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法苏小锐黄 寅李 涛
(1,4.台州学院;2,3.临海市文广新局, 浙江 临海 317000)
加快台州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胡平法1苏小锐2黄 寅3李 涛4
(1,4.台州学院;2,3.临海市文广新局, 浙江 临海 317000)
台州文化资源积淀深厚,历代人才辈出,有独具特色的工艺和民俗节会,改革开放以来,重视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也存在着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尚须加强,缺少深入研究与科学规划,保护与建设矛盾尖锐,保护利用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队伍建设滞后问题。今后要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保护有形资源和无形精神并重等原则,做好保护,加大投入,加强宣传,与旅游业结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
加快;台州;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资源。台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保护台州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蕴涵的当代价值,发挥它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凝聚作用和推动作用,对于持续利用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软实力和竞争力,构建和谐台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台州是浙东南一座新兴的港口城市,更是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早在七千多年前,台州就有先人居住。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设置回浦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设置临海郡,治域不仅包括今台州,还包括今浙江省温州、丽水和福建闽北沿海地区。东晋后期,中原许多人口迁入台州。南宋时,随着都城南迁临安(今杭州市),台州一度成了辅郡,文风昌盛,被誉称“小邹鲁”。元明清以后,台州的区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
在台州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教相互浸润,相互吸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台州文化。台州文化不仅吸收了山海灵气,并且孕育出了台州式硬气与和合之气。
以江南文化名山——天台山为代表的台州不仅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而且是道教南宗的创立地,在浙江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智者大师创立佛教天台宗,影响深远。张伯端开创了江南道学的内丹学派。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驻节台州,传播理学,奠定了“台学”的基础。明朝思想家方孝孺,浙江宁海人(当时属于台州),他是明朝儒学正统的集大成者,为了捍卫儒学正统,不惜被灭十族,是“台州式的硬气”的卓越代表。入清以后,台州是浙东史学文化集中地之一。
台州还是我国“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台州的“和合”文化资源,以唐朝天台山国清寺诗人寒山、拾得的交往为代表,集中体现在丰富的“和合二仙”传说上,影响我国民俗、文艺、建筑等各个方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台州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文化。留存在台州大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东瓯王国遗址、东汉三国两晋至唐宋古窑址、明清古民居以及近现代史迹等,遗存丰富,类型齐全,见证了台州延续不断历史的宝贵财富。
1、各级各类文物丰富
我市不仅拥有天台国清寺、临海台州府城墙、临海桃渚城、温岭新河闸桥群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拥有4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0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几百处文物古迹散布在台州各个角落,向世人展示着昔日千年古城的文明风采。
台州各县市区的文物部门收藏国家一级文物35件,二级文物262件,三级文物1400余件,一般文物27000余件。民间精品收藏不计其数。
2、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完整
我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天台,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8处。临海紫阳古街、椒江海门老街、路桥十里长街是我市历史街区文化的代表。临海台州府城依山临江,兼具军事和防洪双重功能,台州府城墙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我国四大丛林建筑之一的天台国清寺,建筑风格独特。此外,台州还保留着台州府文庙、路桥五凤楼、临海鼓楼、洪颐煊故居、张文郁故居、仙居迎晖门、三门千佛楼、临海千佛塔等一批富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是浙东建筑的典型代表。
台州古民居建筑数量众多,有明显的内地民居建筑和沿海民居建筑之分,极具观赏性和研究价值,这在我国地级市并不多见,典型的有临海紫阳街的三合院、仙居高迁古民居的三透九门堂、温岭石塘的石头房子。在邮电部发行的《民居》系列邮票中,浙江民居就选了黄岩区的朱姓住宅。临海黄土岭民居还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
3、历史遗迹众多
我市仙居下汤和玉环三合潭遗址,证明了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居住活动。经学者考证,温岭大溪的东瓯王国都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古镇章安是东南名郡之一,曾经是浙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诸葛直远征夷州(今台湾岛),就是从章安会集水师后出发的。这是我国有记载的首次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历史意义深远。
戚继光抗倭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他在台州“九战九捷”,成为一代名将,被写进历史教科书。戚继光在台州留下了临海台州府城、临海桃渚城、椒江戚继光祠(戚继光纪念馆)、临海戚继光表功碑等许多古迹。
台州钟灵毓秀,台州文化和台州精神孕育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名家硕儒、英雄豪杰,在我国历代正史中立传的台州籍人物就有96人,客籍台州的也不少。台州自唐至清有文武状元各3人,文进士974人,是全国中进士较多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台州还出现了许多文化世家。台州还有两院院士21人,这在全国地级市也不多见。
1、文化名人众多
宋朝以前台州本土以及客籍台州的文化名人有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天台宗章安大师灌顶,开道教南宗祖庭之先声的司马承祯和始祖张伯端,开台州教化之先河的郑虔,做过临海县丞的骆宾王,隐逸诗人寒山,唐代诗人项斯。宋朝有教育家徐中行、徐庭筠,爱国词人陈克,教育家朱熹,南宋著名学者永嘉人叶适,诗人杨蟠、左纬、戴复古,历史学家陈耆卿、胡三省,“活佛”道济(济公)。元朝有著名书画家柯九思、陶复初、王九鼎,诗人陈刚中,元末明初有文史学家陶宗仪,明朝有思想家方孝孺,茶陵派代表诗人谢铎,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清朝有“博学鸿词”的齐召南,藏书家洪颐煊,地理学家李诚,画家傅濂、雕刻家方。近现代有书法家章一山、学者项士元、作家许杰等。
2、政治经济军事名人辈出
在台州历史上,有五代时曾经在台州为官,以后成为吴越国王的钱弘。南宋时,客籍台州的宰辅就有吕颐浩、陈与义、贺允中、范宗尹、王之望、霍汝文、杨栋等7人;台州本地有宰辅钱端礼、谢廓然、陈 、谢深甫、钱象祖、谢堂、杜范、贾似道、叶梦鼎、吴坚等10人。还有太皇太后谢道清,与文天祥一起聚兵勤王的杜浒。元末有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明朝有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援朝抗倭的王士琦。清朝有被誉为“江南第一清官”的范理,台州知府刘,抗英“武显将军”林正阳。民国有开国元勋王文庆,赞威将军屈映光,光复会功臣张任天、张翅、杨镇毅。现代有抗日将领、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的周至柔,抗日将领陈安宝,中共早期女英烈郭凤韶,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观澜,军事家张崇文,外交家章文晋等。经济界著名人物有晚清杨晨、当代经济学家周宪文等。
3、科教名人集中
科教方面,在台州历史上曾经产生了几部被称为世界第一的著作,他们是世界第一部研究蟋蟀的昆虫学专著《促织经》、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世界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
台州的科教名人还有南朝高士顾欢,北宋教育家陈襄,北宋水利学家罗适,南宋上蔡书院山长王柏,明朝教育家金贲亨,清朝科学家周治平等。
台州文化厚积薄发,科教名人在近现代最集中,有植物生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罗宗洛,“冯氏效应”开创者冯德培,生物学家朱洗,“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医学家陈中伟,美国纽约科学院外籍院士许良英,当代数学家柯召、陈荩民,水利学家胡步川,农学家朱道华,林学家林渭访,园艺学家毛宗良,鱼类学家王以康,兽医本草专家冯洪钱,教育家陆翰文、林迪生等。
台州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传统工艺以独特的设计,巧妙的用材,精致的手法,丰富的品种,以及浓郁的地方风采跻身于我国工艺美术之林,涌现了刺绣、泥石雕、竹木雕、玻雕等“一绣三雕”以及干漆夹苎造像、草麻编织品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品。
在台州,正月十四过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这在全国是独具特色的。这两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来由和丰富的传说。
台州各地还有不少节庆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温岭市农历七月初七的“小人节”,是全国唯一的。又如椒江区的送大暑船、路桥区的开年节等民俗节会活动都富有地域特色。
(六)台州地方饮食特色鲜明
台州地方饮食文化内容丰富,深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有蛋清羊尾、风味麦饼、糟羹、食饼筒、敲鱼面、八大碗等上百种特色食品,并且佛教素斋品种丰富,道家的养生素斋,也颇具特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重视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实施软实力战略中,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其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台州有“山海之气、府城之悠、果蔬之地、佛道之林”的地域特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成了以“硬气”、“灵气”、“和气”为内核的地域精神,市委、市政府重视挖掘台州人文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传承、创新台州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使“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台州人文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及时总结了“开放开明、敢闯敢冒、守法守信、创业创新”的新台商精神。
三十年来,台州各级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认真做好文物保护与抢救工作。重点对临海台州府城墙、桃渚城、千佛塔,黄岩文庙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使一批濒临危境的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其中临海的台州府城墙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它将保护性维修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如今已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临海市从1996年开始,先后请杭州大学、同济大学编制 《临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效地保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展现了“千年府城、紫阳故里、唐代古刹、明清老街”的传统特色。近几年,又投资2000多万元,重建了戚公祠;投入5000多万元,恢复了东湖公园“春夏行乐之冠”的士大夫园林风貌。
台州其它几个县市区也多有动作,如天台县政府每年从全县土地转让金中拿出5%用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加大名城保护力度。十多年前,仙居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资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皤滩古镇、桐江书院进行了修缮,使“浙江第一古街”龙形古街、桐江书院焕发了生机。椒江区、路桥区投入巨资分别对海门老街、十里长街进行开发。
我市积极开展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共有台州乱弹、黄沙狮子、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济公传说和仙居无骨花灯等5个项目入选,位居全省前列。
2006年5 月,我市公布了第一批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县(市、区)也公布了县级名录。2009年、2010年6月,第三、四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分别确定新入选项目41项、36项。
全市各地通过建设展示场馆、成立保护团队、建立传承基地等有效形式,抢救和保护濒危消失的珍贵项目。如台州市、椒江区联合有关企业组建了海东方乱弹剧团,抢救台州乱弹剧种;临海市在紫阳街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仙居县建立针刺无骨花灯保护协会,设立花灯传承基地。2006年,我市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工艺美术家协会。2007年,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市级综合试点单位。2010年10月,临海市政府选派文艺代表团赴韩国展演临海剪纸、上盘花鼓、临海道情等非遗曲目。
1995年,临海市博物馆新馆建成,馆藏文物达2万余件。随后,我市又有天台博物馆、三门博物馆、戚继光纪念馆、陈叔亮书画馆、亭旁起义纪念馆、郑广文纪念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等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我市还出现了国华珠算博物馆、吴子熊玻璃雕刻艺术馆、台州府城民俗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出现了临海古城博物馆、桃渚抗倭纪念馆、临海地质博物馆等行业办博物馆 (纪念馆)。2009年又丰富和拓展了台绣艺术馆、柑橘博物馆、温岭石文化博物馆、三门县石窗艺术馆,使我市博物馆初成体系。
台州民间收藏热方兴未艾,其中有些民间收藏家的收藏品相当可观,如国华珠算博物馆内有藏品1300余件,全年对外开放,被立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成立了台州市直机关收藏家协会。2010年有关部门还评选了“十大藏书状元”和“藏书人家”。2011年1月,我市评选出台州十大民间珍宝,元青花云龙纹梅瓶等十件藏品名列其中。
重视地方文化研究在我市有着良好的传统。近年来,台州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自觉潜心于台州文化研究,编撰出版了大量丛书,如《临海名城文献丛书》、《天台山旅游文化丛书》、《路桥文化丛书》、《台州文化丛书》等,单一类的图书有《台州文化发展史》、《台州文化概论》等,举不胜举。此外,仙居县与中国邮政局联合发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仙居花灯系列邮票12张,临海市在2008年争取到了《古代名将——戚继光》纪念邮票首发式。
各地还利用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日和临海江南长城节、温岭石文化节、玉环海岛文化节等特色节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示活动;同时在有关媒体开设专题或专栏,分期分批介绍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
我市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相比,以及从需要我们进一步保护和利用的现状来看都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的形势就更不乐观。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意识淡薄
一些领导干部对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视而不见,或者被当成包袱,忽略了对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对基础性工作不够重视,只知道急功近利地开发文化资源,甚至对破坏文化资源的行为麻木不仁。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有意无意地破坏文化资源现象屡见不鲜。不少群众认为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与己无关,甚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擅自在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开工建设。
(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缺少深入研究与科学规划
我市有 《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等专项规划,尚未制定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规划。对台州文化资源的研究,目前还是以民间自发研究为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必要的平台。比如中国道教的十大洞天中,台州就有三个,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又如仙居韦羌山上的蝌蚪文岩画,相传为夏帝大禹所刻,其蝌蚪文被列为国内八大奇文之一,也没有很好组织研究。我市有一些社团对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却偏重于理论研讨且活动不多,政府对此缺乏必要的支持与引导。
(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与城乡建设的矛盾尖锐
在城乡建设中,我市不少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许多老城区得不到完整保护,一些颇有保护价值的历史街区荡然无存,温岭赵大佑尚书坊、黄岩后巷的五凤楼(中共台州特委旧址)等一些很有特色的古建筑被拆除。县市区级、暂保单位和未列入级别保护的古迹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少古迹因环境风貌被破坏,已没有整体景观价值可言,古迹“盆景化”现象严重。在农村,一些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因未加保护已面目全非,因没有财力修复已不堪入目,甚至因村镇建设不复存在。
(四)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资金未能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各级政府财力投入不足,是我市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根据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要求“文物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文物遗存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提取1%至3%的比例,其他城市可酌情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传统街区和城市史迹的保护。”目前,我市每年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仅60万元,个别县至今没有下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文物事业经费只是“人头费”,与各兄弟市相比,差距很大。由于资金不足,一些文物古迹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如市级文保单位——海门双塔等一批古建筑自然损坏严重。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抢救的就更多。
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需要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与产业经营人才。与兄弟地市相比,我市存在学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由于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口授人传”、子承父业。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客观上导致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如黄岩翻簧、仙居无骨花灯等享有盛名的民间艺术都传承乏人。
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也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台州是一个成长中的滨海新城,又不缺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是个宝,它不应该成为包袱,但是,这个宝能不能被保护起来、发掘出来、利用开来,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我市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把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抓好、抓实,为促进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要坚持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要树立“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加强保护”的新观念。对待文化资源,保护是前提、是基础,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能够进一步形成共识,促进更好地保护。要自觉坚持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台州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突出做好转变文章,使其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由无形资产转变为有形资产,让古老的文明积淀重新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要坚持保护有形资源和内化无形精神并重的原则。我们既要通过保护古迹遗存、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彰显历史文化的魅力,又要用“台学”、“和合”文化、“台州式硬气”等人文精神来凝心聚力,提升台州人的精神境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和民间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发掘、保护文化资源,政府责无旁贷。同时要善于集中民智、借助民力、用好民资,积极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有效地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认识,出台政策,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大市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依法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文化品牌,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二要重视做好依法保护和利用、政策保护和利用这两项工作。要依据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我省两个《条例》和《台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有重点地开展国家级、省级历史街区、文化遗址等申报与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尽早出台一系列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政策,如《关于落实民间文物征集和收购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民间藏家捐赠藏品或创办特色博物馆的若干意见》等。同时,政府要坚持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防止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发,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
三要制定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规划。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规划中需要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创新机制。
四要继续做好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申报工作,充分认识申报工作对我市古迹保护工作和促进古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条件,主动争取,不失时机地做好此项工作。
五要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逐步建立比较完备、具有我市特色的保护制度,争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2、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筹集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资金。
做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各级政府必须舍得投入。根据国家文物局等7部委办局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文物办发[2003]26号)文件精神,要认真贯彻落实“五纳入”,明确职责,充分体现和行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对各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濒危古迹、遗址和考古发现,政府部门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的新途径。要充分发挥台州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从社会、企业、个人多方面筹集保护资金,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基金会,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采取捐资、集资、募捐等办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资源保护事业。要尽快调整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实施管办分离,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市场的开发,通过项目化资助等方式,推动文化经济园区和文化特色街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3、深入研究台州文化资源,加大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文化资源的力度。
我市有深厚的山海文化、佛道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当前特别要重视深入研究富有我市特色的文化资源。
一要重视“和合”文化研究。“台州式的硬气”已广为人知,而“和合”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都较为欠缺。要深入挖掘台州“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对台州人文精神的影响,积极创造条件,择地建设一座集中收藏、展示“和合”文化的展馆,大力倡导“和合”理念,重点做好市与区、南与北、人与境这三篇“和合”文章,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文化保障。
二要重视“台学”研究。可以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支持台州学院或者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等学术社团发掘、整理台州传统儒学理论,深入开展“台州学派”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做足、做深、做透“台学”这篇文章。
三要重视台州海洋文化研究。这是一片待开发的沃土,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支持。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利用我市现有的民间社团组织,借鉴其它沿海市地的经验,深入挖掘与研究海洋文化。
四要重视整理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史。我市民营经济从小到大这一曲折发展的历史,如果现在不开始整理,将对不起我们的子孙。政府要组织力量抓紧收集、整理、研究这段灿烂的历史,在台州市区合适的地方开辟一家富有地方性、专题性的台州民营经济展览馆。
五要重视老字号品牌研究。台州各地的老字号品牌不少,要深入研究台州老字号品牌,整合全市名牌、名品、名企等资源,进一步发挥方一仁、万昌酱园等老字号的品牌效应,形成特色产业品牌,振兴百年老店品牌。
六要重视台州名人研究。台州的名人文化是台州一座尚未很好开挖的“矿藏”,是台州的一笔宝贵财富。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以台州学院为依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对我市历代名人作一次系统、客观的评价,确定一批有宣传价值的台州历史名人,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编撰出版台州名人丛书。可依托市博物馆积极筹建“台州名人馆”,要采取措施,修复一些名人故居,为杰出名人塑(画)像,打造名人旅游线。
在宣传方面,要站在全市的高度,借助各种宣传渠道,尤其是互联网渠道,宣传台州文化资源,甚至可以通过全省、全国的各种宣传途径宣传台州的文化资源。在宣传中要提炼、突出台州文化资源的特色,比如,在临海紫阳街,让外来游客知道这里有“中国一绝——千佛井对千佛塔”。
4、整合文化资源,积极与旅游业合作,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一要整合整个台州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是文化资源能否产业化的关键。没有经过整合的文化资源只是以传统或历史遗存的形式而分布在各地,它们并不具有产品的性质。台州各文化资源点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但各个方面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往往是一市一县各自开发,没有很好整合。在《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中已经提出要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这一点很重要,关键是如何落实好。
二要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发展旅游业是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与旅游业的合作。要运用市场手段,依托产业项目,努力打造文化内涵深、经济价值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建成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景区。如在原有“天仙配、长城会”基础上,把长屿洞天、蛇蟠岛等石仓文化景点,大陈、石塘、大鹿岛等海洋文化景点联接起来,形成旅游合力,提高景区文化品位。当然,这种联接不仅仅靠旅游线路,或者通过导游词实现联接,更需要各文化资源管理机构之间、以及文化资源管理机构与旅游系统之间的协调。
此外,要引导企业大力开发富有台州文化内涵与特色、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这也是一篇大文章。
5、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利用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之际,台州市本级整合文管会、文物处,建立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市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协调文化、旅游、规划、城建等单位,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加强合作沟通,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大文化资源合理利用的范围和规模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加强市县两级文化遗产保护职能机构建设,加强文物稽查力量,切实加大文物执法的力度,严厉查处盗挖、盗卖和破坏文物的行为。
要根据台州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实际,适当增加文物文博工作岗位的人员编制,选调一批专业人才,充实、优化这支队伍,尤其要加强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同时要大力培育民间艺术人才,避免进一步出现民间文化技艺人走艺绝现象。
A Research on Protecting and Utilization of Taizhou Cultural Resources
Hu Pingfa1,Su Xiaorui2,Huang Yin3,Li Tao4
(1,4 Taizhou University;2,3 Linhai Culture Bureau,Linhai,Zhejiang 317000)
Taizhou has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and historic figures as well as unique crafts and folk customs.Since open-up and reforming,though Taizhou pay more attention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it exists some problems as weak 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ng cultural resources,unscientific plan,conflicts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not enough budget,backward personnel construction and so on. By insisting on principles of suit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economy,combination of protection and proper utilization,emphasis both on protecting tangible resources and intangible consciousness,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with more investment,enhancing propaganda,combination with tourism and improvement of personnel construction.
speed up;Taizhou;cultural resources;protect;utilization;research
G127
A
1672-3708(2011)02-0018-07
2011-04-07
2009年度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09WHGY03)。
胡平法(1966- ),男,浙江永康人,从事地方文史研究。苏小锐(1962- ),男,浙江临海人,从事地方文化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