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影响

2011-08-15 00:49丁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河流建筑

丁会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9)

〔专题研究与新论〕

水对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影响

丁会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9)

水有左右文化性格的力量。传统的“水”在我们的建筑选址、规划、设计中几乎处处得以体现。

水;建筑;选址;规划;营造

一、水与人类的渊源

现代西方哲学家卡西尔说:“人们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水作为一种自然元素,似乎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生活以及文化历史紧密联系。看世界的文化渊源,汹涌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中海沿岸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动的东方两河——黄河和长江是滋养了中原文化的华丽的场景。水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城市的生命线。水是影响大都市发展脉动的关键。

水,在漫长的历史中,其实质内涵深入到人类的文化和思想,随着进化的本质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升华,从物质世界衍生为精神境界。水影响着中国文化、文化解释过程的华丽多彩的外观和由此产生的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国历史上的事件,从“水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它是渗透着“水”的本质的人类文化史。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数千年不衰的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成果和风格的系统。在世界建筑文化背景中比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院囿、寺观、陵墓还是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没有例外地深受水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建筑活动中水的作用

建筑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近水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水上的运输和生活、灌溉需水,水适宜养殖,缓坡避免水涝灾害,植被保持水土,果树和森林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和一些燃料能源。总之,一个好的基址,容易获得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管理形式的各种良性生态循环。自然环境与风水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

水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水对于景观和审美也具有适用价值。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应该具有自然生态,而且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

传统建筑形式组成的融进了自然景观要素的河流、水池,以河流、水池为前景,从而形成了平坦宽阔的视野,同时水体作为一个屏障,内部和外部的基址被隔离开来,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具有别有洞天的景观效应。

金带弯曲的水,充满了可爱的绕组动态美,打破了对称的构成严肃的风景画面,从而更加平滑,生动,活泼,充满曲线、动态美。

水具有影响大自然的力量,它作用于植物群落、岩石、沙土、河道、水岸,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出它对自然形态的影响,例如密集和稀疏植被、高耸的岩石和圆润的顶部岩石、地形纵向延伸的阶梯状下降、蜿蜒的河流。水对自然物体的曲线形状的作用,这个功能不同于艺术美感的人工创造,通过自然力量积极作用的自然景观,它集中了自然环境和自然风光图像的特征。究其实质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使得城市、村庄和住宅能够自然匹配,和谐。

传统的建筑活动选址对水质特别注意,有时闻尝水的气味,从而有利于人的体力、智力以及思想,例如水味道甜美的是吉地,水苦味则是不吉的地方等。饮用水取水点尽可能在河的上游,下游为排放点,有的在岸边设砂滤井,净化水质,提高卫生水平。在许多历史纪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水质和人类疾病的关系。人的“九窍五虑”都是从水中产生的。

古人除了认识到水对于灌溉、养鱼、饮水等有益的方面,同时早就意识到水的刚性,选址不当或使用不善,它也可能促使无情的洪水吞噬庄稼和房屋,造成污染或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筑活动在水的问题处理上是个关键点。人们总结出建筑活动的洪水防御系统和其他措施,如可选择河流凸岸的台地上,而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开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处建设房屋等等。

水和陆路交通枢纽处,也因交通繁忙而设立城市如周初营建周洛邑,选址考虑“四方入贡道里均”这个影响因素就明确体现了这一思想。

三、水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水有左右文化性格的力量。城市的起源都依赖于水源的发现和保存水源方法的发明。

城市在农村住区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因此在奴隶社会,中国的城市是位于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都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部分城市靠近河流建设,主要是因居民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的需要,当时河流在商业交通上的意义不大。黄河流域的农业比长江流域发达得早,所以古代城市在黄河中下游的较多。直到南北朝以后,长江流域较大城市的数目才得以壮大。

由于秦汉统一的国内市场数量大,距离远,商品的流通促使水运开发。因此,重要的通航河流穿越或两个通航的河流交汇地,往往形成一些大的商业城市,如宜宾、泸州、重庆、涪陵、武汉等。

唐宋两代,在海关或中原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以及淮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大量的材料经附近的运河、汴河运输。位于运河沿岸的一些城市和城镇发展成为商业城市,著名的淮、扬、苏、杭都位于河流沿线。元明清时期,运河沿线除了南线,北线也发展了一些商业城市,如临清、济宁、天津等。

一些河流改道或淤塞的,沿河古城被遗弃。唐朝在新疆地区由于河道改道、河水枯竭而废弃。咸阳秦都城,由于洪水或河流改道被冲毁。

有的已沿江发达的商业城市,后来因为转让贸易航线转移而衰落,如湖北襄阳樊城。

中国东南地区大量的水可以满足各种植物生长,因此我国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也经常在这些地区试点。沿长江黄河建成中国的主要城市如上海、郑州、武汉和南京等。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朝都有很好的选择和建设区域,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古代城市的遗址也证实了这种论断。翻开世界地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入海河流的弯曲部分必有城市,并经常作为首都或大型商业中心。

元朝建设过程中解决了供水、水上运输和灌溉用水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完整的河湖水道系统形成了大都城“两入、两出、两蓄”特有的水系格局,所形成的平民水面和皇家水面与被萧墙隔离的“前朝、后市”相互呼应的格局,强化了都城的分区特色。元代从江南征收的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可以直接乘船运到积水潭,充足的河水对于市民的用水需求也是十分有利的,使元大都成为独具风格的街市建筑与水风貌完美结合的都城。

四、水与传统民居聚落的关系

水诱导着民居聚落的排列。在一个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一条流淌的河流可以确保村民的生产需要,而且也为村民创建一个理想的环境。

一定量的淡水养育一定的人口数量,水对民居分布的规模有决定性的作用。华北平原古河道凿井形成了民居聚落,岩溶地区地下水系发达,岩溶泉水量大小决定聚落的规模,温带荒漠地区地下水源自山地冰川补给,形成中亚地区著名的坎儿井文化等。泉水是最好的饮用水体,保护泉水井成为民居聚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生态意义的民居聚落尽可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巧妙利用这些资源,重视当地的生态平衡,重视水同时节约水资源。村寨一般都建在河流附近,侗、苗等村设立了水亭,大的密集的村落还凿了水池。

传统自然地形的骨架、水和道路活化了聚落空间。水的方向和水系的汇流对于聚落的排洪防灾有重要调节作用。四川五通桥沿江而构成聚落的主要交通,决定聚落的骨架,在不同的区域呼应,彼此沟通,形成一个整体。

聚落在自然环境中,依山傍水,对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有着积极的作用。聚落点、线、面绿化系统结合滨河街,丰富了各种空间,加上住宅院落的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带给人们富有生机的定居点,例如康定的水、雅安的河、承德的湖都为聚落增色不少。

中国主要河流多从西流到东,所以许多地区的水流也多从西向东,以致造成水口多在村的东南方。风水是天然水的神话,水成为吉祥的象征,尤其是对于一个村庄。水作为一个大吉的象征,出现了出水处的种种经营与处理办法。在讲究一些的聚落中,更在水口位置建寺庙、筑楼阁组成牢固的关锁。一个村的村口往往和水口相距不远,有的两相结合,水口不等于是村口,但与村口有密切关系。当水势有潜在的缺陷,通过添景和其他措施,以达到协调美好的景观图像。通过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水上建风水桥、水中建风水墩等一类的措施,形成了风景点,修补了风景缺陷。

五、水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水多和建筑发生关系,并影响空间布局,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仰韶时期,先人们就居于河谷两岸,“随山谷而居,食涧水”。由于水的惯性冲力,如果相同的方向,长时间冲击可以获得的地块越多;如果相反的方向,通过时间的推移、河流侵蚀,宅基地很可能被侵蚀掉。

从古代中国的建筑选址、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主人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山西王家大院是成熟的晚清时期的住宅代表,它对于水的处理也具有典型性。王家大院倚坡而筑,南北向高差很大,东西向则次之。王家大院所处的灵石县夏季多雨水,设计师巧妙地利用南北向的高差,精心规划,将院内地面皆作出倾斜的排水坡度,使积水按照设计意图顺利排出。宅院排水口的形式千姿百态,使大院建筑的微观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古人认为,水曲则财禄聚,水直则贫贱夭亡,认为水的处理组织同主人的富贵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宅院水流如果过于顺畅,则有破财的嫌疑。王家大院主人居住的两套宅院避免了民俗中的禁忌,而且在春冬两季干旱少雨之时,可以借助外排的生活用水保持院内润湿的小气候。同样道理,鉴于水流东南则家境富贵之说,王家两宅跨院的总出水口都被搁于东南方向。

晋商宅院多讲究风水以便积累财富,建筑屋顶多外檐高而内檐低,使内部的四屋檐向内汇聚,这样雨水流向院内,得以四水归一,与财不外流的风水要求相一致。

六、水与墓地的关系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始终高度重视死后埋葬。风水学认为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所以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环境中,这种生气可以汇聚而不散去,如果前面有河流,可以更好地阻止生气分散,这就是阴宅最理想环境。山西西文兴村柳氏族人的墓地是符合这样自然条件的墓地部落。站在墓地上,可以远望到群峰,一条溪河在东西山岭的沟底缓缓由北向南流去。正是这样一块宝地,成了柳氏一族自明代到清代世代子孙的墓地。

[1]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慧缘.慧缘风水学[M].上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3]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TU-8

A

1673-0046(2011)10-0177-02

猜你喜欢
河流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河流
河流
听,建筑在诉说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