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计先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高职教育探索〕
浅谈高职教育改革下的语文教学
侯计先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担负着传承文明、培养情感的重任,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在高职教育改革的洪流中面临着挑战,文章重新审视了高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就高职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一条新路进行了探讨。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讲话中指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将目光聚焦于职业教育上,纷纷献言献策。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风起云涌的职教改革已经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尤其是专业课,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系统的课程构架已达成强烈共识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何让文明、文化、职业道德有效地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共同为岗位能力服务,依然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语文课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何在高职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目前,对于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高职院校中的语文课处境比较尴尬,教学也比较混乱。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语文课被大刀阔斧地削减甚至完全砍掉,有部分开语文课的职业院校也是流于形式,教师没激情,学生不重视,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语文课在高职院校中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诚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职语文首先必须坚守阵地,然后转变观念,重新确立自己在高职教育背景中的位置。
(一)高职语文要强化其人文性,丰富学生的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与之相应的却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荒芜。大学校园里出现的道德危机同样也是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考验。高职语文教育更应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更应关注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成长。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语文学科在承载传统文化、传达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荟萃,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的精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回归“文道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的教育。通过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道德情操,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其文化修养和完美人格。语文教师应主动承担“学生精神成长的领跑者”这一角色,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在教学中以春风化雨之功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自我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同时,文学艺术是人对美的追求的产物,而语文教学是传播美和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不断使学生具备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生命气质的净化与升华,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利用文学作品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它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总之,只要做到不让学生的道德滑坡,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就不会贬值。
(二)高职语文教学要与不同专业紧密结合,为专业导航,为专业服务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维修、机电工程、信息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煤炭化工、财会、旅游、农牧等,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构,而语文课也应该与各个不同的专业相对接,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专业学科沟通、联系、渗透,从而对每个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突破思维定势,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热爱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具体来说,各高职院校可以围绕自己的主体专业建立校本课程。其次,在没有突现专业特色的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专业,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实际需要来增删课文篇目,确定具体教学内容。而对经典美文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选取一些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楹联作品、民俗典故和山水游记,如《滕王阁序》、《陶然亭的雪》等;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就多选取一些有关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强调服务语言的口语表达;而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则应侧重旅游讲解的口语表达。这样一来,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就渐渐凸现出来,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越靠越近。
(三)高职语文要继续承担教会学生学习的使命,增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基本保证,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指自学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只有增强学习能力,才能形成最佳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在一生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我们也明显地意识到,现阶段我国虽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类别,职业教育对公众产生的吸引力和公信度还是不容乐观。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普通高等教育,而在我国,学生大多数是在无路可走、无书可读的境况下才报读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不足成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认同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或让他们在具有企业经历之后能够再接受高一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或在工作岗位上接受继续教育,在职学习取得学历、这些都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而深造学习、教育培训需要的是可持续学习的本领。语文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工具。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应起排头兵的作用,所以,高职语文就要责无旁贷地担起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就拿阅读能力来说,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学会了阅读,就意味着拿到一份专业资料或面对一项科研报告,能迅速地理清作者思路,抓住要点,分辨并筛选出有效信息,从而领会其精神和要义,同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其进行质疑和判断,独立分析,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具备了探究创新的能力。
有业内人士曾这样感慨当今职教改革的现状:“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其实,放在整个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处境,语文课本来最有条件开放也最有理由实施素质教育,却收效甚微。高职语文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教师该如何具体操作?
(一)敢于放手,很好地做到“点”的示范与“面”的推广
当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应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求知愿望,不仅只关注知识点,更应关注学生,通过教材教给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读文本的方法,做好“点”的示范,然后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或更多的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自感悟,在自我体验中学会选择,学会欣赏。同时,课外阅读是大学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面”的推广,如大致列出一些书目,涉及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顾及学生不同方面的兴趣,给学生提出相对宽松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努力创设校园文化氛围,让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源于生活并且永远与生活在一起,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同周围坏境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在当今严重失控的“大众文化”时代来临之时,单靠一本教科书对学生进行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更应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去打击汹涌而来的各种俗文化、伪文化对校园的冲击。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润物细无声”式的人文教育,而且也使他们在浓厚高雅的文化氛围中享受潜在的美的熏陶。当优秀的校园文化成为氛围,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空气,置身于如此一种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中,学生想不被教育都难。校园文化的无声教育是高职语文有声教育的延伸,它们共同对学生感而化之,教而化之。让学生在这种感染和启迪中滋润心田,涵养德性。
(三)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扩充知识面,多了解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
语文课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公共基础课,要能体现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多接口性”,而语文教师也一度被称为教师中的“杂家”。处于高职院校这个特殊环境中,语文教师也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深入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拓展专业知识,从企业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学术品位,最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改变传统的学科评价体系,评价应体现多元化
我们传统的评价观局限于学科的考查和测试,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现代新型的评价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主张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学习是终身的活动,评价也应伴随终身。对于高职语文来说,课程的评价体系更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比如,传统评价中的教师给学生写评语可以改为学生自评,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肯定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期末的一次性评价也可以改为平时的阶段性评价,随堂进行,时间可长可短,听说读写不拘泥于形式。评价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限于单一的评价角度和评价手段,以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
[1]裘汉康,黄卓才.大学语文[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
[2]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4):21-23.
[3]吕静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职教也该应时而动[N].中国教育报,2010-03-12,(5).
G718.5
A
1673-0046(2011)02-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