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 丽
(黄淮学院 社会科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从胡瑗的“苏湖教法”看教育教学艺术
刘增 丽
(黄淮学院 社会科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胡瑗的“苏湖教法”所包含的教学艺术方法主要包括分斋教学法、因材施教及鼓励教学法、娱乐教学法、潜移默化法和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苏湖教法”显示出了卓越的教育教学艺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胡瑗;苏湖教法;教学艺术
胡瑗是北宋初年一位躬行实践的著名教育家,他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教育思想。他终身献身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大胆改革,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史称“苏湖教法”。“苏湖教法”不仅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因世居陕西安定,故称安定先生。胡瑗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开宋代学术先河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门生弟子遍天下。他在主持苏州、湖州两郡的地方官学期间,以“明体达用”为指导思想,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创立了一套独特完整的教学方法,史称“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所包含的教学艺术方法主要包括分斋教学法、因材施教及鼓励教学法、娱乐教学法、潜移默化法和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1044年,“苏湖教法”被宋仁宗诏定为太学法。胡瑗的“苏湖教法”显示出了卓越的教育教学艺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分斋教学法是“苏湖教法”的主要载体和基石。汉代至宋初所施行的学校教育,均集中在经书的讲解和文词的琢磨修饰上,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用知识,一律被视为庸俗之学。胡瑗打破陈规旧习,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分设经义、治事二斋,把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实用知识,正式纳入官学的教学体系之中,与儒家经典并列、同时传授。胡瑗还开了主修和选修制度的先河,即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学生一专多能,避免了学识的单薄。胡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古代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对后世教育的影响甚大。
教人能够尽其才,必然会人才辈出。在教学过程中,胡瑗总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施教,并常常用鼓励的办法促使学生立下宏图大志。在课堂讲解中,胡瑗采用的不是单纯的课堂灌输,而是引古证今,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他鼓励学生不要一味地训诂或抱残守缺,要自己动脑,深入专研。他采用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相互讨论相结合、经义之学与时政实际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胡瑗采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及暗示鼓励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人人皆乐从”的良好教学效果,培养出了许多有专长的人才,以至于“礼部贡举,岁所得士,(胡瑗)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1]。在胡瑗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精通文艺的滕元发、钱藻,长于节义的徐积、周颖,擅长经义之学的孙觉、程颐,精于政事的范纯仁、钱公辅、汪致一,等等。因材施教及鼓励教学法的实质在于将学生的个人特长、学习兴趣爱好和主观愿望与成才目标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应用因材施教及鼓励教学法,无疑是胡瑗施教成效显著的重要因素之一。
娱乐是胡瑗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他看来,通过运动、游戏、奏乐、唱歌及诵诗等娱乐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状况,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据《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记载:胡瑗在太学时,“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2],甚至学生在自己的斋舍里也经常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2]。胡瑗不但精通儒家经学,而且晓音律,对古乐、礼仪有较深的造诣,撰写了很多乐教方面的专著。他曾经几次应召入京更定雅乐,铸造钟磬。他的娱乐教学法是将儒家经学与礼乐活动有机结合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胡瑗提倡体、美和音乐教育,在当时是开拓创新之举。
胡瑗是一代经师,又是一代人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他对学生一直严格要求,并订立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他注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据《宋史·胡瑗传》记载:“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具备,以身先之。”[3]胡瑗认为,教师本身必须首先刻苦学习,勤劳恭谨,只有成为有德有识之人才能教育他人。他说,职教化者,“则当果决其行,而力学、审思、强问、笃行,使其性明志通,又且养育其德,以修其志,使其道之大成,至于圣贤而后已,然后发其所畜,以教化于人也”(见《周易·蒙卦象词口义》)。这种要求由于建立在他自己“以身先之”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容易被学生接受。胡瑗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学生,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他的学生不仅勤奋努力进德修业,而且养成了“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
胡瑗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师生关系。《宋史》记载,胡瑗“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3]。胡瑗的爱才之心,均蕴于其教育艺术之中。对于勤奋的学生,他从不吝啬溢美之词,当众夸奖;对于有过错的学生,他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开导、启发他们自觉地“洗心向道”。他说:“圣人不贵无过,而贵改过,勉勤事业。”[2]胡瑗对学生深沉的爱,博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在学生的心目中,胡瑗不仅是他们道德和学业上的良师,也是他们为人的楷模,因而他们努力效法胡瑗的言谈、举止、容貌、服饰等,以至“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先生弟子也”[2]。胡瑗晚年因病辞离太学,当他离开京城开封时,出现了学生百里相送的盛况,可见他们师生之间的情谊之深。
胡瑗是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于一身的一代宗师,他的“明体达用”思想、分斋教学法等都具有创新意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树立创新理念,革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胡瑗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知识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艺术的好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懂得教育教学艺术、谙熟教学方法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较少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较多的知识。学生的模仿力极强,他们多把老师当作自己心目中的样板,如果教师能时时以规范的道德行为去感染学生,往往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在各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熏陶和指导学生。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应是“填鸭式”教学,而应是引导式教学;不应呆板沉寂,而应通过精妙设计,有所创新。在课堂上,语言是最直接最广泛的信息载体,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和简洁,尽量做到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师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鼓励的眼神)来激励和打动学生。
教师授课,课堂设计是基石。胡瑗认为:“尚智在于知机识时,可动则动,可进则进,可静则静,可退在退,动静进退皆不失正。”(见《周易口义·恒上六》)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还需要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全面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智力;应重视思考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注意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情感陶冶和意志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1]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六[M].《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2] 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宋史·胡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HU Yuan’s “Suhu Teaching Methods”
LIU Zeng-li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China)
HU Yuan’s “Suhu teaching methods”, which include separating teaching, encouraging, applying variou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playing games, spirit influence and building harmony relationship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His teaching methods display the remarkable education teaching arts, and still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oday’s education workers.
HU Yuan; Suhu teachings; teaching art
G426
A
1006-5261(2011)02-0068-03
2010-09-26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2009 SJGLX 282)
刘增丽(1974―),女,河南驻马店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