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睿
(郑州信息工程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语言学】
从会话原则角度看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
范正睿
(郑州信息工程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模糊是语言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模糊界限不明,人们仍然能够运用模糊语言成功地进行交际。从会话原则的角度分析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能够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模糊语言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模糊;语言;交际;会话原则
模糊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模糊”在语言学中有它专门的含义。[1]64交际过程中能否正确地传达语义是我们衡量交际成功与否的标准。模糊语言所传达的是一种不确定的信息,然而我们发现,作为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人们仍然可以成功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交流,传达信息。在一些场合精确的语言甚至不能表达模糊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
会话原则是指导人们怎样使用语言的一种理论。20世纪60年代Grice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后来,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本文正是以这两个理论为基础,探讨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
在对话原则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叫做“合作原则”,它包含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方式准则(Manner Maxim)。[2]运用模糊语言,可以遵循合作原则的要求顺畅地进行交际;但有时也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便交际任务能够成功完成。下面详细分析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
(一)使会话简洁
交际中需要提供的信息量多少的标准是什么?给出的信息越精确就越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Grice是这样阐述“量的原则”的:确保提供的信息与交流的目的是对应的,不要提供不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要与交流目的相关。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话中所提供的的信息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与提问者的期望相吻合。提供过量的信息不仅违背了“合作原则”,而且是浪费时间。有时候,模糊的使用看似违背了“质的原则”,但却很好地遵从了“量的原则”以及信息的相关性。在很多情况下,模糊的使用可以传达十分重要的信息,有助于回答者给出恰当的反馈。同时,模糊的使用也是一种策略,回答者借此能更简洁地完成交际。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1)甲:你的大衣不错嘛!多少钱?
乙:差不多五百。
上例中,乙当然知道“大衣”的花费具体是多少,但乙很清楚甲的提问只是客套而已,所以乙并没有说出一个很具体的数字。即便乙说“这大衣五百零八块”,甲也不会感觉有什么不同。例子中的模糊用法“差不多”看似违背了“质的原则”,却更简洁地提供了所需信息。
(二)使会话顺畅
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会互相交流他们所知道的信息。但有时候,人们在不知道会话中所涉及的内容的具体信息时,会话也需要进行。这时,对说话者最有帮助的策略,就是运用模糊手法。看下面几个例子:
(2)我不记得比例是多少了,大概是百分之二十。
(3)我喝得晕晕乎乎的,就记得是在一个有许多窗户和宽敞阳台的大房子里。
(4)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位少年,看上去只有十来岁。
在例(2)、(3)中,说话者都给出了他们使用模糊的原因(“我不记得”、“我喝得晕晕乎乎”),因为他们都不记得精确的信息。这些例子都很好地证明了“质的原则”,即对话中所涉及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没有充分证据的话最好不要说。因此在例(2)、(3)中,尽管说话者并不清楚精确的信息,但是会话必须继续进行。在例(4)中,作者并不知道少年的确切年龄,同时说话者又不能违背质的原则,显然,模糊手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使会话礼貌
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学家,把模糊手法看作一种避免“面子威胁”的方法。例如Brown和Levinson[3],他们认为模糊手法是一种能将会话中所有行为可能造成的面子威胁最小化的策略。会话中经常出现说话人和听话人地位不对等的情况。如果听话人(或读者)的地位比会话中其他参与者的地位低,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应该避免对听话人的不尊重。因此,说话人应该采用积极礼貌的策略。[4]运用模糊的手法,就能很好地保护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面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很关注他们的公众形象或者面子需求能否得到尊重,所以,表现出对他人面子的关心是一种礼貌的体现。
(5)爸爸对儿子说:你个小兔崽子!
儿子反问:那你是什么?
很明显,儿子的回答违反了某些原则,并没有考虑爸爸的面子,所以爸爸一定会非常生气;同时,他也会反思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以后在交际时,他一定会考虑遵循得体原则以维护自己的面子。
Lakoff认为,“交际时给听话者留有选择的余地”是一种重要的表示礼貌的方式。运用模糊手法就能达到这一效果。请看下例:
(6)(甲要去购物,乙想让甲帮他带点香肠。)
甲:你就要香肠么?
乙:随便,啥都行。带点吃的就行。
Brown and Levinson指出,当回答者表达的观点显得粗鲁或对说话者构成威胁,这时运用模糊手法会更加礼貌,使说话者更容易接受。例(6)中,如果乙的回答不是“随便”,而是“就要香肠,其他都不行”,就会显得不够礼貌,并且不够体贴。因为乙是在拜托甲帮他办事,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使给甲造成的麻烦最小化。乙选用模糊词“随便”既显示出对甲的礼貌,又基本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成功地完成了交际。
(四)使对话参与者能够得到保护
在某些对话中,会出现一方知道很确切的信息,并且清楚另一方需要精确的信息,却故意使用模糊语言使自己的观点变得不明确的情况。回答者不给出自己拥有的并且在当时看来是合适的信息,似乎既违反了质的原则,又违反了量的原则。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回答者使用模糊语言来隐瞒问话者想知道的信息,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例如:
(7)甲:明天天气怎么样啊?
乙:我估计可能会下雪。(乙看过天气预报)
上例中,乙知道明天会下雪,因为他看过天气预报。但是他回答甲的问题时,却用“我估计”和“可能”使回答变得不明确。实际上这样不够充分精确的信息并没有完全满足甲的需要,乙之所以这样说是不想为自己的话负责任。乙把模糊当作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以防将来自己的话被证明是错的。
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会话原则——礼貌原则,它包含以下准则:
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5]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是互为补充的。用Leech的话说就是,礼貌原则“解救”了合作原则。下面笔者试图通过一些例子探究如何运用模糊手法作为表达礼貌的一种策略:
(一)得体准则
(8)把窗户打开。
(9)您介意把窗户打开么?
例(8)是一个祈使句,没有运用模糊手法,这样的句子在听者看来较为粗鲁,并不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而在例(9)中,说话者使用了“您介意……”这样的模糊表达方式,就使对话更加礼貌并且让听者感觉到被尊重,没有“被迫”的感觉。
(二)慷慨准则
(10)如果您还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联系我。
妈妈:你应该小心一点的。
上例中,当孩子说他把花瓶摔碎了,妈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说“你应该小心一点”。在这里,妈妈用了一个模糊词“应该”来表示对孩子的关心而不是责备。孩子没有因为自己犯的小错而遭受惩罚,相反,却感受到了妈妈的体贴,妈妈只用了一个普通的模糊词就融洽了交谈双方的关系。
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模糊语言不但能够成功地达到交际目的,传达信息,而且能够传达出许多精确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意义。在我们平时进行交际时,要充分利用模糊语言的巨大作用,根据交际目的、对象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式,既简洁、顺畅,又能礼貌、恰当地完成交际任务。
这个例子取自一本关于国际商贸谈判的书中。例中说话者通过使用模糊词“如果”给予了听者很大的选择自由权,是践行“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准则的典型。进行商业谈判的一方听到这样的表达会非常高兴,最终的交易也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
(三)赞誉准则
(11)孩子:妈妈,早上我不小心把花瓶摔碎了。
[1] 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2] 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Brown,P.and Levi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 Thomas,J.A.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672-2035(2011)05-0098-02
H03
B
2011-06-10
范正睿(1987-),男,山西洪洞人,郑州信息工程大学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