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2011-08-15 00:51王海建
天中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王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上海 200241)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王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上海 200241)

目前,移动互联网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网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网络技术水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构建高校移动互联网道德文化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挑战;对策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媒体,发展非常迅速。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它是支持高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能同时传送声音信号(通话)和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实时通信等),主要应用于手机,即第三代(3G)手机。移动互联网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于一体,主要包括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增值信息服务,还能与小区网站相结合,目前流行的微型博客已经加入其中。

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宽带上网。宽带上网是3G手机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在手机上收发语音邮件、写博客、聊天、搜索、下载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变成了掌上小电脑。(2) 移动办公。随着带宽的增加,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办公越来越方便,如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移动商务、手机购物等。(3) 手机影音通话。通过移动互联网,人们不但可以进行视频通话,还可以随时随地看电视,听音乐。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网络媒体,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和追捧。根据《中国第26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0年6月底,手机用户中大中专学生占23.4%,而手机上网、手机网络虚拟社区、手机网络聊天等手机娱乐用户主要集中在大中专学生身上。随着3G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丰富的娱乐功能快速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

目前,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其功能特点并未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尚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

2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2.1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从国家、社会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改变了高校育人的社会环境。首先,移动互联网加大了互联网信息监管的难度,网络安全不可控因素增多。从技术上看,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自由度更大,来源更多。移动互联网信息可能来自手机用户,也可能来自传统互联网,更有可能来自信息供应商。因此,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监管难度将远远大于有IP地址终端的传统互联网。其次,移动互联网使网络问题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网络化更加严重。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产生的问题也更多,对网络管理的要求也更高。

从学校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改变了高校育人的校内环境。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的育人环境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空间更加开放。高校的教育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者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而是以完全开放的、学生手中的3G手机网络终端为边界,学生可接受的知识更加丰富和生动。(2) 互动性更强。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比传统互联网更便捷的网络工具,教育主客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3) 不可控性更大。作为一种便携式移动网络工具,移动互联网比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更加自由,学生的自主性更强,不可控性也更大。

2.2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第一,信息霸权,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混乱。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交互更快,更便捷,更不受限制,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更容易传送到大学生面前。数据显示,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信息源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美国的优势尤为明显,而美国企图利用其控制的全球网络信息源,在全球推行它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上网便捷,容易导致大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娱乐空间比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互联网更大,大学生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上网浏览新闻、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等,这可能产生以下影响:(1)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的弱点被放大,大学生更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2) 移动互联网媒体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但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还会破坏班级甚至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3)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大学生可随时在网上下载需要的学习资源,致使他们不愿意记忆,不愿意动脑和动手,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不愿意深入学习专业知识,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信息垃圾,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受害。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个人信息传播打开了一扇门,不仅在数量上会增加,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和繁杂[1]。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体,而大学生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缺乏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抵抗能力,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随着3G网络的推广应用,充斥网络的暴力、色情、迷信等信息垃圾将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给大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毒害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巨大伤害。

第四,信息过量,容易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移动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为各种网络诈骗、手机短信诈骗提供了便利,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移动互联网使人际沟通的虚拟化程度更高,大学生更愿意在虚拟的环境中与别人沟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不受任何限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2.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移动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使高校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育人环境的不可控性和自由性更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新情况,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制和方法创新。2010年5月30日,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3.1 与时俱进,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与时俱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和规律,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者的主体性弱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增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又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明显,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模式,把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移动互联网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考验。大学生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是衡量其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标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培养的导向、保证和服务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和组织保证。传统媒体时代,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但如今大学生通过便捷的移动互联网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移动互联网特点并能够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第一,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话语权”更大,更加“自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人平等”的现实,使自己由大学生思想的“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第二,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艺术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工作艺术,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只有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取精华、去糟粕,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作用,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

第三,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体,是移动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人群,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足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利用移动互联网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3 推进技术和手段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创新。互联网在中国推广应用以来,它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技术和手段创新的重要途径,目前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论坛和博客等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和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第一,要建立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校园网络工作平台。自1999年清华大学建立全国首个“红色网站”以来,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迅速发展起来。但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功能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因此,各高校要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契机,拓展校园网络工作平台的功能。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校园网络工作平台首先应作为传播先进思想的平台,让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还应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重新构建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增强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时性。

第二,要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引导网络虚拟社区向正确方向发展,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网络虚拟社区已成为这些高校的标签。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虚拟社区将更加活跃,学生在这些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自主性会更强,自由度也会更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网络虚拟社区进行引导和规范。

第三,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功能强、灵活性高的特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可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开展网上德育知识趣味问答、网上红色歌曲接龙等活动,可给大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

3.4 加强文化建设,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7年4月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以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扩大文化阵地、加快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加强高校移动互联网文化建设,首先应抓住移动互联网处于推广阶段的契机,加强移动互联网的立法和管理。国家要尽早推进移动互联网的立法工作,各级部门要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管理,运营商要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控制,高校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这样,全社会齐心协力,可以为高校移动互联网文化建设提供先决条件。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知识和文化传播功能,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娱乐空间,让学生“学”与“娱”结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1] 廖忠双,涂小玉.3G产业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6(12):125―128.

[2] 曹毓民.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74―77.

[3] 姚明,曲泽静.3G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交通职业教育,2010(3):51―53.

The Challenge of Mobile Interne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WANG Hai-jia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affected people's thinking and behaviors. This new network media provid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oth opportunities and great challenges. In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workforce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nd build moral and cultural system of mobile Internet in University by apply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mean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mobile Internet; challenge; countermeasure

G641

A

1006-5261(2011)02-0058-03

2010-12-22

王海建(1981―),男,河南邓州人,讲师.

〔责任编辑 张继金〕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