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台州学院椒江校区综合办公室,浙江 台州 318000)
加强高校礼仪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周 敏
(台州学院椒江校区综合办公室,浙江 台州 318000)
高校如何深化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个人修养准则,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普及、完善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礼仪文化;礼仪教育;高素质
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礼仪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于公民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对公民道德文明素质的要求,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这充分体现了礼仪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社会文明建设起着直接导向、规范和创新作用。高校在教会学生如何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承担着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在高校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中重视倡导礼仪教育,就会在师生中形成注重礼仪的氛围,同时这种氛围又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提高文明礼仪水平,对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起着正确引导作用,所以在高校开展礼仪教育非常必要。
礼仪是思想道德与素质修养的外显形式,反映着一个人文明素质、品德修养、气质风格、学问见识。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多样化专业化应用性的礼仪文化,如政务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在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两方面中都表现文明行为习惯,这也是高校礼仪教育操作性强、见效快、反馈迅速的优势。学习和运用礼仪,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个人的文明程度,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全面提升和展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遵循理解尊重、诚信友爱、言行相顾、平等互助的原则,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礼仪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指南,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常识。高校礼仪教育使大学生具备礼仪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礼仪规则,大方得体地处理各种公私事务,在学习、工作、日常社交、公务、涉外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积极良好的形象还能增进自信心,从而以积极奋发、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现实和问题,承受挫折和困难,勇于接受挑战。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的人生的成功。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真诚尊重、沟通交流、友好互信的文明行为,反映着一个人的交往艺术、沟通技巧与应变能力。礼仪教育有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在品质之源、立身之本、为人之要、处事之基、治国之纲等各方面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社会交往的一座桥梁。高校礼仪教育能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规范与准则,使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通过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以及尊师敬长、谦恭礼让、遵诺守信等品质,更好地表达尊重、平等、友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通过礼仪教育,掌握礼仪知识,增强学生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充分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气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获取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高校礼仪教育是完善高校德育体系的需要。礼仪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礼仪教育所涉及的伦理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道德规范,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礼仪教育对于学生的仪表仪容、精神面貌、文明修养、社交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礼仪学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习能力和方法,提升智育水平,营造健康文明的育人环境。
(五)高校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公民文明行为,构建和谐社会
礼仪的社会作用和应用价值日益增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高校礼仪教育,毕业后的大学生重视礼仪,不断提高文明意识,提升人格涵养,自觉遵守当代道德原则和礼仪规范,遵守社会公德,掌握社交礼仪规范,遵守人与人交往的礼貌准则,以修身养性律己,以宽容厚德待人,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向着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当代大学生对仪礼知识有兴趣,但对礼仪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并不是因为知识饱和带来的不需要,而是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对仪礼知识的“无知”。在日趋理性和务实的当代,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也日渐强烈,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和务实,更注重自身发展,迫切希望在课堂内外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他们自身谋求更大发展的同时,礼仪素质修养往往被忽略。
(二)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冲击着当代学生的思想,引导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态失衡、道德困惑和行为失范。校园中一些大学生仪礼修养欠缺、举止不雅、言语粗俗、自控能力差,行为与其身份脱节。在与师生座谈、调查问卷意见中普遍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在、衣、食、住、行、学、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三)当代学生随着年龄、生活阅历的增长和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逐渐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社交意识和合群意识,有着强烈的被尊重和被肯定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社会环境。但是很多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交际礼仪修养,不知如何塑造好自我形象,无法有效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据问卷调查,高达94.6%的学生认为在高校开设礼仪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很多大学生对仪礼知识传授非常期待,希望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一)家庭教育对礼仪知识教育的偏失
礼仪教育启蒙的最佳阶段是家庭教育时期,应将礼仪教育纳入家庭启蒙教育,将礼仪知识教育作为儿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然而现在很多家庭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甚至家庭教育的延伸——幼儿园启蒙教育中,与礼仪文化中敬人谦己、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核心思想观念格格不入,同时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局面。家庭教育不仅体现在读书认字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社会交往、邻里关系、公共生活、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礼仪来规范自身的行为,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体的语言形式、文明的行为规范的真、善、美的品质来滋润孩子的灵魂。
(二)义务教育重“知书”轻“达礼”
学校教育在礼仪教育中起到规范化、精细化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实基础。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目前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注重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追求升学率,轻视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不设置礼仪课程。学生的礼仪知识除了来自深浅不一的家庭教育外只能从学习其它学科中零星地获得些许,缺乏系统的礼仪知识,缺乏与他人与社会接触,这种状况与形势发展的社会需要是不相符合的。
(三)高校不重视礼仪,教育薄弱,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重专业技能知识传授、轻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在教育系统普遍存在,认为基础礼仪都是幼儿教育的事,礼仪教育理论多,没有实用价值,或者随着年龄、学历、社会阅历的增长,可以无师自通。武汉大学副校长表示当前我国高校主体仍是专业教育,主要弊端是素质教育薄弱,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完善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很多高校没有把礼仪课设置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或选修课,有些即使设置了也仅仅是根据专业需要而设置为礼仪操作课。
(四)很多教材中多以介绍西方的受到国际认可的规则为主,轻易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礼仪,否定蕴含在与之相关的礼仪规则中的道德观念、民俗习性。脱离了传统优秀道德和文化的支撑,礼仪就成了一种单纯、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自我的民族自豪感。
(五)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社会、道德意识和文化习俗受到极大的冲击,求实用、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也趋向自我性、实用性、功利性,注重个人实用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提升,讲求实际效益,注重自身利益,关注经济利益和物质需求。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境界思想淡化失落,忽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公德意识淡漠。
高校有义务承担推广、普及、学习和应用礼仪知识的社会责任,把学生培养成既掌握各类专业技能知识,又懂礼貌、讲文明、知礼仪、守道德的有用之才。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和自律的行为,遵守礼仪规范,运用礼仪技巧。高校的礼仪课程不仅要有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要设专业的课程学习,还应结合其它相关的专业学科学习,围绕专业的基础知识,开展相关的礼仪教育。同时适应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授课有针对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兴趣,又对理论理解的深刻和长效,并对理论进行有效运用,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指导作用。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力,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加强发挥礼仪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高校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文明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不断积累礼仪经验,同时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普及文明风尚。
礼仪是施礼者与受礼者的双向情感互动过程。学校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心灵以及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礼仪教育的重点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师资培训入手,建立一支专业从事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树立全员教育意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提高礼仪教育和研究的水平。
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首先学习礼仪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其次应用礼仪知识,按照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事,尊重、热爱、理解、爱护学生,教师的谈吐、举止、仪表等都耳濡目染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仪礼教育是德育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推进的时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高校礼仪教育,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高校开设礼仪课程,在教学中讲解透彻,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教学中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繁琐的礼仪条款,而是启发学生对具体的礼仪规范的理解,洞悉礼仪深刻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灌输礼仪就是关爱他人的理念,只要心中充满对他人的关爱,行为自然就会符合礼仪规范,这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仪礼课程的开设培养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谐精神、创新精神、谦逊态度、文明习惯的同时,把礼仪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展示高校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
[1]赵文华.浅谈职业高校礼仪课教学[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2]蒋 萍.高校礼仪课德育功能简论[J].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4(5).
[3]金正昆.社交礼仪课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杨得利,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M].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Reinforcing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raining High Quality Students
Zhou Min
(Jiaojiang Comprehensive Office,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8000)
In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how to deepen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the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ir correct moral ethics and norms of personality trai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s of morality and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Moreover, it is an effective way in exploring the popularization,perfection and upgrade of etiquet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tiquette culture;etiquette education;high quality
G641
A
1672-3708(2011)02-0083-04
2011-03-01
周 敏(1978- ),女,浙江临海人,助理研究员,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