。就像前文关于天才和判断力的讨论一样,柯勒律治在《文学生涯》第十四章中说“灵感是天才诗人的禀赋,它可以使诗人的思绪自由翱翔,使诗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以便他们充分发挥内心的想象力。诗人的成功就在于可以将这些因素有机组合成一个统一整体。”[2]莎剧较之以前的作品有了更大范围的有机统一:从形式上的浑然天成到内在所迸发出的作者的力量。二者的统一缔造了伟大的作品。艺术不是简单的模拟自然,而是由自然作用于作者的心灵和作品中人物的力量。诗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中美的事物结合而成的统一体。在柯勒律治看来,莎士比亚是自然的代言人,他所塑造的自然是本性的但又不缺乏生气。柯勒律治认为诗歌是诗人思想、激情、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重因素化合的结晶,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样都必将影响到诗歌整体效果的表达。柯勒律治看到了莎剧及其创作过程在色彩绚烂的文学世界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作品、其他创作的内在的基本特征。这些充满激情的天才和永远起作用的判断力,都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其中既有理性的因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既有意识的活动也有无意识的活动。因此文学创作决不可能仅仅是无意识的活动。浪漫主义莎评对无意识活动的探讨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柯勒律治的有机整体思想具有了开创性的一面,为以后的文论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引铺垫作用,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的。

四、有机主义美学

柯勒律治关于美学中的有机论思想基本上都是以德国的史雷格尔的立场观点为依据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原创性而否定了其价值所在。实际上在柯勒律治的批评中,他所借用的一切都纳入了自己的原则体系中并一一加以改善。而且他还把有机主义美学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创造的过程,同时还渗透到了批评的各个方面。例如有机体的成长是一种没有终结的过程,这就滋养了不完整的允诺、崇尚残缺的感觉。同样,如同植物吸收土壤和空气中的各种养料一样,想象这一综合的能力,用柯勒律治的名言来说,也“展现了在自身对立的、不和谐的特性获得平衡和调解的过程中”[3](P264-267)。只有“机械的”统一体的各个部件才能明确地确立和固定。而在有机整体中,我们所能发现的是由各种有生命的、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着的成分的内在联系的复杂体。有机生命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柯勒律治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从有机生命的过程出发推衍出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件艺术作品,衡量它的伟大性的量器同时也成了两个相互联合的因素:材料成分的丰满——量大、样式多——以及这些材料在一个有机整体特有的相互依赖性中联系在一起的程度。尽管一切美都是统一的复杂体,但是美的程度却直接因为其复杂性不同而不同:一件艺术品,用柯勒律治的话来说,其“丰满性是根据它的整体性中所包含的部分的多样性而决定的”。因此柯勒律治在他的美学著作中把生命界定为“从内部把自身泄漏为一个众多中的统一的原则”,或者“多样中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将“美”作了一个界定,即统一了的多样性[4]。柯勒律治认为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的戏剧素材的多样化以及表面上的不和谐性:他把悲剧和闹剧、欢笑和眼泪、卑下与崇高、国王和弄人、格调高的和低的,怜悯与双关等调和成一个整体;并在崇高的悲剧中把人同时描写成世界的荣耀、笑料和哑谜。

柯勒律治将艺术家的心灵活动比作自然界的不断重复的活动,这似乎包含了前面提到的无意识的目的性。实际上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人物身上,这种自然性俨然已经成为了他的天赋,其文学创作过程也就包含了与事物生长过程一样的那种自然的、非计划的、无意识的过程。柯勒律治虽然以有机体的生长作类比来解释莎士比亚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但是他也很好地解释了天才身上的“自然”因素如何与“自然法则”相调和的。“天才无论怎样不受先在概念的制约,都永远摆脱不了规律的制约;知识,苦功,以及思考后做出的判断,作为创造的预备条件或伴随物,仅是获致最高的美学成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样,天才便在“它自身独创性规律”的约束下行动,因为他的作品是根据有生命的宇宙的秩序而进行的。

五、人物性格分析

浪漫主义莎评派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在当时西方评论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许多杰出的批评家都著有专著对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出精辟的解释和分析。其中柯勒律治也在人物性格分析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哈姆雷特性格的阐释也是最为出名的:“在哈姆雷特的性格中,抽象与归纳的习惯胜过了实践的习惯。他并不缺乏勇气、智力、意志、或机会,但任何事都会使他陷入沉思。因此,有趣而又十分自然的是,整出戏似乎都在思考的哈姆雷特,最终才因偶然的事件被迫达到他的目的。我身上也有一点哈姆雷特的味道,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6]他把哈姆雷特变为了一个浪漫主义英雄,一个因为自己而无法控制情感的人。

柯勒律治在评价人物时,强调了在莎剧中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作品结构与人物的二者关系之间,应该是结构服从于人物,而不是人物依附于结构。正因如此,柯勒律治指出戏剧真正的兴趣不在于结构而在于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描绘正是莎士比亚与众不同之处。在具体分析人物时,柯勒律治十分认同莎士比亚笔下人物性格是丰富多变且复杂的。正如他所说:莎士比亚“曾不断地观察了人类天性的一切伟大的组成力量和冲动,他曾了解到它们的各种各样的结合和从属关系,事实上是决定了人的个人特色,而且他指出了它们的和谐是如何由相互作用的不均衡的过多或缺少而产生的。”在具体实践中,柯勒律治往往也能给出其独到的精辟的解释。例如他指出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置于一个不得不当机立断的环境中,而哈姆雷特却由于沉溺在思考之中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哈姆雷特的悲剧是由于他性格的各种力量失去平衡而导致的。虽然人物性格分析是根据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规律来揭示人物的行动,强调观众的主观感受,但是柯勒律治也和其他性格分析法所犯的毛病一样,有时将虚构人物和现实生活混为一谈,脱离了文本而猜测,幻想人物的种种行动,这些弊端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须充分注意的。

六、结语

本文通过从非个性化思想、无意识活动、有机主义美学思想以及人物分析方法四个角度,结合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分析实例对柯勒律治的莎评思想作了详细的介绍。柯勒律治为莎士比亚批评文学的贡献虽然数量不多,但个个都是精益求精,不可否认,他的思想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从实践出发,批判地继承前人的观点,超越了以前的思维模式,从有机主义美学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这在文学批评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1]吴昌雄.论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渊源[J].外国文学研究,1993,(4):50-53.

[2]谈瀛洲.莎评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董琦琦.柯尔律治的莎士比亚评论综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6-60.

[5]李伟民.柯勒律治浪漫主义莎评解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57-61.

[6]Thomas Middleton Raysor.Coleridge’s Shakespeare Criticism(vol.2)[M].London:Dent,1960.

Enlightenment from Coleridge’s Romantic Shakespeare Criticism

LI Xu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English Romantic writers and critics of Nineteenth-century,Samuel Taylor Coleridge,has given a unique insight on poetry,poets,and the process of writing relying on his unique critical thinking.The aesthetics of organicism which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eory has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and approach for us to appreciate Shakespearean literary works.

Coleridge;Romanticism;Shakespearean criticism;aesthetics of organicism

I561.064

A

1009-9735(2011)01-0104-04

2010-11-03

李迅(1987-),男,安徽六安人,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莎士比亚天才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党天才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天才or怪咖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