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勤,龚 耘
(海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北 武汉430033)
论诚信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曾美勤,龚 耘
(海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北 武汉430033)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深广,“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进一步演化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社会的到来,诚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对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内涵;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诚信则是一切礼仪的根基。它不仅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支撑华夏民族的道德脊梁。时至今日,传统诚信伦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要构建的现代诚信并不是对古代传统诚信的简单复归,而应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为建立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传统文化的滋养。
汉许慎在《说文》中,把“信”归入“人部”,《说文·人部》曰:“诚者,信也”;“信者,诚也”。二者可以互训。即便如此,“诚”与“信”的涵义还是有区别的。
“诚”被看作是自然的本体。《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1](P200)。这里明确地把“诚”归之为天即自然所本有的性质或规律,即“诚”是天道的体现,是自然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如天体运行,四时的更替,表现出一种至诚无息的状态。《中庸》的另一处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正因为诚本属“天之道”,自然之理,所以诚的精神贯通万物之始终。物之为物,是由于葆有其诚,一旦失去其诚,就不成其为物了。周敦颐在《通书》中,也将“诚”作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二程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说:“无妄之谓诚”,“诚者,天理之实”。无妄,即合乎天理。并认为“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天地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2](P127)。朱熹也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3](P10)王夫之所论之诚,亦有宇宙的一般规律的意思,他在《太和篇》中说到:“诚者,天之道也,阴阳有实之谓诚。”
“诚”又被规定为人们道德生活的准则,被引申为一切有德之人所应当内在具备的品性。“诚”指真实不欺、真实无妄的道德准则。《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说:“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实其心之所发,与其必自慊而无自欺也。”[4](P4)“诚”是仁人君子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5](P28)张载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故君子诚之为贵”[6](P20)。程颐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2](P362)他认为“诚”是一个要干好任何事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道德条件,“诚”集人伦道德之大成。王阳明极为肯定“诚”在道德修养中的核心位置,他说:“夫天地之道,诚焉而己耳;圣人之学,诚焉而已耳。君子之学亦何以异于是!是故以事其亲,则诚孝尔矣;以事其兄,则诚弟尔矣;以事其君,则诚忠尔矣;以交其友,则诚信尔矣。是故蕴之为德行矣,措之为事业矣,发之为文章矣。”[7](P71)刘宗周更是强烈呼吁“为学莫先辨诚伪,苟不于诚上立脚,千修万修只是做得禽兽路上人”[8](P595)。
这些言论都揭示出人之诚的主体性、主观性,而与客观实在的天之诚形成对比。
“诚”还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中庸·二十章》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一旦达到这种“诚”,便进入《孟子·尽心上》中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道德境界,倘若达到至诚,尽己、尽人、尽物之性,则如《中庸·二十二章》所言,“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则“合内外之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张载就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6](P183)。
总之,“诚”作为道德范畴,主要是人们通过体悟自然本体之“诚”,而达到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
“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初义为取信于人。首先,“信”被用于规范朋友之间的关系,即对朋友要守信。如《礼记·曲礼上》:“交游称其信也。”《论语·学而》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说的都是交朋结友必须本于信。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9](P146),他把“朋友有信”纳入到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当中,上升到“五伦”之一的高度。《吕氏春秋·贵信篇》云“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愁,不能相亲”。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说丛》说:“交不信,非吾友也”。说的都是在交友过程中,应当恪守诚信的准则。其次,“信”这一准则又被应用于政治之中,用来规范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以取信于民。如《左传·桓公十三年》:“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孔子对“信”的政治意义也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0](P213)《论语·子路》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荀子认为:“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11](P211)。他还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背)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 本也。”[12](P204)管子也 认 为,讲诚信是 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他说:“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13](P139)韩非子也提出了“明主积于信”、“有信而无诈”、“赏罚有信”等主张。第三,“信”进一步发展为人伦关系的规范。西晋哲学家和文学家傅玄在《傅子·义信》说:“讲信修义,而人道定矣。若君不信以御臣,臣不信以奉君,父不信以教子,子不信以事父,夫不信以遇妇,妇不信以承夫,则君臣相疑于朝,父子相疑于家,夫妇相疑于室。大小混然而怀奸心,上下纷然而竟相欺,人伦于是亡矣。夫信由上结者也。故人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遇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
“信”还指人的言与行相符,是君子的美德之一。《春秋左传正义·文公元年》曰:“信,德之固也”。“信”,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讲的是言谈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论语·子路》曰:“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孔子对何谓士的回答。孔子认为可称为“德上士”的重要品德之一,就是要言行一致。墨子始终把“信”作为评价仁人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墨子·修身》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保持美名。荀子亦认为忠诚守信是仁人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他说:“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14](P170)。汉代贾谊将“信”德归入“六种美德”之一。他在《新书·道德说》中说:“德有六美。何谓六美?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
总而言之,“诚”指真实的内心态度和品质,指“内诚于心”,体现一种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体现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诚”更多地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更多地是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二者涵义虽然有别,但又相互贯通,互为表里。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取信于人。有道是非诚无以示信,非信无以明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社会的到来,诚信需求日益增长,诚信范围更加宽广,诚信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在当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从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诚信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诚信是维系市场经济秩序的前提,是经济持续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等价交换为特征,以各种利益需求的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市场交易要通过契约来实现,因此,必然要制定实施有利于契约履行的各种规则。契约的维护一靠法制,二靠道德。任何契约的履行,无不是建立在诚实守信交易的观念上。契约经济的根基是诚信,如果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不讲信用、不守信义,再好的契约也只能是一张白纸。所以说,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根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才可能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市场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是其核心概念之一。从表面上看,诚信和利润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事实上,二者间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直接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了诚信,就根本没有利润可言。从富兰克林的经济伦理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富兰克林说:“信用就是金钱。如果有人将钱存放在我这里超过该交还的日期,那么他等于是把利息或在这期间借着这笔钱我所能赚得的都赠送给我。这总计起来会是相当可观的数目,如果一个人的信用既好又大并且善加利用的话。”[15](P25)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下,信用是进行商业活动的个体获得长期利益的最可靠的精神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尤其应该把诚信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黄金准则,须知诚信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第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是按照经济规律运作的经济,它是有法可依的。法治经济的另一面是信誉经济,要减少交易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交易双方必须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和法治经济是相互支持的,一方面,许多复杂的交易需要法律和道德同时起作用,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法律制度越健全,不讲诚信的成本就越高,人们就越讲诚信。法治与诚实守信,共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社会经济秩序和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自律准则,二者共同作用、相辅相成。
诚信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关乎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望,关乎其综合国力及其国际影响力大小,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第一,诚信是立国之基、治国之本,即《贞观政要·诚信》中所谓“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诚信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是维系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国家无信,则民心涣散,离心离德,国力衰微。国家诚信,才能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社会感召力,增强社会认同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繁荣。政府守诚讲信有利于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局面,从而为政治和谐创造条件。
第二,诚信是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其国际声望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国格的直接表现。在当今时代的国际交往中,一个讲诚信的国家才能塑造出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信任与支持,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享有较高的国际声望。反之,没有诚信的国家则形象不佳,声望不高,甚至丧失国格,为人所不齿。
第三,诚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诚信道德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缺失了诚信道德与伦理这一重要内容,那么它就会因丧失时代精神高度上的文化势能而失去国际竞争力,从而对综合国力的竞争带来不利影响。
诚信是个体道德的基石,也是社会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的伦理基础和价值支撑,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第一,诚信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诚信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基础,也是各行各业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各项社会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失信,必定使人人自危,陷于混乱与无序状态。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道德灵魂,它通过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伦理秩序,维系、引导和调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诚信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不懈奋斗所致力追求的社会目标。机会均等、权利平等、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讲诚信、恶意欺诈、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良行为,不仅损害着诚实守信者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社会公正与公平机制,瓦解着社会公正秩序与公众的信仰大厦。加强诚信建设,倡导诚信原则与规范,可以在人们心灵深处构筑起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精神道德屏障,使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公正秩序,不断提升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程度。
第三,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和谐,最基础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诚信是维系和谐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现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组织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诚信友爱基础上的,有了诚信友爱,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才会互信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人与自然间也会融洽相处。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的思想和建立在其上的诚信观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时间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道德困境”。于是呼唤“道德重建”、“再造诚信中国”之声不绝于耳。这恰恰从反面凸显出诚信伦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诚实守信。为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的诚信精神,并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加以创新,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突破点,并以此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的全面提升,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1]孟子·离娄上[A].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朱熹.四书五经·中庸章句[M].北京:中国书店,1985.
[4]朱熹.四书五经·大学章句[M].北京:中国书店,1985.
[5]荀子·不苟[A].(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
[6]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7]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刘宗周.刘宗周全集(第二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9]孟子·滕文公上[A].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论语·颜渊[A].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荀子·天论[A].(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2]荀子·强国[A].(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3]黎翔凤,梁运华.管子校注(卷三)·幼官第八[A].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荀子·臣道[A].(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5]自康乐,简惠美.韦伯作品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Studi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Honest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ZENG Mei-qin,GONG Yun
(SchoolofScience,NavalUniversityofEngineeringofPLAC,Wuhan430033,China)
Hones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it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onesty has a broad and deep meaning.As a moral category,the meaning of“sincerity”evolves from the natural body of“honesty”to the man’’s moral realm of the highest state.As the norm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faith”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moral character of the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advent of contract social,as a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honest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onesty;connotation;contemporary value
B82
A
1009-9735(2011)01-0017-04
2010-12-08
曾美勤(1975-),女,湖南怀化人,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学校德育;龚耘(1965-),男,湖南益阳人,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