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唐晓东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因需施教,分类教学*
——对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田丽,唐晓东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大学英语分类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较果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类人才,尤其是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的实现分类教学的教育目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分班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形式、考核方式、课外活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探索,籍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尝试与借鉴。
需求;分类;研究型;应用型
2007年9月26日,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教学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1]。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本着以教育对象为本的原则,许多高等院校陆续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分级教学、分层次教学、分班教学等应运而生。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又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或层次,针对每个级别和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2]。然而这种分级教学或分层次教学固然认识到了学生英语成绩的客观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教学内容难度和教学进度的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分班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大学英语分类教学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所谓分类教学,就是坚持“因需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在适当考虑学生间英语基础水平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性特点,制定适合某一特定群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分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主观学习热情。它不同于分级教学仅仅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不同层次或快、慢级别,从而避免学生由于分级教学产生的自卑心理,而是更加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和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并且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其实,国内学者束定芳在2004年就提出将“需求”分成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类。社会需求和学生毕业分配形势有密切联系。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如果不能预测学生毕业时社会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个人需求包括客观需求,如学生目前的外语水平、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经历等和主观需求,如课程的期望、学习目标、学习安排和希望采用的教学方法等[4]。只有依据社会需求才能培养出被社会所认可并接受的人才。只有尊重学习者的主客观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也应该分类,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针对社会和学生的双方面需求,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即一部分学生按照“研究型”人才模式培养,突出其对英语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强化其英语书面表达和阅读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对英语自学材料搜集和分析的能力,从而使其具有进一步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的能力;另一部分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其对英语技能的熟练度和灵活度的掌握,提高听说技能和英语表达能力,训练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英语的实际应用和沟通交流能力,从而满足其对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要。
为了更好的实现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在分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切实的实施分类教学,首要任务就是了解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需求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确定。
首先,了解当前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需求。
可以通过对现有统计数据的分析和企业的走访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英语水平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通过与各高校的交流和对国内历年考研英语的剖析了解国内考研英语的难度和对学生词汇、语法、写作等英语知识的要求;通过网络资源,与出国培训机构的交流以及近年雅思、托福考试试题的研究了解对出国留学人员英语能力的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分班标准和教学内容。
第二,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大学的学习目标,考研、出国、就业等。但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这项调查之前应该利用军训等正式上课之前的时间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就读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专业特点,毕业前景等并与家长沟通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
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
可以通过入学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由于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各不相同,但是英语和数学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和考研必考科目(大部分专业)可以作为入学测试科目。大学英语入学测试应主要考察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英语基础知识、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其中听力理解能力是重点考察环节。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了解,可以进行科学分班。在分班的过程中对有强烈考研意向的学生分在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班级,而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教授和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即根据学生英语、数学总分,并设定单科最低分数线,从而避免文理偏科严重的问题。另一部分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学生分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班级。
传统的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大多是“两年四册书”,即学生在大一、大二两年内学习综合英语课程,即进行EGP教学。然而,为了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充分考虑目标的差异化,规划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首先将大学英语的课时重新规划整合,分配到大学三个年级,实现大学英语三年不断线。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创设持久的英语学习氛围,也为学生大四实习、考研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需求而定。“研究型”班级的教材应该选择知识面广,词汇量大,长难句多,书面用语正式,社会科技文章为主的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知识储备。而“应用型”班级的教材应该选择词汇新颖,口语表达丰富,日常情景生动再现,贴近现实工作生活的文章为主的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学生今后工作生活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英语水平基础的差异化和教学内容特点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从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别班级学生的需求。“研究型”班级的学生语言基础较好,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强,因此针对“研究型”班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将学生课下自学研究的输入与课堂综合加工的输出相结合,运用话题任务研讨法、合作创新探索法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总结概括、突破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督促者、检查者的角色。而针对“应用型”班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设定任务的完成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这种活动要求学习这理解、操纵、产生目的与或用目的与交互活动,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集聚于调动语法知识表达意义,他们的目的是表达意义而不是操练形式[5]。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低、有意义地增进了目的语的习得和运用。因此,教师在讲授重点常用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设计运用场景,并运用互动交际活动法、课堂内外互动法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真正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要点,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将重点常用语言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现实情景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讲授者、设计者、组织者的角色。
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往往“一视同仁”,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也通常是抄写句子、背诵单词等较为单一的。然而在分类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目标和培养的能力在某一特定群体中有了共性,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针对同一类别的学生设计符合该类别培养目标的作业。布置给“研究型”班级学生的作业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研究报告、论文摘要等形式重点强化学生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而布置给“应用型”班级学生的作业可以是编对话、情景模拟、观点阐述等形式,通过学生对所学文章内容和英语表达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新的应用途径。同时通过反复的运用克服交际畏惧,即个人对于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6]。
作为接受了10多年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考试在绝大多数学生心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通过考试而学”,“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虽然不正确,但在很多学生心里却是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而在分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有必要实行差异化的教学评估体系,这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因此在教育学生扭转错误的学习心态的同时可以通过设计更为全面和合理的考核方式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通过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或接近自然语言环境的优势,使学生直接摄取大量新鲜生动的语言信息[7]。针对“研究型”班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每周一份英文报纸、每月一本英文原著,每学期一份研究论文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途径,并通过举办书评、影评大赛,单词大赛,阅读大赛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应用型”班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看电影学英文、英语角、模拟外贸公司、模拟面试等活动和英语朗读大赛、演讲大赛、辩论大赛、戏剧大赛等比赛营造良好的英语听说氛围。
大学英语分类教学以当前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需求和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的差异化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打破专业、自然班的限制,因材选料,因需施教,进行针对性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目标性更明确、更具体。各类教学班分别制定学习目标,使用不同的教材,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的作业形式,全面的考核方式并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对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探索还刚刚开始,如何进一步细化分类,如何打消学生对分类教学的心理障碍,如何更为合理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思考。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黄晓春.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4):562-58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McCroskey J.Validity of the PRCA as an index of o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J].Communication Monograph,1978,(45):192-203.
[7]郭勇志.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2):169.
2011-04-11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JXYJ2010005)
田丽(1981-),女,山东邹县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