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西朝
(邢台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北邢台 05400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社会的纵深发展来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公民的个体发展。从社会的横向范围来看,是提高社会智能,促进公民的个性化需求。信息化社会每位成员都面临知识更新、职业更换以及创业发展等,信息素养成为基本的生存素质。信息化社会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我国信息化战略明确要求:“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将关乎我国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从上世纪80年代的“BASIC语言”到90年代的“计算机技术基础”,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技术基础”,强调的都是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软件使用和编程。目前,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并进行统考。许多学生虽然通过了等级考试,但对计算机还是很陌生,不会应用检索工具搜集信息,缺乏基本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要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必须强化信息素养教育。
(1)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表现为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知识。课程教学应在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2)培养多媒体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包括各种媒体,不仅指网络和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和电视机等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来看待,应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
(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基于一定的任务和课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探索,强调体验性、创造性的协作学习。
(4)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发表给他人,与人共享。
现阶段《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应该跟踪时代重心的转移,从“学习使用技术”转向“使用技术学习”。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及利用,认识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成为有责任感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信息化社会成员。课程应充满人文关怀。教育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道什么”和“怎么做”才能有效地学习和快乐地生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信息素养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是高校新一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迅速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院校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课程教学面向文科、理科以及艺术等各类师范生,落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要求。内容复杂多样,对象各不相同,在课程整合时应该有所选择,对于理科师范生可以侧重信息素养的技术层面,如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多媒体教学能力;而对于文科师范生可以强调信息素养的人文层面,如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教学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培养学生利用教育技术学习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目标。围绕这种目标的学习形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教学整合的过程更关心的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去收集、分析、处理与相关的教学信息,实现教与学的问题解决。
综合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学习形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综合学习流程安排:一是参观校内外教育技术机构及其工作现场,将学生置于实际环境中发现问题,自主选择并制定课题计划;二是学生自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价;三是在探究、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题形成初步认识和解决,进行再探究、再认识直至完全解决;四是课题完成后及时总结、发表、交流并返回实践应用,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微格教学都是一种体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通过微格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以往教学中的问题,组织角色扮演(模拟讲课)试行解决并通过反馈进一步修改方案,微格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应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体验和实践。
课程开发原则是面向大学生现实需要,内容不能超前,超前即浪费,它无益于大学生的现实就业和创业;内容不能落后,落后意味失职,它使大学生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素质需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开发着眼于个体个性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和全体发展。
该课程理念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技术向素养的转移”,新课程教学不只是教学内容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全体发展。在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资源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讲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可或缺。
课程教学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素质的提升,必须关注课程实施过程并实行弹性管理。新课程标准要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应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促进信息技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支持工具。
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的方法;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1)了解信息技术前沿动态,熟悉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的功效,并能决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程度。
(2)能高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自己的见解。
(3)能高效地利用网络和各种信息源获取与专业有关的资源,能合理评价所选资源,并能批判性的借鉴和使用,进行创新性研究。
(4)能利用各种媒体了解和探讨本专业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能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
(5)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尤其是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能积极地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性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能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懂得在信息技术使用中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公德和法律。
[1]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
[2]张进良等.从美国信息素养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3,(8):72-74.