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王传清
(1.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北京 100039;2.《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北京 100190)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以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门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这门学科方法研究的历史,图书情报学也不例外。没有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图书情报学研究也就难以向专深发展。〔1〕图书情报学方法论是图书情报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情报学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变革。正是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变革直接引发了图书情报学的体系结构、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的发展和变革。〔2〕
图书情报研究方法体系的分类有很多种,“三层次法”是最为广大图书情报研究者认可的,为了便于梳理近10年图书情报研究方法的新发展,本文暂且按照王崇德的方法论体系把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王崇德从方法的层次性这一角度构造了图书情报学方法论树状结构体系图,把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3〕
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原则来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哲学方法是方法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人类知识塔的顶端,它统率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没有正确的哲学方法指导,图书情报学研究就失去了战略上的总体指导,无法获得研究的最优化目标。〔4〕近10年来,图书情报学领域专门运用哲学方法对特定现象进行分析的文献不是很多,但新兴的哲学方法却异军突起,占据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一席之地。
哲学方法总论。俞传正指出,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以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个阶段。这些阶段的科学哲学理论从方法论上给图书情报学以深刻的影响,成为图书情报学理论建构中重要的哲学基础。〔5〕
哲学方法应用。陈纪建从哲学的方法论角度提出理论研究与建构的方法问题,针对蒋永福提出的“制度图书馆学”理论进行了批判。〔6〕随后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对业界图书馆精神的研究与争鸣现象进行了反思,对程焕文、于良芝的图书馆精神理论进行了评析,并对黄俊贵与程焕文的图书馆精神争鸣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黄俊贵的论点做了简要批驳。〔7〕
除了对图书情报学的相关问题和现象进行哲学分析和思考之外,图书情报学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哲学方法,比如信息哲学方法、本体论方法。
信息哲学。近年来又涌现出一个新的非常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信息哲学。〔8〕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信息哲学及其方法在图书情报学中的应用问题。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信息构建与情报学理论方法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中,除中心议题信息构建外,在情报学理论方面还研究了本体论、信息哲学问题等。〔9〕但国内图情研究者有关信息哲学的论述比较少。陈忆金认为信息哲学是现代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将促进情报学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其确定整体观和基本发展方向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10〕;曹文娟、赖茂生认为图书情报学是一门应用信息哲学,这就意味着图书情报学可以被看作是应用信息哲学,而信息哲学就可以成为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11〕
本体论方法。本体论“在哲学的意义上是关于存在的本源的学说”。〔12〕目前,起源于哲学的本体论在信息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开始应用于情报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在《一种基于本体论的知识检索原型系统》〔13〕一文中,作者利用本体论方法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了自动分类与重组研究。此外,本体论方法还应用于知识发现〔14〕、知识组织〔15〕等领域。据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搜索近10年发表的有关本体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专辑中的学术期刊文献就达到了481篇,这些文献运用本体论方法,主要探讨其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和语义网的应用。
在王崇德所划分的图书情报研究方法体系中,一般方法主要指数学方法、移植法、比较法、新旧三论等,涵盖的种类很多,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几种主要方法。近10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在这方面的新发展主要有:
2.2.1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在情报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应用于文献计量学领域。布鲁克斯等情报学家纷纷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分析文献,以探明文献本身、科学技术及科技人员的特性。〔16〕近10年,数学方法已陆续应用于情报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包括竞争情报研究、情报用户研究等。其中,模糊数学方法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知识检索及其评价等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研究者们开始大量使用模糊数学方法。〔17〕模糊数学方法在图书情报领域主要用于质量评价,比如信息检索质量评价〔19〕、服务质量评价〔20-21〕。此外,还有些学者对数学方法的应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织兰认为数学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忽视数学的应用,另一种则是崇拜数学而对非数学化的东西一概排斥,提出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要防止出现滥用数学和误用数学的现象。〔22〕
2.2.2 移植法
张庆锋阐述了移植方法的哲学基础和移植方法给图书馆学研究所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23〕他认为移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移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对所引入的方法和图书馆学本身的特点进行冷静分析,避免因移植不当而陷入空泛议论。王友富探讨了方法移植的概念、内在机理、合理移植的原则、层次结构等问题,并以数学方法为例予以说明。〔24〕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运用移植法将一些先进理念,如企业管理〔25-26〕、知识转移〔27〕引入到图书情报学领域内。
2.2.3 比较法
图书情报学内的比较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图书馆的本质和图书馆事业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比较方法深入到图书情报学的方方面面,有学者通过统计,甚至得出了图书馆工作研究是比较方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的论断。〔28〕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搜索2000年至今发表的图书情报学关于比较方法的文献,数量竟然有1966条(时间选择为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对其中的条目进行分类后,发现比较方法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与现代技术相关的领域以及图书馆法规、制度。
2.2.4 假设法
在科学研究中,假设是研究者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之一。它有助于研究者发挥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明确研究方向,提高研究的自觉性,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大大减少无效劳动。假设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应用到图书情报领域,但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近10年,假设法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一定的发展,与其他方法比较,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方面发表的文献主要有《链接分析假设前提的缺陷及修正方案》〔29〕、《高校图书馆流通系统读者分布分析及假设检验——以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为例》〔30〕、《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用户满意指数模型——假设与检验》〔31〕。
2.2.5 新旧三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称之为“旧三论”,这3种理论分别起源于生物科学、通信科学、自动化科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称之为“新三论”,这3种理论分别起源于热力学、物理学、数学。近10年来,新旧三论已经渐渐淡出了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的历史舞台,除了耗散结构理论外,其他几种方法运用得都不是很多,协同论甚至1篇都没有。
旧三论中,系统论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服务〔32-33〕、知识组织〔34-35〕和资源共享〔36-37〕方面;信息论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信息系统〔38〕、信息化建设〔39〕、信息测度〔40〕;控制论主要集中在馆藏质量控制〔41〕。新三论中,关于突变论的论文都是泛泛而谈对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的作用和应用情况,可见突变论在图书情报界没有得到重视,这方面的文献也就两三篇〔42-43〕;耗散结构理论相对于其他几个领域来说,是学者研究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如情报认知〔44〕、图书馆网络管理系统〔45〕、图书馆学术研究管理〔46〕、文献信息资源共享〔47〕、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等〔48〕。
2.2.6 其他学科引入的研究方法
对现代科学而言,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反之,研究方法的落后必然会限制学科的发展。图书馆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人文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渊源颇深,而这些学科已经具备很多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因此,引进其他学科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图书情报领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同时也是充实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体系的一条捷径。〔49〕近10年来,图书情报学领域引入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内容分析法〔50〕、社会网络分析法〔51〕、系统综述法〔52〕、案例研究法〔53〕、关键事件技术〔54〕、纵向研究法〔55〕、生活史法〔56〕、实证研究法〔57〕、矩阵思考法〔58〕、情景分析法〔59〕。
近10年来专门方法研究仅次于一般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显示出图书情报学方法研究日趋成熟,图书情报学专门方法的研究促进图书馆工作更好的开展,图书情报工作的实践带来专门方法研究的飞跃,二者相互促进,增强了图书情报学学科的独立性。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文献计量法和引文分析法是情报学的专门研究方法。笔者认为,能严格称之为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的目前只有文献计量法和引文分析法,其他的方法只能算作情报实践中使用的方法。〔60〕但随着近10年图书情报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非交互文献的知识发现法也上升为图书情报学的又一专门方法。
2.3.1 引文分析法
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近10年“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分类中涉及引文分析的文献进行分析得知,21世纪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引文分析法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再认识。有的学者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期刊引文的类型与变化〔61〕,有的分析了引文分析方法的现状和展望〔62〕,还有的用引文分析法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进行评价〔63〕、进行网络结构挖掘〔64〕和期刊的网络影响研究〔65〕。二是不断引入新概念和方法。马费城提出了ACA分析法〔66〕,纪雪梅提出了权利指数〔67〕,何玮提出了引文关系图〔68〕,李长玲提出了PageRank算法〔69〕,胡利勇提出了引文分析的可视化概念〔70〕。三是对引文分析法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的研究。具体表现在:通过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分析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情况〔71〕和馆藏布局〔72〕;通过对引用习惯和引用方式的研究,了解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73〕和学科文献需求〔74〕;通过引文分析研究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75〕以及用引文分析作为期刊和学科的评价依据〔76-77〕。四是探索引文分析法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中外引文分析法的比较。〔78-80〕
2.3.2 文献计量法
专门方法中文献计量法应用最多,文献计量法多数应用于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特定刊物回顾性的文献计量研究,起到发现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文献计量法主要用来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期刊影响和研究热点分析等。近10年来,文献计量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信息共享空间〔81〕、知识服务〔82〕、虚拟参考咨询〔83〕、开放存取〔84〕、Web2.0〔85〕、机构知识库〔86〕。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包括邱均平、王曰芬在内,认为应将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都可以纳入情报学的分支信息计量与分析的范畴之内,进行综合应用。〔87-88〕同时,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综合研究”为依托出现许多研究论文,其中也不乏实证研究,例如建立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分析等。此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网络计量学这一新概念。〔89〕
在文献计量指标方面,近年来提出了H指数和W指数这两个新的指标。H指数2005年被美国物理学家J.E.Hirsch〔90〕一提出,就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兴趣,已经被运用到评价专家学者、科技期刊、科研机构、国际会议、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但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H指数在评价科学家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一些文章少而精的学者比较不利。此外,H指数计算方法隐藏着一个可以被精确注水的重大缺陷,作弊者可通过对关键点施加引用的办法,即对引文数据流拦河建坝来达到快速提升其H指数的目的。〔91〕2010年6月,吴强对H指数进行了重要改进,并提出了W指数。〔92〕W指数是指w篇论文至少被引用了10w次。很明显,W指数在继承H指数简洁易懂特点的同时,更关注高引用次数的论文,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科学家代表作的综合影响力,而且减少了一定量的信息挖掘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缺陷。
2.3.3 非交互文献的知识发现法
2003年,马明与武夷山撰写的文章《Don R·Swanson的情报学学术成就的方法论意义与启示》〔93〕详尽地介绍了情报学方法的产生背景、概念及应用情况和美国情报学界及作者对Swanson的情报学方法的评价,最后从3个方面探讨了Swanson的情报学学术成就的方法论意义以及带给我们的四点启示,认为Swanson创立的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为情报学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对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潘幼乔等撰文《关于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的思考》〔94〕重新审视基于非交互式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认为Swanson的基于非交互文献的知识发现法很可能成为情报学的又一专门研究方法。
相对于其他学科以及国外的图书情报研究,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很多研究方法只是作为一个名词存在于方法体系中,常常以理论推演和经验假设的理论研讨型成果为主,缺乏深入的实例剖析和实证验证。这致使有些引进的新的研究方法脱离实践的土壤而难以发挥其指导作用,从而导致所引进的新方法不能与图书馆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对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多数研究成果(包括相当一部分博士论文)仍停留在描述、综述和关于“体系”、“框架”、“规律”、“论纲”、“趋势”、“回顾”等的理论游戏中,基本没有深入(更谈不上长期深入)到实际部门的实际发展之中,缺乏针对现实发展的着力处和应用价值,因而被应用领域所忽视、所抛弃。〔95〕
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正经历着从纯粹的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过渡和转型,加之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对象和关注焦点也逐步从传统的图书馆向当前的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以及互联网应用靠拢,而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科研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没有建立起研究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的研究方法体系,对网络用户行为的实证研究方法不够关注,这方面特有和常用的研究方法也仅仅只有文献计量学和网络信息计量学等传统方法。
当前的方法论体系中,其他从各学科引进的研究方法很多,使用效果难以判断研究深度,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对待外来的情报学方法论成果,表现为积极引进的多、消化整合的少。对一些新方法、新理论的引进,有的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缺乏对引进方法的改造。合理的借鉴、移植是对的,但是胡乱引进,盲目移植,不结合图书情报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加以融合,最终都免不了过眼烟云的下场。比如,近10年对于一般方法的新旧三论,除了对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较多外,其他的基本都已销声匿迹。
另一方面,与盲目引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许多在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方法却没有及时引进或是草草引入却没有广泛应用。比如,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共同发展出来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被引入西方的图书情报领域,它在研究过程中有严谨的步骤,可以使研究结果避免受到太多研究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人员的归纳与结论是忠实地根据从研究对象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但国内也就是近一年才有两三篇关于这种方法的介绍。再如,目前国外情报学界已将民族志方法作为情报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国外1990-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信息需求和利用的论文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4%〔96〕,而国内图书情报领域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论文在CNKI中也就十几篇。3.4 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体系的指导和研究规范
综观21世纪的方法论研究,尤其在体系结构上几乎没有创新,仍然是承袭前人的“层次说”。但层次说缺点是实用性差,因为广大研究人员虽然赞同三层次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框架,但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些方法究竟该归入哪一类还是让人有些迷惑。如哲学方法如何具体体现在研究工作中,图书馆学究竟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其他学科研究方法能否算作一般研究方法等。这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妨碍了层次性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实用性。虽然三层次论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三层次论与生俱来的缺陷——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之间以及专门方法之间的界限模糊,不但催生了其他多种研究体系,也产生了大量研究专门方法的文章,但至今这个界限学界还是没有共识。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体系的指导,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的混乱无序发展。
国外的图书情报研究方法大多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规范,比如扎根理论中使用的译码程序有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选择性译码,每个译码都有严谨的程序。反观国内图书情报领域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随意性比较强,部分学者可能无法辨别在做哪类研究最好使用哪种研究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循哪些程序和事项。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研究方法在国内图书情报界没有得到重视。
199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办了第一届美国全国图书馆学研究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社会科学,尤其是图书情报领域内使用的研究方法,特别对很多定性方法,如民族志学、解释学、话语分析、记号语言学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1997年,美国图书情报科学教育协会在其年会上发起了一次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征文比赛,目的是促进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的交流。1996年,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在网上开展了题为“变化着的研究文化”的大讨论,问题涉及研究方法对于图书情报学的影响;图书情报学是否有统一并广为接受的研究标准;就方法论而言,图书情报学是否算一门社会科学;情报学的出现对于研究方法有怎样的影响等等。〔97〕。国内图书情报界目前还没有专门以“研究方法”为议题组织过此类会议或专题讨论。
此外,国外还出版了许多关于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论著,比如《图书馆学和信息学研究方法》〔98〕,《信息管理中的定性研究》〔99〕,《信息专业定性研究使用手册》〔100〕,《图书馆员的基本研究方法》〔101〕。国内社会科学中专门介绍研究方法的书籍数量不多,而且大多是外文的直接译著,比如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质性方法的译丛,介绍了一系列关于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102-104〕,还有一些书籍就是介绍了社会学通用的研究方法〔105-106〕,几乎很少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专门介绍研究方法的书籍。介绍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专著只有乔好勤撰写的《信息管理学研究方法导论》〔107〕。
要实现理论研究的创新和提升,离不开科学的、务实的精神,离不开科学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倡导图书馆学的科学化以来,国外图书馆学是顺着研究方法的大门步入社会科学殿堂的。从那时起,研究方法的严谨始终是国外图书馆学学术刊物录取论文的头条标准。正是由于在20世纪芝加哥学院开创的图书馆学科学化进程,为西方国家图书馆学的知识创新提供了规范和工具。反观国内,由于缺乏这种科学、谨严的学术训练,许多著述只是停留在泛泛的理论研究,缺乏实证支持,缺乏基本的研究程序和研究规范,这里当然也包括研究方法的规范。要改变这种情况,要从图书情报领域的教育着手,就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须有如何写论文、做研究和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开设。目前我国还很少有院系开这样的科学研究的课程,学生基本上没有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因而在主观上就没有这种意识。图书情报组织和杂志社要多多组织研究方法的会议或开展研究方法的专题讨论。《图书情报知识》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一个示范,该刊在2010年第1期开辟了一个关于研究方法的专题,介绍了系统综述、案例研究等近年来图书情报界应用较多的研究方法,马费城写了引言,以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随着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与世界交流的频繁,为科学化进一步提供了条件,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图书情报领域创新和理论提升的必由之路。〔108〕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指出“信息技术革命普遍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109〕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到图书馆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为图书馆学方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增加了许多崭新的内容。现代图书馆学方法的研究应进一步开拓视野,利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重新审视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要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并根据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特点和实际,利用针对网络化环境的新的研究方法,使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真正适应信息化对于期刊的传播、质量评定、用户文献需求、信息行为等方面的新要求。要集中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研究研究方法的拓展,二是社会科学通用研究方法的引入,三是网络环境下专门研究方法的生成。重点研究哲学、数学、引文分析、内容分析、调查法、质的研究法、焦点团体法、民族志方法和链接分析法、网络日志分析等方法的具体演化过程。
近年来人们虽然已经注重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移植,但是大都不够深入,存在着生搬硬套、浅尝辄止的缺点,将其他学科的方法或者是外国图书情报领域的新方法随意引入,不加验证和评价,更不用说经过具体研究和具体工作的检验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引进和使用当代各种新方法,以充实和发展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主要的趋势,不仅仅包括引进国外的方法,也包括吸收国内的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但是在移植引进的过程中,应根据研究对象的层次和不同特点,注意内在的渗透和结合。不是所有方法只要引入图书馆领域,就能够被整合并融入图书情报学体系,一切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有定论。因而,对外来方法的移植应用应该建立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还要经过实践检验,在图书情报学中找到它的立足点和定位。在做好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移植应用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图书情报学方法的推广研究。此外,还要加强图书情报学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图书情报学方法找到更广阔的发展应用空间。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图书情报学方法的应用领域,加大图书情报学的积累。对于在国外图书情报界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良好成效的研究方法,要加大引入力度,并做好结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吸收,比如话语分析法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信息分类、调查数据分析、情报检索等〔110-111〕,但其在国内的应用还很少,今后要加大对此类方法的移植引入。
在当今学科交叉融汇,研究方法互相渗透的背景下,我们在加深技术应用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对已有的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着重研究图书情报学方法的结构、性质、特征、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建立适合21世纪背景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体系。
自从“三层次说”提出后,其他体系纷纷涌出,前后不少于10种,这造成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混乱无章。有必要建立一个成熟、统一规范的方法论体系。图书情报学现象及其规律本身的复杂性,广泛联系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图书情报学方法论体系也应该是多层次、综合化的。首先应改变目前层次性、整体性差的混乱零散的现状,构建一个多方位、多功能开放式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系统。另一方面,把从各个学科、各个层次、各个角度相互联系交叉和互为补充的方法综合起来,并与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机制相结合,进行再创造,形成一个多样化统一开放的图书馆学方法体系。要努力做到不断优化方法论效益、有效揭示方法论要素,通过分析现有方法体系,在充分借鉴其他学科方法体系构成方式的基础上,力求构建全新的成熟、统一规范的方法论体系,使其既符合学科和事业实际、又反映学科和事业前景。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思想影响下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图书情报学内容和学科体系都在以知识为中心,进行较大的调整,重组和创新将是目前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旋律,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也日趋综合化。我们要将此类研究与具体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在自身基础理论知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新方法、新理论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切不可生搬硬套,重形式、轻应用。在未来的图书情报学方法论体系中,我们不仅要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更要引进发达国家的研究方法,还要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充分吸收,融会贯通,以推动图书情报学研究走向深入,使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日臻完善。
1.张桂玲,赵凯威.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回顾与思考.图书馆杂志,2001(4):6-8
2.杨溢,李伟超.1990-2001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方法论研究统计分析.图书馆,2003(5):31 -34
3,16.王崇德.图书馆学方法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3,284
4.包和平.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73-75
5.俞传正.论科学哲学对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情报杂志,2005(3):11-13
6.陈纪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建构论题——就“制度图书馆学”与蒋永福先生商榷.图书馆,2006(2):102-104
7.陈纪建.再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建构的方法论问题——对我国“图书馆精神”研究与争鸣的反思.图书馆建设,2007(4):22-27
8.卢西亚诺·弗洛里迪,刘钢译.什么是信息哲学.世界哲学,2002(4):72-80
9.周晓英.深化信息构建研究完善情报学理论方法.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107-108
10.陈忆金.现代情报学的理论基础——信息哲学.图书情报工作,2005(8):55 -58,62
11.曹文娟,赖茂生.信息哲学研究综述.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331 -333.
12.秦湘源.本体论的历史演进.求是学刊,2004(4):17-21
13.吴金红.一种基于本体论的知识检索原型系统.情报杂志,2004(11):45-49
14.钟家瑞.知识发现本体论研究.情报学报,2004(6):649-654
15.叶鹰,金更达.基于元数据的信息组织与基于本体论的知识组织.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43-47
17.曾玉.信息检索的模糊聚类分析模型.情报学报,2004(4):433-436
18.侯雅柟.情报科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应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年刊:177-179
19.沈同平,李佰承,金龙.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信息检索质量评价研究.情报探索,2009(7):6 -7
20.符敏慧.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从宁波大学图书馆文明阅览室评选谈起.情报杂志,2004(2):87-89,91
21.姚强,程彩萍.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一种数学方法.情报杂志,2003(10):56-57
22.李织兰.图书馆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的思考.图书馆界,2007(4):77-78
23.张庆锋.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中的移植方法.图书与情报,2000(3):15 -17,23
24.王友富.探究方法移植的底层.图书馆,2000(4):9-11
25.马俊.管理时尚在国内图书馆的移植及适用性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58-62
26.肖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图书馆学中的移植现象综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6):2-8
27.杨艳平.知识转移理论于图书馆移植应用探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9-12
28.王秀粉,刘兹恒.2002-2008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比较方法应用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3-6
29.邱均平,李江,任全娥.链接分析假设前提的缺陷及修正方案.图书情报工作,2007(11):75-78
30.王健.高校图书馆流通系统读者分布分析及假设检验——以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为例.情报探索,2008(12):100-102
31.张新兴,杨志刚.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用户满意指数模型——假设与检验.图书情报工作,2010(3):76-80
32.蒋恩智.系统论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运用.图书馆,2010(2):89-90
33.张蜀生.试从系统论角度探讨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策略.图书馆界,2007(4):1-4
34.梁丽.论知识组织的系统论原理——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图书馆学刊,2010(1):84-86
35.王戈非.系统论在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应用.图书馆学刊,2007(5):120-122
36.彭晨,曦尹锋.系统论观点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研究.图书与情报,2008(4):72-75
37.王颖洁.大中型城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系统论分析.图书馆学刊,2006(2):63-64
38.雷会珠,赵慧清.基于信息论的图书馆信息系统.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5):17-20
39.朱宝林.信息论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启示.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1-103
40.张在昭.基于信息论的信息测度研究基础.情报杂志,2005(11):92-94
41.张玉礼,王玥.高校馆藏质量工作程序控制论.图书馆,2003(3):51-52
42.马东霞.突变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研究.情报杂志,2007(9):155-156
43.王卫军.试用突变论分析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6(7):2-4
44.杨小华.情报认知耗散结构模型研究.现代情报,2009(3):4-6
45.石磊,肖哲.耗散结构理论与图书馆网络管理系统.现代情报,2006(6):116-117
46.廖淑君.耗散结构理论与高校图书馆学术研究管理.现代情报,2007(1):37-38
47.荣红涛.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反思及其发展趋势——从耗散结构论说开去.图书情报知识,2008(3):66-69
48.陈璞华.耗散结构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发展,情报杂志,2003(7):99-100
49.马费成,望俊成.导言: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的外来文化.图书情报知识,2010(1):12-14
50.马文峰.试析内容分析法在社科情报学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0(4):346-349
51.彭靖里,谭海霞,王崇理.竞争情报中人际网络构建的理论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观点.图书情报工作,2006(4):117-122
52.邱璇.系统综述——一种更科学和客观的综述方法.图书情报知识,2010(1):15-19
53.付真真.案例研究方法——利用个案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图书情报知识,2010(1):20-25
54.李晶.关键事件技术——通过获取关键事件进行实证研究的有效工具.图书情报知识,2010(1):26-30,76
55.马晶鑫.纵向研究——测量变化和解释因果关系.图书情报知识,2010(1):31-35
56.覃桃.生活史——听生活讲述它自己的故事.图书情报知识,2010(1):36-40
57.高杨堰,谢励.实证研究——现实的科学化映射.图书情报知识,2010(1):41-45
58.王均林.矩阵思考法及其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2(2):117-120
59.孙建军,柯青.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情报分析方法——情景分析法及其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7(2):63-66,120
60.潘幼乔,邓小昭,刘丽.关于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6(6):55 -57,65
61.杨思洛,王红星.网络环境下期刊引文的类型与变化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91 -96,110
62.杨思洛,仇壮丽.网络引文研究现状及展望.图书情报工作,2009(10):41 -46,125
63.金勇,张文敏.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2):30-31
64.洪光宗.从引文分析看网络结构挖掘.图书馆学研究,2006(12):45-49
65.黄亚明,王琳辉,金碧辉.期刊引文网络影响测度研究.情报学报,2008(2):265-270
66.马费成,宋恩梅.我国情报学研究分析:以ACA为方法.情报学报,2006(3):259-268
67.纪雪梅,李长玲,许海云.基于权力指数的引文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9(24):111-115
68.何玮,罗晓梅,程瑾.引文分析的新工具——引文关系图探析.现代情报,2009(6):145-149
69.李长玲,翟雪梅.基于PageRank的引文分析方法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122-124
70.胡利勇,陈定权.引文分析可视化研究.情报杂志,2004(11):78-81
71.刘良璧.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透视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情况.图书馆建设,2010(4):58-61
72.孙建春.运用引文分析法确定专业图书馆阅览室藏书布局.图书馆杂志,2002(11):61-64
73.任慧玲.引文分析在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人员近10年引文数据分析.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4):50-53
74.鞠兰萍.基于引文分析的重点学科文献需求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10(5):14-17
75.魏海燕,尹怀琼,刘莉.基于引文分析的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研究.情报杂志,2010(2):38-43
76.邓秀林.基于引文分析法的期刊栏目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现代情报,2007(5):154-155
77.胡小君.用引文分析法评估遴选医学重点学科的方法学.浙江大学学报,2002
78.梁立明.中国科学计量学的发展:论文引文分析及中印比较.中国科学基金,2010(3):141-149
79.苑彬成,方曙,刘清.国内外引文分析研究进展综述.情报科学,2010(1):147-153
80.苏芳荔.国内外网络引文分析研究比较.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13
81.许洪军.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情报杂志,2010(5):81-84
82.马超,赵捧未,窦永香.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文献定量分析.现代情报,2010(4):169-174
83.许洪军.我国虚拟参考咨询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10(4):11-16
84.刘杨.2004-2008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4):51-55,63
85.宫玉雯,王鲁燕.2005-2008年我国图书情报学Web2.0研究热点分析.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4):56 -59,72
86.于佳亮,吴新年.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及发展现状.现代情报,2007(5):49-52
87.王曰芬,颜端武,路菲.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图书情报工作,2005(6):118-123
88.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5(6):19-23
89.王芸玲,陈继红,钟敬红.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10(1):61-65
90.J.E.Hirsch.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2010 - 07 - 12〕.http://www.pnas.org/content/102/46/16569.full?gca=102%252F46%252F16569&sendit=Get+All+Checked+Abstract(s)&
91.周春雷.h指数的潜在缺陷——h指数精确注水问题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8(8):112-114
92.Qiang Wu.The w-index: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h -index.〔2010 -07 -12〕.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0805/0805.4650.pdf
93.马明,武夷山.Don R·Swanson的情报学学术成就的方法论意义与启示.情报学报,2003(3):259-266
94.潘幼乔,邓小昭,刘丽.关于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6(6):55 -57,65
95.张晓林.与时俱进让学科之树常青.图书情报工作,2003(3):7-9
96.Julien H.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recent 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 literature.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6,18(1):53-65
97.Ronald R.Pwell.Recent Trends in Research:a Methodological Essay.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9,21(1):91-119
98.Slater,Margaret.ResearchMethods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London,England:Library Association,1990
99.Jack D.Glazier,Ronald R.Powell,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Colombia:Libraries Unlimited,1992
100.Gorrnan G.E.,Clayton Peter.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e Iinformation Professional:A Practical Handbook.London,England:Library Association.1997
101.R.R.Powell,Basic ResearchMethodsfor Librarians(3rd ed.).Greenwich,CT:Ablex,1997
102.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等译.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03.卡麦兹著,边国英译.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04.希尔弗曼著,李雪,张劼颖译.如何做质性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05.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06.邹农俭.社会研究方法通用教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107.乔好勤.信息管理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08.王锦贵,王素芳.论图书情报领域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与创新.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2-7
109.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569
110.J.Morato,J.Llorens,G.Genova,J.A.Moreiro.Experiments in discourse analysis impact on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retrieval algorithms.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3,39(6):825 -851
111.Sanna Talja.Analyzing Qualitative Interview Data:The Discourse Analytic Method.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9,21(4):459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