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离离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模式改革*
蔡离离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赖科学的考试模式来促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能促进科学的考试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在分析目前高校考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对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并由此提出了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相配套的若干建议。
高校考试模式;考试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都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到了第一位。围绕着如何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主题,各高校纷纷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到教学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考试作为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高校的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必须对现行考试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使考试这种手段真正为培养大量的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一)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试能否真正起到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的作用,关键在于考试模式是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现行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大多都采用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和统一标准答案的固定化形式进行。用统一的尺度评价能力不同的人,就忽略了应试者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这本身就有失公正和客观,也不能反映学生对教学不同要求的客观需要,难以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除了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外,主要体现在突出的个性上,用单一的内容和形式考核不同能力和具有不同要求的学生,无疑会压抑或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发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考试内容过于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的考试始终没有迈出“应试”模式的禁锢,考试内容过于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教师根据考试的目标和要求来设计自己的讲课方式和教学方法,讲课方式和讲课内容尽量做到与考试的方式和内容挂钩,也就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
2.考试题型不合理。题型的选择被限定在有限的传统题型范围内,限制了选择合适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考试内容及形式设计上的创新。在大多数考试中,使用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而展开,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和内容都被排斥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之外。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力都被无情地抑制和扼杀,既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和谐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自由空间小,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考”。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优良素质。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对此却有很多限制。
1.教学大纲对教师的限制。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要求一套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试卷,导致教师授课没有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特色的发挥。理想的状态是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授课,但又不受教学大纲的局限,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把自己最优秀的学识和思维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2.统一考试、单一考试的限制。目前,高校的考试一般都采取期末一次考试并且采用一套试卷。这种做法一是限制了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特点进行题目设计,二是试卷设计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其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性受到很大限制。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考试题目。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应对应不同的题目,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各种不同能力。
教学质量是一个高校的立校之本,已受到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由传授知识转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传授知识,这种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考试模式的变革。因此,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起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
(一)考试形式多样化,命题宗旨要突出能力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化是促进传统教育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创新精神。因此,鼓励教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突出学生的能力考核。
高校考试不应该把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作为重点,而应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创新能力为指向。为此,高校考试应改变以往侧重基本知识考核的考试模式,重点考核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本学科中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基本知识的实际掌握。即由侧重考核学生“知识接受量”转变为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创新能力程度”。尤其对高校而言,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用简单的一张考卷,不论开卷、闭卷都容易造成死记硬背和高分低能现象。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出发,结合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来研究考试的目的、方法及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科教学实践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办法。如开卷考试与实训报告、课外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学生自己出试卷的方式;专题讲座的方式;无标准答案的考试形式;实际操作式考试等。
(二)考试题型多样化,建立科学命题制度。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命题质量如何直接决定考试效度。编制考试题,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能涵盖所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考试题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标准,试题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简答题、是非题、填空题、选择题、配对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作文题、论述题、分析题、体会题等。所选择的试题要尽量避免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的知与不知的测试,要使学生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了解各种试题的优点和缺点。另外,试题的内容也可有学生选择的余地,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能。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各类试题的最佳测试点。
(三)成绩构成多样化,建立科学的成绩评定办法。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要实行综合评定方法,将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相结合,学生某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用平时测验、作业、课堂表现、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所得的分数,只是表示他对该课程掌握的度量,并不完全代表该学生所具有的智能水平。对此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考试题型采取更加科学的、灵活的评分办法。要对主观性试题采用等级评分法、模糊评分法;对客观题型采用准确评分法。如结合学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完成作业以及期终考试过程等方面在各门课程综合评价中给予恰当的权重,建立多元的、综合性的终结考评制度。尤其在成绩评定时要对学生具有创新的观点给以较大的权重。
(四)面向社会,改革考试模式,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考试“指挥棒”的变化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考试往哪指,学生就往哪使劲。高校是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所以高校的考试模式应该社会化,力求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我校在这方面就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对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学生的书本知识占总成绩的70%,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过程中所进行的各个环节以及课堂互动与纪律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试模式解决了课堂教学实际背景缺乏等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实训,学生能感受到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与此同时,还改进了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转变高校考试观念。首先,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总结的观念。其次,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最后,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
(二)制定相应政策,激励教师进行考试改革。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考试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一是学校要制定管理办法,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下达给教师;二是学校要有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考试改革。三是调整和改革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规定。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积极者的投入必然大量增加。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和鼓励改革的精神,考核中对改革者的工作量必须予以肯定,在利益分配上对改革者付出的劳动必须给予体现。
(三)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创新能力为主,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首先,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其次,命题要体现开放性。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从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不是课堂教过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最后,评分标准人性化。人性化的评分标准改变了以往评分标准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个体,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四)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是知识型的人才,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采取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的效果,而且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发展是与时代的需求共同进步的,每一次的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一个教育创新的过程。
(五)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规范包括考试在内的教学过程的活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已几经改革,但仍有不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的部分。随着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行又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因此教学管理需要不断地规范。
[1]梁艳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赵丽娟.试论高职高专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理论观察,2009.
[3]李杨.试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决策探索,2006,(03A).
[4]李健.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Z2).
[5]周哲纬.建设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J].科学中国人,2006,(11).
2011-04-11
蔡离离(1978-),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