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3R在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1-08-15 00:49钟丽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导言课文文章

钟丽霞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教学改革与实践〕

SQ3R在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钟丽霞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文章简要介绍了SQ3R阅读方法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并进一步结合作者在日常教学中的实例,介绍了SQ3R在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SQ3R;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泛读教学

SQ3R(或SQRRR)是Francis PleasantRobinson在1946年的著作Effective Study中首次提出的一套阅读方法。它是指阅读的五个步骤:S—Survey(浏览);Q—Question(提问);R—Read(阅读);R—Recite(背诵);R—Recall(复习)。此方法起初是为大学生设计的阅读方法,盛行于美国大专院校,能把学生所学旧知识联系起来组织成容易处理的材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的课文。SQ3R阅读法从不同视角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阅读方法,能极大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最花费时间的就是对所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贯通。要想快速读完一本书的一个章节,SQ3R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对于即将要考试的学生来说,要想高效快速地掌握一份学习资料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能大大节约复习所需要的时间。原则上SQ3R学习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科领域,但在教学实践中,它是否也适用于英语专业的泛读教学呢?

在Effective Study一书中,Robinson为我们阐述了何时使用SQ3R阅读法。当教科书的侧重点在于解决一类问题,如物理类和数学类书籍,此时采用SQ3R可能不是很有效。因为这类书阅读的重点在于运用理论解决物理运算和数学运算,因此解题是关键。也就是说,找到相应的公式或定理即可,无需花时间去阅读整篇文章。另外一类教科书也不适合用SQ3R,即外语学习入门的课本。因为这类书重点往往在于词汇、动词时态和句子结构,而不是聚焦于一类信息的捕捉或特定内容的深入理解。因此,SQ3R最适合的教材便是那种信息量大,学生能从深度上挖掘出阅读价值的学习资料,如社会科学类、心理学类、自然科学等。

大学英语专业泛读课的宗旨已不再停留在词汇、时态和句子结构上了,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重点训练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以《英语泛读教程》第二版为例,阅读材料题材广泛、文体多样,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渗透着外来文化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容新颖,注意收集反映近年来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文章,更具有时代感;改进了传统教材课文篇幅过短的问题,着重增加了阅读量。课文长度从第一册的1200词增加到第四册的2400词。这样的特点完全符合Robinson在书中描述的SQ3R的使用条件,那么如何具体把SQ3R运用到泛读教学中呢?

一、浏览

浏览即对全书或整篇文章进行快速扫视,对其基本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对作者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印象,继而决定要精读的篇幅或段落。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浏览:

(1)标题。标题是一篇文章最精华的概括,浏览标题往往能一目了然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正文之前就集中注意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以《英语泛读教程3》第二版为例,标题基本告诉了我们文章主题。如第一单元Invented Words,学生能够猜到是一篇说明文,讲述英语单词的产生使用等。而WhyAreYouSoSmart?则偏重于议论,这就提醒读者文中涉及作者的观点,在阅读时要留意。

(2)导言或小结。导言能缩小标题的范围,更能聚焦于作者在文章中要讲述的主要内容,给读者提供作者主要观点的全貌,且读者往往能从导言中得知中心思想。仍以Invented Words为例,在看到这个标题时,学生可能会猜测到本文即将要讲述的是单词的产生、演变、分类等等。但看到本文的导言时:New words appear in English every day.Do you know how these words are born?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to find various ways English words are invented.学生便可判断出本文主要讲了英语单词产生的不同方法。

同样地,小结也可以给读者类似的信息,让读者对本文的要点再次从宏观上加深印象。与小结不同的是,导言在于引出下文,而小结在于总结上文,但它们都有助于读者对整篇文章要点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学生在阅读正文之前必读的内容。

(3)黑体标题和副标题。在阅读开始之前,这样的标题能在读者头脑中构建一个文章的框架,为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重要信息提供一个结构图式,有助于概括,并能节约阅读时间。这在阅读第四单元Seeking Steady Arm to Lean On中有非常好的体现。

仅从课文标题很难获悉本文在讲什么,从导言中“Jame Gross,in the following article,points to the problems of these aged patients”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指出了独居老龄病人存在的问题。而文中的三个黑体字的副标题:A New Kind of Need;Help in a Crisis;Fear of Being a Burden使这篇文章的脉络层次跃然纸上。一个标题讲述一种问题,下设一个具体事例,读者甚至无需详细阅读具体内容便可获悉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为我们阅读这篇将近3000字的文章节省了很多时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图表。条形图、饼形图、地图、表格、图片等直观图表对文章的理解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比起长篇文字,它们一目了然,能直接展示要表达的意思。印刷方因版面原因往往不希望书中包含这一类东西,除非它们被认为在书中或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上述四种主要内容外,平时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提示还是有很多种需要读者去留意,包括斜体字、本文宗旨、定义或文章末尾的思考问题等。这些提示能帮助读者将信息分类,从而进行理解和记忆,因此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二、提问

通过浏览实现了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建立了一个整体的宏观框架,那么接下来就该进入阅读环节了。提问可以说是阅读过程的前奏,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是反复性的,贯穿于整个泛读教学之中,学生要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为当大脑运行在持续搜索答案的活跃状态时,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那该问什么呢?其实在阅读过程中问题随处都存在。每个标题都可以转化成问题。比如第四单元,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Who are seeking steady arm to lean on?”“Why do they seek?”“Who are their steady arms?”这些问题一旦产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效率。而在阅读具体的内容时,我们的问题也是随时产生的,因此要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要透过书中表面字句去发现问题,能够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从而提出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此外,每课课后的练习题成为提问的现成素材,学生在阅读前可以先浏览一下课后问题再去读课文,这也是泛读课上常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三、阅读

阅读是带着问题的阅读,其目的是为了正确理解和深入掌握文章的精髓,对重点段落学深吃透,做到融会贯通,使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牢固基础。如果说提问是阅读过程的前奏,那么阅读就是这个过程的主体了。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阅读课文的要点,而非逐字逐句去读。因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会提供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或进一步给予阐述,事例和阐述的细节是帮助理解主要观点的,因此不必花时间去逐句阅读进行剖析。在四单元近3000字的长篇文章中,每个标题下有一个故事,笔者只要求学生跳读概括每个标题下涉及的老年病人的问题及作者的看法,其他细节不做要求,所以尽管文章比较长,但在课堂教学上处理得非常快。

(2)不要长时间停留在不理解的局部。在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附近,作者一般会给予解释,即便没有明确解释,也会有相关内容给予学生启发。因此要继续多读几句或一两段,如果理解程度实在没有改善,再去求助字典。

(3)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延长信息的短期记忆储存时间。

(4)如果是记叙描述性的文章,在脑海中构想所描述的场景将更有利于信息的记忆。

(5)笔者习惯于让学生在阅读完每一段落时想一个关键词去概括本段内容,并做标记。实践证明,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划分课文层次,有助于快速找出信息理解课文,也为下一步背诵做了铺垫。

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和学生自身存储的背景知识也有很大关系,在不同学生身上有不同结果的体现。即便上述过程都被严格遵循,有的学生仍然不能较好理解课文,尤其是课文较难时,需要这样重复阅读一次直到重要信息都被提取。

四、背诵

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要点和中心思想牢记在心,往往在阅读完文章后进行。背诵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前面阅读所得,积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背诵

(1)借助标题和副标题、导言等浏览过的内容来回忆课文。

(2)找出“提问”环节所设置的问题,看能否通过问题默写下答案,并将其串联起来组织成文章的大意,复述出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3)通过课后问题的提示回忆背诵。

(4)凭借找出的段落关键词回忆课文,起到背诵作用。

但是有的时候文章过长或细节过于零散,学生很难一次实现完整的背诵过程,此时需要反复背诵被遗忘的部分,直到能对整篇文章进行完整的复述或概括。

五、复习

没有复习,一个学习过程不完整,甚至前功尽弃。因为按照记忆规律,大脑对储存的知识经过短期记忆——反复激活,才能转化成长期记忆,复习就是反复激活的手段。复习使学生再一次重复学习课文资料,再一次对所学内容进行组织梳理,巩固并强化了记忆,阻止所学内容的遗忘。

复习可以理解成又一次的浏览、提问、阅读和背诵,它将四个环节的内容串联起来。教师可以针对前四个环节设置一些练习题,涵盖所有信息和细节,以此来帮助学生复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作笔记要点进行阶段性复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知识点被遗忘了,在反复记忆的过程中将知识巩固。

G642

A

1673-0046(2011)10-0138-02

猜你喜欢
导言课文文章
专题导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导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导言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