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荣 益广仁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随着这几年攀岩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参与这项运动的学校和个人越来越多,运动损伤也时有发生。运动损伤对运动员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仅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而且严重者还可使人残疾、死亡,对运动员带来负面的生理、心理影响;同时在学校领导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妨碍该运动项目的正常开展。因此,深入研究本项目损伤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把损伤发生率及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是高校各项目教练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
攀岩运动对运动员的手脚的力量要求比较高,攀岩时手、脚承受着巨大的力量,特别是手。大多数时候手在抠或捏点时,由于接触点非常小,用力非常集中。肌肉、肌腱和关节囊承受着巨大的反向作用力量,这个力有时是握力,有时是扭转力,有时是提升力,有时是侧向推力,这些力量有时是接近极限或超越极限的,所以上肢手指腕肘肩的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腱鞘等极易发生撕裂、断裂或无菌性炎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或转变成慢性损伤,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严重者还会造成终生慢性伤害。
在攀岩运动中,下肢的膝、足主要起支撑作用,承受力量相对较分散,所以伤病相对较少,损伤主要发生在上肢的手、肘、肩部。据1995年美国运动攀登协会(ASCF)对42名职业攀岩选手的医学调查报告发现:攀岩运动会引起多达11种常见伤病,主要发生在上肢手、肘、肩部,其中前8种运动伤害较多,依次为:手指侧副韧带损伤40.5%,肩部损伤33.3%,第二环状滑车断裂26.2%,上肢屈肌腱损伤26.2%,第二环状滑车撕裂23.8%,扳机指23.8%,肱骨内上髁炎21.4%,肱骨外上髁炎9.5%,腕管综合症7.1%,肌肉末端病7.1%,手腕部筋膜韧带拉伤7.1%。
手指侧副韧带扭伤或断裂是速度攀岩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其中以中指、食指或无名指的近端指骨间关节和拇指的掌骨与指骨间关节损伤为主。在以动态动作去抓每一个岩点时,每一个动作都会使中间3个手指的近端指骨间的关节在刹那间承受极大张力及大幅弯曲;而捏点的动作则易使拇指的掌骨与指骨间关节扭伤。
一般所谓的肩关节,是介于肱骨与肩胛骨之孟唇所形成的关节,盂肱关节是一个球窝关节,肱骨像球状被包在浅浅的盂唇窝中,以主动性的盂唇、关节囊韧带及被动性的三角肌、旋转带来提供稳定。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关节、肌腱、韧带与滑囊间经常性的摩擦与碰撞,就会引起诸如:旋转带撕裂、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肌腱炎、棘上肌肌腱炎等肩部损伤,称之为“夹击症候群”。
1.2.1、旋转带腱炎
旋转带是由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小圆肌所组成,由于旋转带紧邻由肩峰及啄突所构成的弓形突起组织经常性的摩擦将造成旋转带破裂,而且以棘上肌肌健的损伤最常见。
1.2.2、滑囊炎
旋转带与肩峰——啄突间是滑囊,其功能在于减少上述两者间的摩擦碰撞。经常性的撞击将使滑囊发炎,其中出现肩峰下滑囊炎最常见。
1.2.3、肱二头肌肌腱炎
旋转带的破裂、肿胀及发炎将造成肌腱供血异常,进而加速肱二头肌长头肌健磨损,甚至断裂。
人体每一根手指内都有5个环状滑车用以连接、固定指骨与肌腱(拇指除外),而肌健的经常弯曲便会与滑车发生摩擦,并导致其撕裂。第二环状滑车位于近端指骨、近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处,攀岩运动员常常是因为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闭锁型抓法使手指过度用力导致第二环状滑车撕裂,其中以中指及无名指最为常见。据统计,约有60%的职业攀岩者患有第二环状滑车伤害的病历。严重时,第二环状滑车还可能完全断裂,导致屈肌肌腱无法再贴进指骨,并由此呈现弓形弯曲,即“弓弦现象”。
据人体生理研究显示,屈指浅肌可使近端指骨间关节及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弯曲;而屈指深肌则可将远程指骨间关节、近端指骨间关节及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弯曲。攀岩时,每一个闭锁型的抓法都容易导致屈指浅肌的肌腱撕裂;而抠岩点则容易使屈指深肌肌腱撕裂。当屈指浅肌肌腱撕裂时,近端指骨间关节将难以弯曲;当屈指深肌肌腱撕裂时,远程指骨间关节则难以弯曲,患部的疼痛、肿胀与握力和捏力消失则是两者共同的症状。
它是一种手指屈肌腱鞘发炎的病况,最常发生在中指、无名指或拇指内的第一节环状滑车。正常的肌腱会在维持活动空间的滑车内前后滑动,如果肌腱是因为发炎而产生结节,手指弯曲时结节仍可通过滑车,但在伸展时却会卡在滑车的掌侧。轻微时,可以靠外力将手指拉开,且在结节挤过滑车时产生如扣板机的响声。严重发炎及肿胀时,手指甚至会卡在弯曲处。
从攀岩运动的点状着力点来分析,肌腱、韧带的起止点的过度牵拉和折屈应力,可因超越极限负荷的受力造成起止点的损伤,在起止点的不同部位结构可以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损伤还有擦伤、撞伤、“烧伤”等。
运动损伤的原因可分为:热身运动或辅助运动不足、技术动作错误、运动过度(过度训练)、疲劳、心理状态不佳、过分紧张或紧张度不足、运动场地或器材缺陷、意外事件等几类。
研究报告显示,多数肌肉、肌腱或韧带的拉伤,都是源于微细损伤。由于症状不明显,此种伤害长期累积得不到恢复才会发作,但也正因此,其往往为运动员所忽略。
每当身体运动至极限时,肌肉或组织便会发生微细损伤。倘若休息时间充足,此种伤害便是训练的正常结果,其不仅会自动复原、更可增强肌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超负荷运动带来的超量恢复。
但假使微细损伤的累积速度超过复原时间,运动伤害便会产生。一旦伤害造成,即使以后训练正常,旧伤仍可能复发。
运动损伤一旦出现,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会对训练比赛造成影响,因此,我们要主动预防运动损伤。
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地增加运动量。正确的训练计划不仅可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而且可以保证运动员身心健康。同时,在运动员受伤后,训练计划的适度调整更可以协助患部的康复。如训练时间的安排,速度难度训练比例的安排,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上的安排等。例如:先锋攀爬训练时,可以同时采用顶绳保护和先锋保护的双绳保护,可以降低运动员的恐惧感,避免运动员因力竭或动作错误而造成脱落冲坠所带来的损伤。
在实际训练中发现,不少运动损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通常热身活动的强度以人体最大摄氧量的45%的强度、心率达到100-120次/分、时间在10-30分钟为宜。此外,还应该根据项目特点、个人习惯、训练水平和季节气候等因素加以调整,以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已经活动开为宜。先慢跑10分钟,然后在岩壁上横移10分钟再做几个抱石动作,最后拉伸韧带活动关节,攀登前再做一些心理训练。
在训练中,每组练习后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劳,防止运动损伤,组与组之间的间隔放松非常重要。运动疲劳后攀登者肌肉酸痛、周身乏力、意志薄弱、反应迟钝。事故往往就发生在人体力不支的时候。攀岩过程中的恢复并不仅仅指体力恢复,还包括意识的恢复;人在体力充沛,意识清晰的时候是比较理性的,许多不必要的运动损伤都是由于麻痹大意造成的。
体能训练在先,专项训练在后。肌力发展不健全往往是许多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要加强专项技术运动肌群的综合训练。据统计,在运动实践中,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损伤最为多见。因此,加强这些易伤部位的肌肉练习,特别是拮抗肌的训练对防止损伤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微细损伤外,有时候一些抱点、倒扣、闭锁型抓法、抠岩穴等一些危险性动作,也可能引起肌肉、肌腱拉伤或韧带扭伤等急性运动损伤。原则上应尽量以平衡动作攀爬、避免将肢体伸展到极限,同时在感到疼痛时应该选择放弃或重新选择路线攀爬。
攀爬之前,保护员与攀爬者要相互检查,安全带的穿戴是否准确、主绳与安全带的连接是否准确牢固;攀爬过程中,保护员要时刻注意攀爬者的动作,提醒攀爬者不该抓握的位置(如挂片)、保护绳与攀爬者身体的位置(防止脱落时身体打横或倒置),提前做好脱落制动准备;对于先锋攀爬在屋檐下的脱落,保护员要顺势小跳放绳,防止攀爬者回荡撞墙。
教练员要给学生灌输科学膳食的理念,适当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训练期间体力或身体热能存量的恢复。体力恢复后才能适应持续激烈的训练,不断的训练才会导致身体对高负荷的适应,身体适应后体能即会突破,因此平时要注意正确的饮食方式。训练时饮食摄取量要考虑身体的需求,特别要考虑足够碳水化合物的补充,以维持肌肉内肝醣的储存。训练前应吃含有低升醣指数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苹果、橘子、优格、牛奶。每日训练后,要尽快补充能源,因为肌肉恢复肝醣能力最强的时间是运动训练后第一个小时。
此外,搞好医务监督,遵守训练原则,注意布置好训练场地,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内容。
急性运动损伤处理的原则是:若发生急性的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肌腱拉伤,应该立刻休息、停止运动,同时对受伤的部位进行处理。
4.1、休息(Rest):目的是为了减少继续活动所引起的疼痛、出血及肿胀现象,并预防伤病恶化。
4.2、冰敷(Icing):除了具备止血、消肿的效果外,还具有止痛及放松肌肉的效果。
4.3、压迫(Compression):目的是为了止血消肿。
4.4、抬高患处(Elevation):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肿。
这是处理急性运动损伤四大原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急性损伤处理的RICE原则。
随着攀岩运动在高校的开展越来越普及,参与攀岩的群体越来越壮大,预防攀岩过程中的损伤也显得愈发重要。科学的训练手段、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及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安全到位的保护措施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方法。
[1]李方祥.青少年常见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2):29-30,2007(3):P28-29.
[2]刘德刚.速度攀岩常见运动损伤及防治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1):P121-123.
[3]张春隆等.我国竞技攀岩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10):P77-80.
[4]台湾山岳协会.92年度B级运动攀登教练讲习讲义.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