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网络舆情视阈下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
王媛媛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的兴起给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舆情及时把握和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动态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文章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把握当前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引导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策略
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和网络舆情,极大地方便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共有网民4.85亿,手机网民规模继续稳步扩大,手机网民达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5万人,其中20-29岁网民占30.8%,互联网普及率达36.2%。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泛滥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造成了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利影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对之加以关注,及时了解最新的网络信息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使思政工作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或“热点”问题所表达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影响巨大,因此,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汇集整理和分析,对于及时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和全面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于2011年6月在某高校组织了一次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动态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中男生占40.6%,女生占59.4%。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基本情况,浏览网络热点问题的类型及动机、对网络舆情的态度及反应等方面的20个问题,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6份,顺利完成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基本呈良好状态,52.1%的被调查人群每天都会上网至少一次,69.6%的被调查人群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热点问题时抱着多看少说的态度,94.1%的大学生很少甚至不在网上发表意见,只有5.9%的大学生会经常发表意见。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时能够保持冷静,较客观地面对问题。对于有争议的网络公共事件,34.2%的被调查人群相信官方的说明,32.60%的人相信论坛里相关方面的真相披露,19%的人相信网易等门户网站的记者采访结果,14.20%的人信任著名新闻评论人的评论及分析。对网络中出现的社会事件或话题,79.90%的被调查者仅是浏览,仅有21.1%的人选择发新帖或是浏览后跟帖。根据调查分析,激发网络舆情形成、影响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第二,社会和校园的突发偶发事件;第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各类事件,如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生的情感交流、学习交流等诸多方面。而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空间主要有人人网、校园BBS、QQ群、博客、微博等。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
通过各类网络载体,大学生可以简便、及时地获取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及言论,同步性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传媒方式,且其具有的交互性也是任何一种传统传媒无法比及的。同时,网络舆情还具有开放性及无政府性的特点,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大学生们试图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互联网络受到青年学生的极大欢迎。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舆情”比传统社会舆情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大学生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不到位,长期暴露在良莠不其的网络舆情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互联网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冲击,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思想上、认识上出现混乱。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冲击,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网络舆情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表达意见和看法的被动局面,尺度相对宽松,学生可以充分表达他们对任何事件的看法,实现各种观点的正面交锋,表达和辩论平等地进行。但同时,各种虚构杜撰的事件出现于网络世界中,有的人仅是看看而已,有的人不管真实与否疯狂地转帖、跟帖,更有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暴露隐私、攻击他人,造成网络环境的混乱。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利用网络舆情及时掌握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校园高技术信息网络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网上教育基地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校园信息网,及时把握思想动态
以南通大学为例,学校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校园网的建设和维护,通过校园网入口接点的过滤技术,监控、过滤可能侵入校园网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同时监控每一个IP地址的网络行为,及时高效地维护了校园网络的健康、纯洁。二级学院网站由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学院团委书记共同管理,网站上开辟了留言板块供师生交流互动,留言经管理员审核才可公布于网站,正确引导了大学生的网络言论方向。学院班级设立网络信息员,负责浏览班级同学的QQ、博客等网络空间,及时把握每一位同学的思想动态,如有异常及时汇报相关负责老师。三级网络的建立健全保证了校园网络正常健康地运行,也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
(二)培养“舆论领袖”,管好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管、研”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常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在一般网民中发表一些信息和表达看法,能影响普通人,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若能培养一批“舆论领袖”,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舆论领袖”可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学干部担任,发言要有代表性,在网络中要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他们的发言要以醒目的标题、鲜艳的色彩加以强调,要能长期置顶或置底,或者推荐至论坛首页,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达到强化主流言论,孤立不良言论的目的,还可以借此解释说明国家、学校有关政策,维护学校形象。同时,“舆论领袖”还可以负责网络舆情及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定期分类整理、提供检测分析报告。对于“舆论领袖”,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机制,如建立“舆论领袖”数据库、登记基本信息;长期跟踪观察其网络言论、在网络群体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网络成员间的互动关系。“舆论领袖”的工作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目的。
(三)重视网络手段的运用,强化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
网络媒体的丰富多彩带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网络的发展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运用网络手段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利用网络的优势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结合,是当前学生工作获得新进展的突破口。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要求辅导员利用博客、QQ等网络工具开展工作,而越来越多的辅导员也把网络工具当做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方法。在辅导员博客中,可以设置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助学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通知、寝室文化、通报批评、通报表扬等工作板块,为学生们及时准确地获知学生工作信息提供方便。除此以外,博客还可以建有辅导员心理话、生日祝福等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板块,在这些板块建设中,可以以轻松幽默的网络语言方式发帖,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此类博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生工作的真实性,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成了规模不一的校园网,也设置了栏目不一的校园BBS论坛,BBS讨论区的建立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场所。在这里,师生可以发起话题,讨论相关话题,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或分享一些好的学习材料、图片等(如南京大学小百合)。BBS论坛里的信息保持相对比较长久,没有时间的限制,已经成为广大高校学生乐于使用的校园信息平台、舆论平台、交友平台和休闲平台。利用校园BBS论坛增添社会热点问题或大学生困惑问题的提问、讨论、投票等板块,充分、及时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实现思政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效结合和互补,增添了思政工作的辐射面与感染力。除此以外,还可建立班级QQ群、学生家长QQ群、思政工作调研网络及信息收集网络、学院学生工作专用网络等网络阵地,以此来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文化品味,为全方位地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作出贡献。
[1]陈英,张银芝.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9,(6).
[2]赵卫川.创新与发展: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之路[J].教育探索,2010,(7).
[3]苏云升,周俊如.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J].广州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9).
[4]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5).
[5]徐润生,梁旭光,李淋.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G641
A
1673-0046(2011)11-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