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志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研究*
刘怀志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
对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作用,并针对当前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出了对策。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学科受到世界大学体育思想和高等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走进大学的体育课堂上和体育学家的研究领域,这对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新生事物,它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露出独特的优势,必将对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终生体育人格做出重大贡献。
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国内外专家都做了认真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于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这是最早的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我国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作了自己的概括,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基本共识:一是教学模式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一种范型。这种范型是建立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且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二是教学模式都具有多种教学策略,并且有明确的主题和可操作程序;三是各种因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四是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结构,但都包括特定的教学目的、特定的教学程序、特定的作用方式和特定的教学环境。弄清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教学模式选择与构建的基础。而对于体育教学模式,我国学者毛振明教授认为它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俱乐部”一词源于欧美,亦称社团或会社,是指为特定人群提供娱乐或利益的场所或组织。“俱乐部”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是:为了休闲或为了参加某一特殊的活动(尤指某一体育运动)而有规律聚在一起的人群。因此,可把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终身体育、人本主义、健康第一等教学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个性和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以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班,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它只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其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现有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课外体育俱乐部。即课余类体育俱乐部。指与体育教学相配套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学习的兴趣为宗旨,主要开展面对学生的集知识、健康、竞技、娱乐、兴趣多元为一体的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延伸的结果,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课内体育俱乐部。即教学类体育家俱乐部,它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设的以教学为目的的一种俱乐部形式。它以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使其掌握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这种类型要求院校领导思想足够开放,改革意识强,而且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比较完备,体育经费比较充足,体育师资力量较强。所以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高校一般采用这种形式。
教师在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与一般教学不同别,侧重于专项的系统学习和提高。目前,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师资队伍年龄主要在25~40岁之间。男教师多于女教师。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学历偏低是突出问题,专业结构不能适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尤其网球、轮滑、体育舞蹈等一些近几年才新兴起来的项目,在这方面的体育专业教师还很少。这表明,师资水平是影响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有两方面内容组成,即管理形式和经费管理。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主要由校主管领导,二级院系、体育部或教务处,各专项体育俱乐部门管理,被称为三级管理模式。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内部管理有三种类型:教练员(教师)、学生处和学生骨干管理。由于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经费主要是学生自筹和各方面的赞助,在使用制度、收费标准、使用情况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体育设施是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的依托,没有场地器材,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从目前情况来看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设施相当简陋,制约着体育项目的开设,也大大削减了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从根本上制约着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有区别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目标,而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发展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与个性。学生的体质与许多问题有关,体育课在其中的贡献是很有限的。王策三教授在《教学论稿》中说:体育课的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这种指导将影响学生一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身体体质所产生
的影响是第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也不是去增强体质,而是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锻炼身体和体育娱乐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创造力。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高校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力求让学生擅长某一项目、某一技术,以此来表现自己,得到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这种快乐的心理体验包括:兴趣体验的快乐、身体健康体验的快乐、成功体验的快乐、得到尊重和信赖体验的快乐。同时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中,多角度、多渠道的人际交往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加深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性和独立性。由此可以看出,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果断、坚强、勇敢、进取、自信、自制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有序发展,高校应把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发展和管理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完善以主管体育的校领导牵头,教研室主任、各俱乐部主任、各俱乐部的教练共同参与的体育俱乐部组织机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要经常向学校领导汇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情况,让领导了解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形势,获取校领导对体育俱乐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在体育教学部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俱乐部的管理工作。其次,高校应按体育教学类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类俱乐部、课余训练类俱乐部和综合类体育俱乐部等模式健全体育俱乐部组织。必须尊重和维护各体育俱乐部的自主权限,给学生创造宽松、偷快的健身气氛和环境。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课内主要由体育教研部负责教学管理,课外由学生负责组织各单项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高校课余运动队训练与参加各级比赛是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纳入到单项体育俱乐部中。教练员由教师担任,队员从俱乐部成员中挑选出来参加训练和比赛。
一是建立网上选课机制。实行网上选课有利于俱乐部推行会员制,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开放,他们既是上课的学生又是俱乐部的会员,而且都由他们自主选择。学生还可自主选择课程、上课类型、上课教师、上课时间。改变学生按年级选项授课制度,可以实行跨年级授课。二是分层教学。体育俱乐部内开展活动应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教学层次,打破年级界限,依据学生的素质条件和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俱乐部运动项目。其中各层次各级别教学中的目标、要求、内容、进度、质量都有相应的特点、要求和目标。三是实行学分制。俱乐部教学计划应对全校学生全年开放,真正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安排上课时间学生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仍可重新选择其它项目。四是完善考核制度。要完善俱乐部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师生持卡上课制度,参加考试、测试等都必须按照体育俱乐部考核管理办法。俱乐部考核标准应当具有层次性,使考核既能反映学生运动与健康的总体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进步程度,使成绩成为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对于在俱乐部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俱乐部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问题一直是影响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体育工作者应向学校有关部门积极呼吁,修理和改建、扩建体育场地设施。要加强对现有场地和设施的管理,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并加强管理和调配工作。部分体育课程通过租用或借用社会上的体育场馆设施,以缓解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不足。开设体育俱乐部课程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使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为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学校增加对体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经费管理,建立年度财务汇报制度,增加透明度,让全体会员来监督俱乐部的财务管理。
2011-04-11
刘怀志(1966-),男,湖南湘潭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