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论“三平精神”与师德师风建设
史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而且是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高校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三平精神”为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发展要求。
三平精神;师德师风;作用;问题;策略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就教育系统而言,“三平精神”既是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也是他们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的内在要求,更是为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概括。它包括了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综合素质。师风是教师师德的外在风范,也即教师的作风,主要包括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两方面。总的来讲,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风范、专业水平、治学态度、学术规范、教学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对于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科研水平如何、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学校核心竞争力如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师德师风在教书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教书过程中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学习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才能正确熟练驾驭、组织课堂教学、严格要求学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学风,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人所具有的求知热忱,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知识贮备已经较为丰厚,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受益匪浅,在此基础上教师仍孜孜不倦地对学科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在课堂上又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教法灵活,学生深受教师启发,自然会对知识产生极大的热忱,主动用探索的眼光去学习。
2.师德师风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因此,在育人方面,师德师风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养成。教师的个人品质不仅是个人的品德问题,而且还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学生品德养成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品德养成的因素,首先是家庭,其次就是学校。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通常情况下,一个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的教师,所教出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积极向上、刻苦努力、团结友善的良好精神状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重要的是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个人品质。教师的言行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对工作、对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一代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有助于我们教育理想的实现,教师就需要审慎地规划自己的言行。
长期以来,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在少数教师中师德师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职业理想信念。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祖国建设者的重任。但是,部分教师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的职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奈地选择了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缺乏热情,只是像企业工人一样按时上、下班,把教书育人仅仅当作赚钱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终身奋斗的事业,这对我国教育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有些教师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忘却了原来的理想信念,金钱利益至上,有时候在工作中从个人利益出发,甚至不顾导向地把个人成见和暂时的不满带进课堂,影响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2.缺乏职业责任感。由于对教育教学缺少敬畏,目前有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精力投入不足,不思进取、工作懒散、敷衍了事。具体表现在:上课照本宣科,对于教学效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注重获取新的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甚至有的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手里捧的是教师的饭碗,心里打的却是个人的如意算盘,热衷于第二职业或者在外校代课,自己的教学工作却只是应付过关,严重缺少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教师教学工作发展缓慢。在科技高度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就很难适应高等人才培养的需求。可是,目前却有很多教师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钻研业务,不重视学术研究,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把握不准,不认真备课,知识陈旧,观念和思维落后,没有新思想和新观点;在教学手段上过于单一,要么是传统的板书式、要么是传统的填鸭式、要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意识,无论是理论课、基础课还是实践课,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活动,没有启发、没有互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交流。
4.青年教师社会磨练不够、认识不深、只教书不育人。从学校到学校的很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社会工作和生活经历经验,缺少了社会磨练,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部分青年教师还没有完成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就走上了教学第一线,其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只是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传授,而不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重教书轻育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对事关办学方向的某些重大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漠不关心,无法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社会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用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培养人才。面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与“三平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品德修养和工作责任有着相通之处,用“三平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
1.在平凡中酝酿伟大的追求
教师是一项十分崇高的职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及高校的工作不会像企业的效益那样立竿见影,也不会像政府机关的工作那样政绩卓然。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清贫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教育工作者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才会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立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要安于平淡,甘于寂寞,默默耕耘,不怕劳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珍惜和尊重自己的职业,就要有为教育、为学生、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奉献一生的心理准备,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致力于教学改进工作,才会带着一颗爱心去关爱学生,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所带给他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2.在平静中激发满腔的热情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造,那么爱心就要靠爱心来成就。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首先要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尤其作为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的青年学生,在深入了解学生喜好与兴趣所在之后与之进行交流和探讨,尊重他们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多加思考、深入思考,并适时向他们展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这样会加深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其次,不抛弃、不放弃。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作为教师,要关心、关注和关爱每位学生。一个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坏、能力强与弱、家庭条件贫与富,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和可取之处。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做到不偏不倚,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磨练自己、完善自己,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乐观、健康地成长。最后,在关爱学生的同时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爱结合,爱得得体,严得有理,爱得有方,严得有度。对学生一味的爱护容易使学生忘乎所以,在学生出现失误,尤其是错误时,且不能姑息迁就、纵容包庇,要及时指出并给予合理建议。如果学生一意孤行,教师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包括严厉批评的方式要求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总之,教师对于学生的热情之心是基于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之心,在平静的心态中迸发的满腔热情会使教师职业更为高尚、会使教师队伍更受爱戴。
3.在平常中具有极强烈的责任感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是教师责任感的重要表现。一个工作不认真、治学不严谨的教师是不能被称为有责任感的教师的。严谨治学是对学生的负责,是对家长的负责,是对教育的负责,是对人民的负责,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负责。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刻苦钻研业务,获取新知,苦练内功。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师之过矣。”作为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还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使教学内容达到深度和广度的统一,教师的授课才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的知识与研究成果,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并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传递给学生,在学习中拓展学生视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现场知识、丰富课堂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给教学工作注入活力,诱发学生积极探索。另外,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善于运用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努力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艰辛而快乐,教师的职业平凡而伟大,教师的责任光荣而艰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具备忠诚履职、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等品质,要常常用“三平精神”鞭策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伟大的追求、在平静的心态中满腔热情地投身工作、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满怀极强烈的责任感,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1]张云.高等教育普及化与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0,(20).
[2]黄艳华.浅议师德建设[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5).
[3]王智.对师德教风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10,(5).
[4]袁和平,兰薇.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实施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0,(8).
[5]郭炳刚.评“三平精神”:人民教师要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0-05-14.
G645
A
1673-0046(2011)10-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