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旭,谭 进,郝增涛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贵州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训条件建设探讨
龙建旭,谭 进,郝增涛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高职院校的特点在于校内实训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贵州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在学生校内实训的安排上面存在着实训经费不足、企业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文章从国家示范建设两年多来实训条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探讨本地区实训条件开发的方式方法。
贵州;高职;欠发达地区;实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人才,建筑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单个产品的工期长、造价高,同其他一些行业相比,建筑行业是一个不允许任何一件不合格产品出现的行业,这样的一些特点,使得其专业常用的实习实训操作时有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一定困难。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而高职院校投入主要靠地方政府,所以导致很多时候经费不足。并且建筑行业工序多、工期长、单价高等特点,无法同其他专业一样参照真实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已有建筑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带有一定地域性,将其作用于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沿海地区建筑工程技术中施工很容易让学生进行实操,但西部地区因贫穷落后,用于保障学生实际操作的资金往往无法满足。
(2)区域经济较为落后,校企合作开展较困难。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双方中,只有学校一方因就业压力而有足够的动力,而企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动力,校企产学本来应该紧密结合,反而呈分离的趋势。高等职业院校虽然意识到了多纬度、多层面产学合作的重要性,却因为与企业之间缺乏天然的联系,又没有政府的牵线搭桥和引导,很难找到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在寻求产学结合各方的合作关系上,缺乏动力,缺乏政策支持,缺乏长久目标,使得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特别是西部地区建筑企业规模局限性,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类校企合作更加难以深层次开展。
从2008年起,笔者所在院系在国家示范性建设期间借助国家政策及支持在实训上做了一些理论与实际方面的建设。
在示范建设以前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和建筑工程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建筑工程校内实训基地设有6个实训区域,分别是建筑测量工实训、试验工实训、工程造价实训、CAD实训、识读图实训、砖混结构房屋仿真综合实训区,它们能解决部分校内实训,达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目的。
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地面向社会开放,形成一种服务企业、满足学生培训的实习实训基地。如我系与神机妙算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造价软件应用培训中心直接为企业培训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的技术人员,培训对象有学生也有已工作的企业人员,培训完成后,校企双方共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直接向受培训的学生和企业人员颁发工程软件企业制定的造价软件应用等级证书。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培训教材、软件的升级换代等方面事宜,基本达到职业教育环节紧扣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避免了职业技能教育滞后于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这种面向社会和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很受欢迎,这样的实训基地同时还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验区。
在示范初期,经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我们系已经在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期间方案制定时进行逐步的深入探讨。为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达到很高的实训质量,提出了以下建设目标:
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对原有的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扩建,新建一批实训室,购置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增设新的实训场地和实训项目,形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技术应用软件综合实训室、识读图综合实训室、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来满足建筑材料综合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专业软件应用、识读图综合实训、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创造仿真工作环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岗位技能,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
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为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的综合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多家企业共同成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将学生输送到省内外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岗位上顶岗实习,在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真题真做,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项目建设过程中,顶岗实习实训不少于半年。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广泛同企业合作,并引入ISO质量管理理念,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制定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至2010年底,我校的示范建设验收通过,我系取得以下一些建设成果:
1.建设概述
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在学院“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指引下,筑巢引凤。校企共建集实训教学、生产、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四位一体”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造血功能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整合资源,锐意探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实训基地。
2.建设成效
(1)校内实训基地
通过两年的示范建设,以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夯实基础,与企业共建集实训教学、生产、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并逐步与更多的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合作建立“造血型”的校内实训基地。目前,按照行业标准,在校内校企共建该专业2200多平方米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新建了2个综合实训室,扩建了2个实训室,满足学生实训323人次/天。每年可提供技术培训、技能鉴定800-1000人次,师资实践锻炼250人次。
(2)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两年的示范建设,巩固与原有8家校企企业的合作,并与新增35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示范专业及专业群的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了锻炼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与实践,着力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托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习实践进行有效管理,对学生职业岗位意识、责任心、工作态度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还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兼职教师的引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该专业更加广泛地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目前,已和包括贵州金黔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贵州大西南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贵阳磐基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贵阳铭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持续为教学服务的校外实训基地。
(3)实训管理制度建设
为规范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我系制定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在校内,针对实训设备已开发了实验实训指导书,规范了实验与实训过程与考核过程。如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指导书、建筑工程技术应用软件实训项目指导书、识读图综合实训项目指导书、建筑工程综合实训项目指导书。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设计开发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优化了实验实训项目,提高了实验实训开出率,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这些实训项目,集施工准备、施工实施、质量评定及事故分析处理等职业工作能力训练于一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专业实训基地群,为该专业营造了具有职业氛围的实验、实训环境。在校外,与多家校企合作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同时,我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协作,共同制定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不仅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更是监督、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保证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有力措施。
(4)顶岗实习运行和保障机制建设
通过示范建设,我专业建立了实践教学管理监控平台,解决了以往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很多难题,从学生实习动员到布置顶岗实习工作任务,到学院顶岗实习指导老师、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检查、考核、评价,整个运行形成了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技能和各方面能力显著提高,致使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薪酬大幅提高,一部分肯吃苦且能干的学生因为一人同时进行几个岗位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顶岗薪酬比正式职工还高。因此,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就被企业选中进行预就业,毕业后直接到该公司就业。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企业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取得顶岗实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学院根据工作要求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标准。在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后,按课酬给予企业兼职教师发放费用。这样,企业兼职教师的工作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会使企业兼职教师从被动担当到主动担当,并对可持续建立和扩大兼职教师师资队伍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学院从原来对指导教师要求较少到要求较多,进一步还需对兼职指导教师作评价直至作出考核。
从2008年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以前的几个单独的实习实训室到建设结束后建工系已经拥有一系列的综合实训室这一个过程中,笔者有着以下几点体会:
1.贵州地区经济不发达,因此在建设中我们不光要考虑实训室的建立的问题,也同时需要考虑实训室运行的问题。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学生年学费不到2000元,考虑到其余开支以后,能用于实训的经费非常少。比如墙体的砌筑模拟实训,如果只考虑与实际工程相一致而采用水泥砂浆进行砌筑,就会造成实训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因此我们系采用的是采用黄沙代替水泥砂浆,使用过后还能重复利用。但这种办法也只是权宜之计,在对学生砌筑技能的培养上只能起到部分替代的作用。
2.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必须与实际工作任务相一致。以建筑材料实训室为例:在未开展示范建设以前,我系建筑材料的实训开展同本科教学的材料实验极为类似,只能让学生为了做实验而实验。在经过示范建设后,我系结合相关企业共同开发,将校内建筑材料的实验同建筑材料检测这一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会做实验只是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的一个功能,学生经过建筑材料检测实训以后,就建筑工程建设中对材料的抽样方案、检测报告的出具都必须熟悉掌握。这样一来,真正地让学生做到“经过一个实训室,就能上一个岗”的要求,使学生由以前的只会做材料实验,对建筑材料只有一个定性的了解到能够直接“上岗”。
3.虚拟实训条件的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中有部分实训项目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学生无法在校内实训时进行实训。但是在建筑工作技术中,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一个建筑都无法顺利完成。比如边坡的爆破施工、人工挖孔桩的成空施工等。因此,我系利用国家示范的资金支持建立了部分虚拟实训室,利用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对某些无法在校内完成实训的项目进行“虚拟实训”,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所接触和了解。
4.实训条件制度建设。实训条件的制度建设对实训条件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在未进行示范建设以前,我们系关于实训的制度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实训报告,学生实训结束后只需要填写实训报告,到此该项实训就算结束,老师对学生实训情况的把握只能停留在一个很原始的层次。为此,我们对实训条件的建设不光是硬件上的建设,而且考虑了配套制度措施的软件建设。比如对模拟施
工实训室,我们不光让学生填写实训报告,还有相关的表格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填写,对实训效果进行跟踪及评估,实时对实训项目的开展进行评估,以期得到较好的效果。
[1]张玉杰.贵州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09,(3).
G718.5
A
1673-0046(2011)02-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